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长三角正文
从比较中探索镇江服务业发展之路
来源:《宏观经济观察》   2006-2-14 发布时间:2006-6-23 点击数:


      内容提要 本文对镇江和扬州两地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了镇江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快发展镇江服务业的几点对策建议。

  镇江、扬州一江之隔,两地历来互相亲近而各有特色。镇江地处沪宁工业带、长江运河十字交汇点,临江近海,水陆交通便利,自古是长江岸线的重要商埠,为国家级水路主枢纽和省级公路主枢纽城市。 扬州也处在长江运河的交汇处,依靠大运河的漕运优势,历史上扬州之富庶、繁荣名闻华夏。润扬大桥建成通车使镇江、扬州两市的地理、交通优势进一步凸现,使镇江接通了苏中的扬州和苏北广大地区,使扬州接通了苏南、沪宁等大部分发达地区,也使这两座隔江相望的城市进入了竞争与合作的新时代。本文正是以扬州为参照来打量镇江服务业发展现状,并探讨镇江服务业发展之路。

   一、 镇扬两市服务业发展比较

  首先,选取镇江、扬州两市服务业部分规模指标、内部结构指标、效益指标和速度指标等进行对比。

  1、服务业规模比较。从服务业总量规模来看,镇江有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从业人数3项指标落后于扬州,其中服务业从业人数镇江从2000年的46.24万人下降到2004年的45.06万人,而同期扬州从66.46万人上升到78.48万人, 4年增加了12万人。只有接待海外旅游人数一项指标,镇江要略好于扬州,2004年镇江接待海外旅游人数比扬州多6.63万人,高出35%.

  2、服务业内部结构比较。选择新兴服务业主要行业、传统服务业主要行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两市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表明,镇江优于扬州。从2000年到2003年,镇江新兴服务业主要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呈逐年递增之势,而传统服务业主要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则逐年递减,而扬州正相反。另外,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镇江要略高于扬州,但总体上两市均呈下降趋势。

  3、服务业效益比较。选取两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行业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值之比、服务业人均增加值、服务密度、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服务业与地方财政收入相关关系等作为参考指标进行比较,从两市服务业主要效益指标来看,服务业人均增加值和服务密度两项平均指标,镇江明显好于扬州。而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和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两项指标则扬州好于镇江。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扬州从2000年的29.95%上升到2004年的34.37%,而镇江却在2000年达到一个高峰30.21%后一直下滑。从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来看,扬州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扬州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其地方财政就增加0.306个单位,镇江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地方财政增加0.295个单位。

  4、服务业发展速度比较。 选取两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服务业从业人数增幅、海外游客人数增幅等四个指标进行比较,从速度指标来看,镇扬两市社零总额增幅和服务业增幅均呈上升趋势,且服务业增幅和GDP增幅十分接近,说明两市服务业对GDP的贡献不断增大。 两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增幅起伏较大, 除2001年外,基本上是镇江大于扬州。服务业从业人数增幅镇江落后于扬州,有的年份呈负增长。

  5、服务业其他指标比较。 选取两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数和招生人数等7项指标进行比较,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普通专业学校数和招生人数、卫生机构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等5项指标,扬州优于镇江。其中,从2000年到2004年,各业专业技术人员镇江由11.01万人上升到11.77万人,扬州由15.58万人上升为17.18万人;镇江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由原来12所变为6所,扬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由15所变为12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人数镇江由0.48万人上升为0.76万人,扬州由0.73万人上升为1.84万人,2004年扬州普通中等学校招生人数是镇江的2.42倍。

   二、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镇扬两市服务业的共性特点是服务业规模较小,服务业效益较低,(两市服务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均不足40%),服务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城市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服务业主要是以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行业为主导, 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娱乐游戏、工业设计等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等所占份额较小,有的尚未起步。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强(两市服务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仅30%左右)科教文卫等也比较薄弱,各类专业教育、技术教育、艺术教育培训等不发达,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运作还有很大的空间。

  2、从两市比较来看,镇江服务业内部结构较好,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比重较大。服务业密度和服务业强度较大。但目前看来,扬州服务业发展比镇江更有活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强, 对就业的拉动更大,效益更好,增长速度更快。如果镇江服务业做不好,配套能力跟不上,那么在某些领域镇江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比如游客来镇江旅游、如果接待、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服务跟不上, 游客就会借便捷的交通取道扬州或南京,使镇江流失客源。

   三、加快镇江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服务业领域市场化进程。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深化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取消限制市场准入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更多地通过市场手段配置服务业资源,集聚发展要素。提高竞争力。

  第二,选准优势产业,打造行业一流。 镇江应大胆创新,深度挖掘自身特色与优势,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选准优势产业(产品),高起点规划、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市场主体,倾全力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产业精品、名品。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和品牌,做到行业最好,形成“百鸟朝凤”的品牌带动效应。一是在发展餐饮业方面,坚持开放、多元的文化理念,积极引进、重点培育能展示现代化新城区形象的中外特色餐伙企业,尤其以镇江“三宝’’为基础,以江鲜美食一条街为载体,引导市内规模餐饮企业在培育特色上下功夫。镇江作为“醋都”可利用具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恒顺酱醋为基础,深度挖掘“醋文化”内涵,设立醋吧、醋饮、醋浴、醋疗等消费网点,做大做强,做出品牌。“镇江肴肉”应该申请商标专利。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鼓励、引导知名餐饮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道路。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全国乃至世界开设连锁店。二是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解文化事业单位性质的体制弊端,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市场,走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加强对湖南、深圳、厦门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考察、借鉴。依托七大名山、八大古寺、镇江博物馆、赛珍珠故居等历史资源,积极整合,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内涵。积极引导、培育新兴影视动漫产业,把镇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神话传说数字化。打造“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驾、“公有”与“非公有”齐驱的文化产业格局和适合各类消费者需求、能引领消费时尚的文化产业精品,最终实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三是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强塑个性旅游。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精品,充分发挥旅游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开发三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西津古渡风景区(宋元古街)、世业洲旅游渡假区、宗教文化专线和赛珍珠故居等特色旅游区,高起点规划,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彰显“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的名城魅力,精心打造大江风貌、历史寻踪、革命文化、宗教文化、观光休闲等文化旅游精品。另外,应积极开发镇江旅游纪念品,使来镇客商在游玩的同时还能带走具镇江特色的纪念品和特产。

  第三,集聚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目前镇江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很大程度上与镇江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较小及流动人口少有关,这限制了以一定人口规模为基础的服务业的发展,造成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不强。 首先要加快推进南徐新中心区建设和城市北部滨水区治理改造规划;其次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拆除城乡樊篱,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城市人口,壮大中心城市,使镇江向现代化大中型城市迈进。

  第四,实施产业联动,促进协调发展。 服务业不是一个“孤岛产业”,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要求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和配套(比如,在招商中客商反映的配套环境不理想, 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发达,配套条件跟不上。)为此,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咨询和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另外,旅游、人居的发展对文化娱乐、餐饮消费等产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市场为主导, 政府着力推动,坚持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并举、新兴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重的发展理念,把服务业培育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引擎,打造新镇江“商埠重镇”。

作者:未知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