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来,沃尔玛、家乐福相继落户深圳。在与国际商业巨挚同台竞技中,华润万家、天虹、茂业、岁宝、新一佳、人人乐、海雅、铜锣湾等本土企业迅速发展。2004年深圳15家重点大型连锁企业在全国新开门店300家,销售总额430亿元。截至目前,深圳零售商已在全国各地开店逾九百家。
而自2001年起,深圳已拥有全国密度最大的商业税源。若大一个大陆,由一个只有二十几岁的城市担当全国商业税源的主角,无论如何都存在几分滑稽。
2004年,深圳商业市场总销售额超过武汉达到全国第五,如果按人均计算,深圳各项指标则名列前矛。单是1-5月份,深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9.28亿元,增长15.2%,说明深圳拥有非常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和庞大的民间消费实力。
深圳商圈四大病态
病态一:小店过多
但也正因为深圳商业发展的超常规速度,也导致深圳几乎所有商圈都出现各种病态。比如深圳商业网点按数量计算近90%是小门店,这其中约有一半位于城中村内,外部环境和建筑质量都比较差,在各类新兴商业区内,专业商业设施比较缺乏,很多网点都与住宅或者写字楼结合在一起。
病态二:转型过多
发展速度太快,深圳商业发展与其它城市建设则来不及规划,或者规划赶不上这个城市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深圳主要的商圈大多是伴随城市的发展进程而自发形成,绝大多数是由工业、民房转为商业,比如华强北是由工业转为商业、东门是由老民居转为商业,商圈业态和布局都极为无序,整体素质较低。
而真正一开始就是为了商业而规划的场所则是难以见到,这不能不说是深圳商业发展的遗憾。
病态二:重商轻文
无论是罗湖人民南商圈、东门商圈,还是华强北商圈、深圳中心区商圈,都表现出这样的特征:重商轻文。
深圳的商业区,极少表现出商业与文化结合的特点。由于商业与文化脱节,深圳的商圈表现得相当“实际”,直奔主题式的消费习以为常,连带消费、休闲消费的成分过少。
也就是说,深圳商圈的消费行为显得过于单薄,对于市民生活的影响层面较浅,导致深圳缺乏广州、上海一样的逛街文化,因为重商轻文、缺乏文化休闲气质的商圈氛围难以使商圈真正地打动人心、让行人停留驻足且流连忘返。
只有象华侨城MALL一样,其构成中,有大型商店、也有酒巴,有艺术中心艺术馆、也有酒店律旅游设施,有大型绿地、也有区域广场,其在商业与文化的搭配上,呈现出商业与文化“文武双全”的结合特征,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前往,而由于商业与文化结合,前来重复消费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病态三:街区缺失 综合体崇拜
如果说重商轻文是深圳商圈的病态之二的话,街区缺失则是深圳商圈的病态之三。深圳的商圈绝大多数都是过境任务相当繁重的区域,缺乏基于人行尺度的街区感较强的商圈。
比如华强北、比如人民南,都处于交通要道的主干道上,人流虽多,可惜都是基于过境的目的,真正能够停留下来的却不多。俗话说得好:“激流当中鱼不养,大路两边商不旺”。
基于过境为目的的大陆,对于批发型商业、大商业是有好处的,但对于那些着眼休闲、文化、娱乐等的活动则是不利的,更不用说在大路两边去很从容地逛街了。华侨城MALL的成功真是取决于街区的成功。
“Mall”,2004年底,12万平方米的金光华广场、18万平方米的华润万象城相继开业,由于以前这种类型的商业一直是空白,因此吸引了全城的目光。
把不过无论是金光华广场,还是华润万象城,又或者是中信城市广场,其实走的都是这样一条路:由写字楼、商业,甚至还有住宅组成的建筑综合体,同时,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在密闭的建筑体内进行的。
半求称这种潮流为深圳商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体崇拜”,我们不能否则综合体的优点,比如不受气候影响、可以实现恒温、管理方便等等,但综合体商业,则无法实现室外室内的有机衔接,无法与周边街区的成长保持渗透,无法满足逛街的传统要求。
此外,综合体由于占地的限制,必须要向纵向发展,限制了平面的幅度,可能刚刚起逛还没过足瘾呢,就已经到头了。因此,“综合体”注定不能趁成为商业的主流。具有幅员优势、人行尺度优势、复合特点的街区才能够成为未来深圳商圈发展的主角。
超常规发展速度是病态的根源
但是辉煌之下,深圳商圈的发展则表现出明显得病态。
建市之初,深圳当时的治理者设想最终的人口规模为五十万人口。如今,深圳人口已经悄然超过一千万。这是设计师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也是深圳为大陆城市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二十年的时间,人口翻了四十倍,所有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面积最小的深圳,在高科技、房地产、物流、金融等诸多方面深圳都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
到2004年8月,深圳餐饮和零售面积合计1289.6万平方米,按深圳现有1010万消费人口计算,人均商业面积1.28平方米。其中人均零售面积0.96平方米,人均餐饮面积0.32平方米。全市人均拥有的零售面积已经基本接近世界商业都会香港人均1.1平方米的水平。
业态向专卖店和购物中心演变
深圳近年来以令世人称奇的“深圳速度”,深圳的商业、商圈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尤其在从“国内现代化城市”向“区域性国际化城市”飞跃的转折点,深圳商圈正发生着“格局之变”。主要表现商圈的地域分布形成“多圈鼎立之势”,商业业态也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转向品牌专卖店和大型购物中心。
目前深圳商圈的“格局之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圈的地域分布发生变化:即深圳的商圈布局,从传统的商业据点罗湖扩展到全市,形成“多圈鼎立之势”。二是商圈的商业业态发生演变,主导经营业态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转向品牌专卖店和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MALL,俗称“摩尔”)。
影响商圈地域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片区人口数量、居民购买能力和交通条件三个方面。人口数量对商业的影响十分显著。大型商圈的形成,必须具有足够的人口数量作为支撑。根据有关部门研究,在上海地区,一个五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中心,需要有五十万的常住人口,才能支撑其良性运转。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深圳华强北突围: 中国电子第一街成长的烦恼 [2016-11-29 9:29:29]
- 深圳购物中心逆市扩张扎堆竞争 [2015-5-8 17:05:41]
- 深圳零售业五一出大招吸客 [2015-5-8 16:48:56]
- 深圳购物中心未来三年将增230万方 中高端超 [2015-4-16 15:34:48]
- 深圳商业真相调查:购物中心空置率上升 高端 [2015-3-18 8:35:13]
- 深圳龙华区商业井喷:5公里范围汇聚5家购物 [2014-11-17 10:45:53]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