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深圳正文
深圳:当“深圳速度”成为往事
来源:2005-08-12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06-8-31 点击数:



    “曾经的辉煌,现已荡然无存。”一位在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物业”)工作多年的公司中层感慨地对记者说道。深物业曾在1983年以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在其发展历程的最高峰时期,集团总资产一度达到35亿元,名列“中国房地产综合效益百强企业”第二名。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由于经营业绩较差,深物业被列为深圳市政府分阶段实施国有股的部分或全部转让企业之一。2005年4月,深圳国资退出深物业,将其70%股份转让香港上市公司九龙建业,股份转让价为4.95亿元。曾一度叱咤深圳舞台的深物业,如今寻求一条注入外资盘活的再生之路,或许也不失为一剂良药。

     做什么都赚钱

    1982年,深物业的前身深圳市物业发展公司正式成立后,总承包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这座共53层,楼高160米的深圳标志性大厦,不仅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更使得公司在深圳的影响力和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多个地产项目的成功运作,很快为公司的资本积累打下了坚实基础,1985年,公司更名为深圳市物业发展总公司,成立以商业运作为主体的国贸投资公司,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营的国际贸易中心,以高科技为主的美林合成纤维和经营交通运输业的国贸汽车实业公司等多个公司,初步形成多元化经营格局。“当时我们做什么项目都赚钱,政府的政策灵活性也大。”一位已退出深物业的员工说。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政府为深物业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深物业作为当时深圳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帮助政府做了一些公共工程,如连接深港两地的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深圳皇岗口岸工程。深物业在积累丰富的社会资源的同时,通过项目的开发及多元化经营,积累了公司向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需的财富资本。

    1991年,深物业获准深圳上市。1992年3月,深物业以每股溢价3.6元发行A股7500万股,B股3500万股。“通过发行股票,集团集资近4个亿,再加上前10年积累的资金,集团的资金量特别雄厚。”一位曾参与当时集团整体上市准备工作的公司成员告诉记者。

    “从1982年至1992年的10年间,是公司发展的黄金期,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当时具有凝聚力的领导集体,以及公司决策者开阔的思路。”他分析说。

    到处花钱

    随着集团整体上市后,深物业随即参与政府大型投标项目罗湖商业城的建设,并以4亿元竞得当时称为“地王”的该项目,这意味着4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楼面价已达到每平方米1万元。紧随其后又以低成本的地价建成天安国际大厦,并以每平方米20000港元的售价出售,创下当时全国楼价之最。据该公司有关资料记载,截至1994年6月,集团总资产为35亿元,净资产达12亿元,拥有直属公司22家,合资合作公司30多家。并获得由建设部等多家权威机构评选的“中国房地产综合效益百强企业”第二名。

    深物业在全国地产行业几乎成为一个标杆性企业,许多城市的招商项目也力邀深物业参与投资与合作。在所有的荣誉和实力的支撑下,深物业走向了全国扩张之路,1993至1994年间,在海南、上海、大连、南京等地进行大规模项目开发,并号称在上海、南京、大连建设“三高工程”,同时,在各地进行了造纸、化工、酒店和陶瓷等多种产业项目的投资。“当时很多项目都没有分析清楚就进行投资,每个项目几千万元地投进去,又没有收益,再厚的家底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一位管理层说道。在投资陶瓷项目时,深圳不产陶瓷土,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运,这种高成本的生产,没有任何收益可言。而在许多政府“拉郎配”的投资项目中,深物业也无利可图,甚至是赔本赚个吆喝。

    而更严峻的考验是1995年第一次宏观调控的到来。“集团的外地开发项目几乎颗粒无收,最后不得不以极低的成本进行转让。”上述管理层说道。“集团领导没有看清市场,也没有意识到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对宏观调控的到来表现得措手不及,这对集团来说是一次致命的重创。”随着银行银根的收紧,深物业在外地的多个大型项目无法持续开发,不得不以低价转出。企业进入一个冰点状态。“当时大多数国企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投资越大的,跟头摔得越重,这次调控几乎将深圳老牌房企一网打尽。”

    寻求转身之路

    1995年之后,全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一个低谷状态,深物业在各地的项目陷入停顿。据深物业内部人士介绍,在调控以前,银行每年可为深物业提供约15亿元的贷款,调控后,贷款规模减少近半,由于摊子铺得太大,深物业对一些大型项目已无力盘活。从1996年至1999年,深物业共计提亏损达13亿元,2000年计入ST行列。深物业进入一个长期调整的阶段,一边收缩一边谨慎地开发。“在关键时刻,集团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心骨去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另外,国企体制的劣根性,也使得集团的决策机制和效能放缓。”分析人士说。

    从去年开始,银行停止了对深物业的贷款,如果只依靠自有资金进行项目启动,对深物业来说已是难以为继。为了寻求再次发展的出路,2005年4月,深物业以4.95亿元的价格,将公司70%的股权转让给九龙建业。其拥有的现有资产及优越地理位置的土地储备资源,对买家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许,深物业在寻找一个漂亮的转身,以期在未来的经济舞台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作者:佚名  编辑:ivyche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