|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南京正文
南京:“农改超”两度夭折 原因何在?
来源:南京日报  2005-11-06 发布时间:2005-11-7 点击数:


      2003年7月,当第一个生鲜超市“鑫荣生鲜超市”诞生在南湖二号路时,作为一个准备替代传统农贸市场的新生业态,社会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创造这个新生业态的生鲜超市老板姚宁陵当时也气壮山河:要用3年时间,在南京开出50家这样的连锁店。

    然而仅仅1年,包括紧随姚宁陵开生鲜超市的其他店家带着他们的梦想全军覆没。

  几个月后,曾经死亡的龙蟠生鲜超市改弦更张,创办起了生鲜市场,同时还在秦淮区扇骨营小区开办了连锁店,生鲜市场总经理廖女士对生鲜市场信心十足,同样打算用最多两年时间在南京开出8家连锁店。

  然而,还是仅1年时间,廖女士不得不将惨淡经营的生鲜市场关门。可以说,生鲜市场的关门几乎宣布了“农改超”走进了死胡同。

  沉重的负担

  所谓“农改超”就是用超市化的模式改造现有的低层次的农贸市场,给老百姓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便利的购物方式。当时,农贸市场多数还处于露天市场,即使是室内农贸市场也难免脏乱差,从政府到百姓都希望农贸市场能改观。

  政府为了强力推进“农改超”,曾经给予参与“农改超”的投资者的优惠政策,每平方米政府给予补贴,一般情况下,一个300平方米的生鲜超市,可以得到10万元左右的补贴。这给了众多参与“农改超”投资者以信心和鼓励。

  但是即使如此,生鲜超市还是死亡了。死亡的直接原因恰恰就是超市化的特征:统一收银。为了统一收银,一家生鲜超市安排了14名收银员,围绕收银机,配备了6名防损员、4名理货员,增加了包装袋、打码纸等费用,1年陡增近40万元成本。沉重的负担,直接反映在价格上。而大量没有“改造”的农贸市场甚至露天市场包围着“农改超”超市,生鲜超市生意当然一落千丈,死亡是必然的。

  高不成低不就

  同时开办了龙蟠里和扇骨营生鲜市场的老板廖女士承认:在两个生鲜市场的附近都有一个农贸市场,老百姓还是愿意到那两个农贸市场去买菜,尽管那里环境不如生鲜市场,但价格低,即使她的两个生鲜市场价格和他们一样,终究只能平分当地的市场份额,对成本比较高的生鲜市场来说,一半的市场份额也不足以维持生鲜市场的正常运转。

  其实,在许多地方,大卖场都纷纷扩大生鲜经营,他们品种多,深加工产品更丰富。与几百平方米的生鲜市场相比,消费者更愿意到动辄上万平方米的大卖场去购买生鲜食品。现在各大超市的生鲜比例都接近50%,其规模不亚于农贸市场,夹在农贸市场和大卖场之间的生鲜市场高不成低不就。

  “农改超”担子该谁挑?

  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认为,当初鼓励开办生鲜超市和生鲜市场,主要是积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参与“农改超”。这些农产品龙头企业有能力建立产品产销联盟,通过他们建立超市,或者让生鲜超市加盟他们的供应链,可以实现订单农业,形成“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和产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这些龙头企业更愿意与大卖场结成伙伴,对生鲜超市或生鲜市场兴趣不大。由于这些龙头企业不屑与之合作,生鲜市场只好引进一些菜贩设摊收取租金,与农贸市场几乎没有两样,根本谈不上优势,也就吸引不了市民。

  苏果超市负责人认为,在大规模流通企业出现后,改造农贸市场、改变市民买菜习惯、最终取代农贸市场的“农改超”,历史性地落在连锁大卖场的肩上,生鲜超市和生鲜市场在全国各城市的失败已经证明这个道理。 
  

 

作者:蒋维祥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