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长三角正文
16个规划畅想长三角“十一五”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06-2-20一 发布时间:2006-6-23 点击数:


       长三角16城市相继公布《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捧读这总量近30万字的16个《规划建议》,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未来五年里长三角16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伟大进程。

  16个城市的《规划建议》无一例外地谈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很多城市甚至在《规划建议》中专门阐述如何推进长三角区域联动。上海市委在《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全面加强与苏、浙协作”的发展路径,内容涉及长三角区域交通、环雹诚信体系、知识产权及大物流诸方面。杭州市委在建议中提出,加强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体制互融、政策互联、资源互用,形成区域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其实,对于未来各城市在长三角中定位,城市的首脑们早已成竹在胸了。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心中的南京应该是“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苏州市委书记王荣立志将苏州建成“长三角最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则期望南通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理想中的无锡应该是长三角“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每个城市都想成为“中心”,尽管这让人觉得有些“一厢情愿”,但是有梦想才有方向。如今,这些梦想,已经随着各城市“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开始渐渐向现实靠近。据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也将于4月上报中央审批。而这也必将帮助长三角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上海:“四个中心”谋求突破

  最近,《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台《建议》就未来5年上海市委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全力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12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作了详尽的论述。其中,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被认为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建议》指出,21世纪的第一个5年是上喊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5年“十一五”时期,上海面临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规划长三角区域发展等重要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攻坚的关键时期,这既是新的发展机遇期,也是新的发展考验期。上海市委市政府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到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着力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主动做好“三个服务”,力争实现“两个率先”,继续走在发展前列,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其中,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四个中心”建设的重点。上海市委着眼于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快发展金融业。

  另一方面,《建议》指出,进一步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调整上海港结构和功能,完成黄浦江两岸主要开发地区的岸线功能调整,推进洋山深水港区建设。以扩大“两港”开放为突破口,拓展口岸功能,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加快重要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构建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苏州:建全方位开放先行区

  “建设全方位开放的先行区”是江苏省苏州市“十一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苏州提出,将大力促进外资外贸外经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引资产业选择的力度,以资源节约利用、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为评价标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对区域经济贡献大的项目,着力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营销中心,提高引资水平和质量。

  “十一五”期间,苏州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到2010年,总体达到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求。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当时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较高水平。

  作为江苏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发展城市,苏州对工业的重视也是不言而喻的。苏州“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保持工业规模优势。

  “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苏州“十一五”规划的重头戏。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以“特优、高效、生态”为主要标志的现代都市农业。按照空间规模适度、区域相对连片的原则,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形成百万亩优质粮油、百万亩园艺作物、百万亩生态林地、百万亩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

  南京:以低能耗打造高增长

  日前,江苏省南京市委通过了《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回顾了“十五”

  时期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并对未来5年南京市发展提出要求,其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南京市“十一五”主要任务之一。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建议》就上述两个奋斗目标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首先是经济增长目标《建议》提出,全市生产总值力争到2010年比“十五”末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两倍以上。这个目标高于全国同期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全省增加两倍左右的要求。这是综合考虑“十五”发展情况和未来5年各方面发展条件提出的,目标是积极稳妥的。南京经济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目前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同时,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在人均生产总值预期上留有余地,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其次是关于能源消耗水平。能耗是衡量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指标。南京重化工业密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今后5年能耗还会较快增长,资源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无锡:“两个率先”进决胜期

  今后5年,将是江苏省无锡市加快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决胜期。

  “十一五”时期,无锡市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全面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造“五个名城”。确卑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基本现代化各项指标的目标值。

  今后5年,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互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跃升为第一支柱产业。

  无锡“十一五”规划还提出,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互动,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地、功能片区、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群建设,建成江南商贸物流城,推动形成国际纺织服装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交易中心。

  与此同时,无锡将加大投入全力建设国家创新试验城市。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载体。

  加快构筑“一体两翼”和“三沿”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无锡市一盘棋的要求,推进跨区域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江阴和宜兴两个副中心城市为两翼、10个左右新市镇为纽带的,梯度明显、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三级城市体系。

  绍兴市:构筑生态产业体系

  日前,浙江省绍兴市委在《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全面推进建设生态绍兴”的目标。

  《建议》指出,“十五”期间,绍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度逐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处在全国先进水平;争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争创国家级生态市;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发展格局,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以上。

  未来5年,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打造生态绍兴为目标,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基本途径,促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不断减量,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实施《绍兴生态市建设规划》,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中,《建议》强调了绍兴市委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决心。市委将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制止弃耕抛荒,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加快构筑“一心二层三带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形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带。

  常州:全力吸引民资外资集聚

  日前,江苏省常州市委发布了《关于制定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报告。

  报告指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是全国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国际产业和资本向这一地区转移的趋势没有变,常州市勿庸置疑将是下一轮外资、民资选择和集聚的重要城市之一。

  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外资、民资的招商引资力度是常州市“十一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就吸引民资方面,常州市委提出要进一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定不移地把民营经济作为常州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三年跃升基础上实现新增注册资本等主要指标继续攀升,扶持更多的超50亿元、超百亿元的民营大企业、大集团。

  另一方面,常州将全力以赴主攻利用外资。坚持量质并举,在扩大引资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引资质量,力争“十一五”时期全市利用外资水平在省内保五争四。切实转变利用外资方式,选择优势企业引进跨国公司开展联合并购,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强与外商合资合作,着力促使原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以外引外,使其成为我市扩大外资总量规模的重要来源。

  此外,重视间接利用外资,推动民企境外上市也是常州市委“十一五”期间主推的工作。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加快服务业和农业的对外开放,在城市建设、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行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并重,逐步实现外资产业高度和技术创新程度的重大转变。

  湖州:推进“四个市”建设

  “湖州市‘十一五’期间的战略路径是完成‘四个市’的建设”这是从《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供的信息。

  《建议》指出,浙江省湖州市首先要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全力以赴做大经济总量,又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做到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举、加快产业集聚和加强平台建设并举、外向带动和激活民资并举、发挥市场机制和加强政府引导并举,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着力培育一批规模企业和优势企业,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其次,是开放活市。主动接轨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湖州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的合作和竞争。

  此外,《建议》指出,湖州进行新一轮的科教兴市建设,重点是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要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努力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城市,主动吸纳周边大城市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提升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

  最后,根据建设“生态浙江”的总体要求,湖州市进行生态优市建设。加强生态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今后,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方面要坚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以及软件、研发、创意等产业,提升生态产业发展水平。

  南通:以创新促制造业转型

  过江通道、深水大港等的建设及其能量释放,将从根本上提升江苏省南通市的比较优势、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因此,在原有口号“建设长三角北翼高水准的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上,江苏省南通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了推动更多的“南通制造”成为“南通创造”。

  南通提出,“十一五”期间深入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提升优势产业,加快技术升级,实施资源整合,促进船舶修造及配套、电力能源、精细化工、现代纺织、机械电子等产业上规蘑上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产业链,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快速增长、集聚发展和质态优化。

  与此同时,要以自主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强科研攻关,大力开发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尤其要在临港工业、优势制造业和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十一五”期间,南通全面加快接轨上海进程。加快实现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间的融通,积极推动长三角核心区沪苏通“金三角”和沿海沪甬通“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的加快形成。加强与上海苏南城市的产业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建设上海和长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基地和制造业配套基地。加快思想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投资环境的“柔性接轨”。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和服务上海世博经济。

  扬州:沿江开发推进产业升级

  “十一五”时期,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扬州市经济的主增长区域,沿江开发是全局工作的战略重点。深化完善沿江开发规划,统筹沿江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打造沿江产业带,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原则,加快资金、人才、产业、技术向沿江地区集聚。集中发展化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沿江现代高效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基地。

  此外,还需要着力推进以港站综合物流和专业石化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沿江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功能性设施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区内路网,加快港口、给排水、供电供热等项目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岸线资源。以沿江开发促进沿河开发,全面改善沿河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推动沿河地区追赶式发展。

  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也是扬州“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在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的同时,推进开发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项目开发”转变,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加快打造专业化、品牌化、生态化的现代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化工园区等省级开发区在扬州市对外开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全面建设扬州出口加工区和沿江石化保税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重视发挥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在集聚发展、错位竞争、形成特色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培植20个以上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竞争力较强的乡镇工业集中区,形成一批“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的特色经济板块,壮大县域经济。

  宁波:争创“宁波-舟山港”品牌

  日前,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浙江省宁波市委已经通过了《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指出,进一步深入推进港桥海联动。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作用、大桥的加速器作用、海洋的新增长点作用,增强市域经济实力。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共创“宁波-舟山港”品牌。

  与此同时,《建议》要求加快金塘岛、六横岛码头岸线合作开发步伐,全面完成北仑集装箱四期码头建设,加大北仑集装箱五期码头、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和一批深水泊位建设力度,积极开发南部地区港口资源,提高港口吞吐能力。

  此外,《建议》指出,进一步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发展海铁联运,延伸“无水港”,增强港口服务功能。切实搞好区港联动试点,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设保税港。大力发展港口国际物流,成为浙江省综合物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国际物流枢纽。

  《建议》首次提出,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进入世界港口三强,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利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金塘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建设的契机,促进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建设“大桥经济圈”。

  杭州: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

  浙江省杭州市委近日公布的《杭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大都市框架拉开。

  报告称,近年来,杭州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生活、文化、创业高度融合,“三副六组团”初具规模,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新的进展,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全面启动,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基本成形,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70%,力争成为服务功能强、城市品位高的“和谐杭州”。

  记者了解到,杭州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过程中主要以优化大都市规划布局为重点,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与此同时,杭州将以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推动老城区从注重培育集聚能力向提升辐射能级转变;以大都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务区为目标,建设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以现代化科技城和远景商务中心为目标,建设江南副城;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为目标,建设临平副城;以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和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为目标,建设下沙副城。

  此外,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对独立、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组团式布局要求,加快临浦、瓜沥、义蓬、塘栖、余杭、良渚“六大组团”建设。按照“一心两圈、三轴二连、一环多点”城镇规划布局要求,提升桐庐、淳安、建德、富阳、临安5个县(市)城的规模和功能,使之成为大都市的重要依托和5县(市)的区域中心。按照功能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生活创业的现代化城镇要求,加快中心镇建设。制定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交通、住宅等专项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强化规划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的龙头、引导、调控作用。

  嘉兴:滨海新区渐成发展支点

  记者从日前公布的《嘉兴“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发现,浙江省嘉兴市委首次明确提出了嘉兴“十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定位,即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其中,实施滨海开发战略更是被单独立项,进行了重点阐述。

  嘉兴市委提出,“十一五”期间,嘉兴市经济建设须充分发挥滨海资源优势,加快滨海开发。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建立统筹开发建设机制,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协调、统筹建设,形成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合力。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以临港工业、港口现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临港型产业。加快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配套功能,促进要素集聚,争创开发优势。

  嘉兴市委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这一区域建设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地区、长三角临港型工业的新兴区、长三角的区域物流中心,使之成为嘉兴最具经济活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地区。

  与此同时,嘉兴市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港口和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一心为主,两翼联动”的开发思路,以乍浦港区为中心,推进海盐港区、独山港区两翼开发,形成港口整体优势,提升港口龙头地位。加强嘉兴港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周边港口的合作,抓好高等级航道网建设,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

  此外,根据总体规划,嘉兴市还将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产业发展。

  舟山:强攻“3×3”海洋产业

  浙江省舟山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将继续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杭州湾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等的巨大效应,深度发挥舟山市区位和深水岸线的战略优势,坚持陆岛有别、错位发展,陆岛互动、优势互补,进一步强化“3×3”海洋产业发展思路,主攻临港产业,实现由传统岛屿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型,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港兴市”战略主要部分就是“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大力引进发展石化、船舶、大宗物资加工为重点的临港大工业项目,促进临港工业做大做强,形成舟山工业核心增长极和特色竞争力。船舶工业是舟山市的经济发展动脉。到“十一五”末,舟山要建成浙江省最大、全国重要的船舶修造船基地。

  舟山在“十一五”期间将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按照建设全国一流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及贸易基地的目标,重点建设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贸易流通三大体系,突出舟山水产品加工行业技术精、质量优的特色,通过水产品保税库建设,大力发展进料加工。重点扶持船舶配件、纺织机械、塑料机械、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等产业。

  泰州:打造长三角工贸滨江市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泰州市将紧紧围绕将泰州建成“长三角工贸滨江城市”而展开,同时,泰州要建成锡常泰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水城一体、古今交融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十一五”是泰州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继续向长三角地区加快集聚,尤其是泰州市沿江开发快速、深入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和实施,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的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泰州市经济将进入新的加速增长期。

  泰州“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和产品,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形成不锈钢、五金、微特电机、游艇及船用配件、小提琴、数控机床、汽摩配件、减速机、农产品加工、电子新材料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以此带动和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到2010年,十大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同时,泰州将初步建成“两中心一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长三角新兴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台州:提升“台州制造”拉动力

  “坚持工业立市”是浙江省台州市“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从台州市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状看,台州将高度重视第二产业的支柱和带动作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台州在其“十一五”计划中明确表示,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自主创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实施“5431”计划和513工程,抓好主导产业,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企业素质,打响“台州制造”。

  《台州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努力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为台州市“两个社会”建设走在浙江省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台州市体制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全力推进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信用台州”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镇江:实现国民经济“四个提升”

  “十一五”时期,江苏省镇江市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到2007年,全市总体达到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目标值,到2010年取得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镇江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四个提升”。

  首先是综合实力有新提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2005年实绩的基础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年均增幅在13.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翻一番,突破2500亿元,占镇江市工业总量的80%以上。

  其次发展活力有新提升,三是城市形象有新提升,四是社会和谐有新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创业氛围浓厚,就业相对充分,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镇江建设全面加强,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作者:程惠建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