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效率提高和国民产出总量增长的主导力量。文章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特点,提出了提升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应策略,主要包括: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市场经济开放度;大力培育高等专业要素,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强化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政府的孵化和辅助作用。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对策建议
2008年4月17日,WTO发表的《贸易快讯》依据初步统计数据,概述了2007年世界经济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相关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服务贸易增幅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速,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部分,发展服务贸易刻不容缓,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长三角地区,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对中国服务贸易以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对我国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服务贸易的内涵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服务贸易早就存在,国际运输业、跨国销售业、国际劳务输出等服务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和国际货物贸易一样久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和与之相对应的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由于服务贸易内在本质的繁杂性,其内涵十分丰富,加上国际服务交换形式各异,经济学家们很难给国际服务贸易做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出现了对国际服务贸易概念激烈的争论。
早在1977年,霍尔(T.P.Hill)提出了为理论界所公认的服务概念。霍尔指出:“服务是指人或隶属于一定经济单位的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于其他经济单位的活动所发生的变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一种服务一旦生产出来必须由消费者获得或不能储存,这与其物理特性无关,而只是逻辑上的不可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格瓦蒂(J.N.Bhagwatti)及桑普森(C.I.Sampson)和斯内普(R.Snape)相继扩展了霍尔的“服务”概念,他们把服务区分为两类:一类为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务,另一类为不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务。以此为基础,巴格瓦蒂将服务贸易的方式分为四种:一是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移动的服务贸易;二是消费者移动到生产者所在国进行的服务贸易;三是生产者移动到消费者所在国进行的服务贸易;四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移动到第三国进行的服务贸易。
中国学者探讨服务贸易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最早的代表者是汪尧田和周汉民教授。他们关于服务贸易的概念曾经指出:“国际服务贸易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符合于严格服务定义的直接服务输出与输入活动。而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劳动力的输入输出,也包括无形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的交易活动,如卫星传送与传播、专利技术贸易等。”
在1994年关贸总协定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上,特别将服务贸易的概念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磋商,在最终制定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即1995年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将国际服务贸易归为四种类型:一是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境内提供服务。这类服务通常被称为“过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也就是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都不移动,通过现代通讯和科技手段完成服务的交付,如金融、保险、电讯、信息咨询服务等;二是在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类服务在服务提供者的国家生产,服务消费者跨境获得服务,因此称为“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如旅游服务、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等;三是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另一成员方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的服务。也就是“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和直接投资;四是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商通过自然人在另一成员方境内的现场提供服务。这类服务贸易常被称为“人员移动”(Movement of Per-sonnel)。最典型的就是劳务输出。本文所研究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内涵,就是采用关贸总协定给出的上述定义。
二、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特点
经济学意义上的长三角地区,一般是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苏南、上海和浙东北的16个城市构成,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泰州、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台州(2003年9月加入)。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呈总体上升趋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其贸易总额平均增长到19%,远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我国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传统行业不断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正保持着持续且快速的发展。在2001年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服务出口出现负增长时,长三角城市各项服务贸易内容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由相关城市竞争力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除1998年服务贸易各指数稍微有所下降外(可能的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6~2006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其国际竞争力基本稳定上升。
(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地位仍相对落后
与我国平均水平比较而言,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较为领先。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我国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份额是相当低的。长三角地区与货物贸易密切相关的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最明显的是运输业,货物贸易的高速发展并未带动运输业的发展,长三角各城市运输业近年来一直处于逆差。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较低,其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尤其是电信、金融等行业,其开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服务贸易的行业集中度较高
尽管近几年我国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态势良好,但各行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从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目前中国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劳务出口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中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和邮电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出口严重不足;从服务的进口看,则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由长三角地区行业竞争指数显示,其除了旅游、商业服务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外,其他服务贸易项目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项目。这表明,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主要精力集中在“引进来”,对吸引外国资金进入服务领域、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与经营经验关注较多,对服务出口或服务业的“走出去”的支持还不够。因此,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长三角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一个薄弱环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各城市服务贸易发展相对均衡
从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来看,各城市发展相对均衡。以2006年为例,5个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超过1000亿元,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和杭州,其他城市相对较低,如湖州服务业增加值为225.35亿元,舟山为125.80亿元;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看,各城市比重基本达到35%以上,其中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城市最高。但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例如湖州、舟山等城市,其第三产业增加速度最快,超过到16%,而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由于服务业基础好,其发展速度相对较低,其中上海只有10.5%。
三、提升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首先要扩大服务业生产,增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而带动服务贸易的增长。与此同时提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进服务业的经济质量,提高服务贸易的经济质量。
其次是构建合理的服务业结构。借鉴战略性贸易政策,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构建和优化应适应服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要着眼于国内服务经济的长远发展,又要有利于我们从不断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取得相应的利益。从短期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结构应服从外贸利益的需要,继续发挥其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外汇收入,积累财富和资本;从长期来看,应通过产业扶持政策,扶植和保护我国服务业中战略性产业,如金融、电信的形成和发展,以实现经济的长远和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扩大市场经济开放度
首先,要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分行业、有选择、有步骤、有准备的开放服务市场,先开放旅游、劳务承包、商贸、医疗等,后开放金融、保险、电信、文化、教育等。其次分地区、有选择的开放,可以局部试点,在总结经验的情况下再推广。再次选择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的方式,要允许民间资本规范经营。最后注意金融、电信开放应至少与世界发展中国家水平同步运行,从而提高高附加值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其次,要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加大“引进来”的力度。要打破垄断,创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利用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强国内企业学习和吸收的能力。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及人才培养可以提高企业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外资,发挥其最大效用。通过技术交易,引进所需的技术知识,国内企业之间还可以建立技术联盟,互换技术成果等等。
再次,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资源,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劳务输出是我国长三角地区传统的服务出口强项,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论从成本还是差异化来说,加强劳务和技术人员输出是增强服务贸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立足自己在这块的优势,可以针对发达国家加强建筑、纺织、土木工程、运输方面的劳务出口。同时,针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加强勘探、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劳务出口,这是充分发挥我国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国际比较优势的重要方法。
(三)改革和完善人力资本开发利用机制
一是理顺人力资本投资体制,使人力资本的供给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可以在现有高校各类涉外型专业(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增加国际法规、国际惯例与风俗、外事常识等各类选修课,有条件的院校、科研机构还可以筹建专门的服务贸易专业。也可以加强对现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对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从事服务行业的金融家、会计师、律师、工程承包等人员,提高普遍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二是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理论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和控制,必然要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立,激励机制应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多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激励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机制,一般应以物质利益为主,尤其是以工资报酬为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途径,加大激励力度,为劳动者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赋予他们与其才能相适应的相对称的职权。激励发明创造,保护和推广科研成果,尽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展示,劳动成果得到体现。
(四)强化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积极推进服务企业的管理创新。所有服务企业都应当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应着重抓好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要严格管理,从严治企,建立健全明确的责任制,企业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到不仅敢于管理,还要善于管理。
其次,要加快服务品种及方式和技术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桥头堡”的长三角地区,应该实施以知识经济为导向的新型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对于旅游业来讲,要大力发展特种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向国外市场推出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旅游精品项目。对于金融业来讲,大力采用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进入机构的业务扩展能力,推出全地域、全天候的融资、理财、支付等特色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物流业来讲,要加大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以信息化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
再次,要发挥企业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肯定有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而要迎接挑战,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变挑战为机遇。同时企业要主动寻找最富挑战性的竞争者并与之公平竞争,通过艰难的国际竞争换取高效率。加大对高科技服务产品研究开发的投入,建立创新环境预警系统,通过这一系统不断分析和观察顾客需求、技术开发、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形式变化,以利于在创新竞争中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
(五)强化政府的孵化和辅助作用
首先,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与规章。政府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并强化相关司法工作,尤其是至今立法仍较薄弱的部门,如旅游、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部门;同时应规范已有的部门规章,减少相互冲突;在完善立法过程中,还应从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出发,密切关注我国人世后在服务贸易方面的承诺,注意与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制度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之间的差距。
其次,给予服务业的发展以适当的优惠和政策倾斜。一是放宽市场准入。主要内容包括放宽投资领域各类资本进入条件、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条件等。二是实施税收优惠。包括:对新办从事物流技术和咨询服务,对科技中介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对各类社区服务业,对开发区内配套的生产服务企业等,或免或减有关税收。三是财政支持。拟设立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引导资金的配套,以及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四是规范管理。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擅自和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的实行群众举报“一次查实下岗”制度。五是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样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旅游经济圈 [2013-11-27 10:38:49]
- 长三角打造国际会展核心圈 [2012-8-3 10:51:52]
- 零售业增长12.3% 华东商业地产备战升级 [2012-5-25 10:35:33]
- 长三角?珠三角?亲兄弟转型对比 [2011-8-18 16:38:58]
- 长三角如何迎接“高铁时代”? [2010-12-31 11:45:07]
-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0-12-23 10:05:41]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