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供销社正文
农村供销社职工与企业员工激励比较
来源:2005年06月10日 《中国市场》 发布时间:2006-6-28 点击数:


  激励,是指通过一定措施去激发人的行为动机,或使人处于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而保持一种兴奋状态的过程。为达到这一效果,在实际管理中便需要创造满足工作人员需要的各种条件,以激发工作人员的行为动力,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农村供销合作社是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部分劳动群众为了改变或改善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合作社原则,集资入股,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联合而建立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如何调动和提高供销合作社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关系到供销社的发展与繁荣。

  一 供销合作社职工与企业员工激励的共性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

  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和效益递增性是其他生产力要素所无法比拟的,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有利于人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最有效提高。不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供销社的职工管理,都已逐渐认识到人是一种资源,而且可以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有效使用它,能够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率和效益。供销社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该将激励机制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正确激励原则的选择

  无论农村供销合作社职工还是企业员工激励,都是人类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继而达到自我解放这样一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其中激励管理理论在两者身上都有一定适用性,激励的原则与方法也存在某种共性。正确的激励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原则: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协调的紧密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激励与反面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另外还有按需激励原则,民主公正原则等,都应是所有激励活动中加以遵循的原则。

  激励形式灵活、自主

  供销社职工和企业员工的激励,都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管理者的管理作风灵活机动地构建,并无定式可循。优势在于其激励方式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领导者的管理意识注定了激励成效的高低。

  二 供销合作社职工与企业员工激励的差异性

  工作的宗旨不同

  供销合作社是以经营企业的方式来满足社员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但它不是一般的商业企业,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服务为宗旨,通过从事农业生产、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销售以及其他方面的业务经营来为社员提供综合化、社会化服务。实质上,供销合作社是农民通过互助合作来进行自我服务,合作的内容以流通领域中的购销环节为主,兼及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等。

  职工队伍复杂程度不同

  到2002年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基层社26315个,县(市)联合社2365个,地(市)联合社3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31个;各级供销合作社有直属企业54035个;现共有社员总数1.6亿户;全系统职工总数332.97万人。造成合作社机构宠杂、职工过剩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我国目前的企业职工构成相对来说简单得多,因此,供销社突出的职工数量问题对它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一背就是几十年,许多合作社就是在这种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一蹶不振。

  管理人员准入升迁途径不同

  农村供销合作社一直以来是以农民为主体发展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一直由政府管着,一般职工很难进入供销社的管理层,供销社的主要领导干部由各级地方政府或上一级机关任命,经常是系统外派进,或是不经专业培训就上岗。而且供销合作社在所有制性质上也一再变革,一时官办、一时民办、一时官民合办,造成供销社的财产不清、产权不明、帐务混乱,许多供销社只有兼并、抵贷、破产、重组、拍卖、或者解散,管理人员人心浮动,无心将精力花在提高知识或业务能力上,或是将它作为一块升官进爵的跳板。而一般企业在建立之初就有着严格的准入和升迁途径,本着公平竞争、能上能下的原则对干部进行选拔。

  三 激励比较的借鉴与启示

  明确职工身份

  供销合作社的职工身份一直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体现。供销合作社在改革前一段很长时间里属于全民所有制性质,1982年供销合作社改革开始之后,单纯地强调坚持入社农民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其实,供销合作社不是政府部门的职能管理机构,不是官办组织,也不是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合,不是半官半民组织,而是广大农民之间的合作,是民办组织。如果照这个思路下去,供销社应该朝着民营企业方向发展,并享受政府给予民营企业的一切优惠政策。因此,民营企业的职工身份很容易确定,它应该是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与企业签订一定时期的劳动合同,合同期内,职工享受国家规定的一切待遇,合同结束,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终止。

  加强职工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培训

  面对供销合作社职工素质低的状况,必须加强对职工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且供销合作社作为一个社团法人,也承担着对其职工进行教育的义务。供销合作社可以举办各种层次的夜校,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也可以对有培养前途的职工进行更多的智力投资,如脱产进修,甚至出国深造等;还可以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邀请当地的致富能手,或是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现场讲座,增强职工的劳动技能和致富手段。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培养,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培养竞争意识走向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时代供销合作社是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者,所有商品的购销都要经过供销社,不存在竞争问题。现在情况不同了,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者,除了供销社外,还有个体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商企业等,他们有着灵活的管理模式、雄厚的经济支撑、或是丰富廉价的商品供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展示着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本领。作为以农民为构成主体的供销合作社,要在农村商品流通的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就应转换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供销社要逐步探索并走出一条“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要坚持开放办社原则,广泛吸纳各类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及广大农户加入供销合作社,不断拓展服务对象和范围,增强服务能力,全面实现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为此,供销社的职工必须学习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接受来自市场的挑战。

  将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

  外在性激励指人们将工作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并不是人们所需要的直接对象,而只是他们认可和奖励的中介,组织根据员工工作贡献所给予的最终奖酬才是他们所期望的目标物;内在性激励则是通过创设一定工作条件,让人们在工作本身中得到乐趣,这里的工作不是作为工具被使用的,而是作为直接满足人的活动、价值、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需要的条件使用的。供销社的管理人员应尽量提高员工的需求品位,创造条件使外在激励变为内在激励。

  建设供销社文化实现民主管理

  供销社应根据自己的职工构成、业务活动等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规范,并为职工所接受;供销合作社应实现民主管理,由职工制订章程和各项制度,领导层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要由民主决策。除此之外,供销社还要敢于吸收外来血液,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以人为本,广纳人才。供销社职工激励机制要充分体现能力主义和绩效主义,创造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约束机制,反对平均主义埋没人才。

 

作者:徐旭晖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