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李成玉仍然不太像个省级官员。相反,他更像是一个直言不讳而又充满激情的学者,诸多数字随手拈来,用以反驳外界对河南的任何误解。
他讲起话来语速极快,轻易地从一个数字过渡到另一个数字,从这个观点迅速转移到另一个观点,笑声会突然间爆发起来。
而到情绪高昂之时,他甚至会不自觉地轻敲桌面,用来引起听众注意。
正如一个境外媒体描写的:“在这个官员身上,自我意识与政治语境是如此统一地结合起来,这会让人有一种折服之感——你不能说服他,但你要保持警觉,以免被他说服。”
当他说话时,很多人乐意倾听。这缘于他的个人历史。1946年生的李成玉比同时代的人更早也更广泛地卷入了过去十余年间中原发生的激烈变化,而这种变化,更直接地表现在他的作风和他的观点上。从2003年1月开始,他开始担任河南省省长,这使他成为河南问题最有力的发言者之一。
而现在,他所谈论和关心的,是河南这个庞大省份的崛起路径——河南的自我定位,以及这种定位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河南的自我发展路线,以及这种路线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河南的政府体制改革,以及这种改革对政治生态的影响。
2005年8月23日,李成玉接受了本报采访组的专访,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他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变革中的河南。而今年已经是他在河南的第十四个年头了。
中部崛起之河南策
《21世纪》:中部崛起是国家制定大的战略,在这个大的战略框架下,中部6省都在努力实现他们各自的目标,而河南在其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河南省省长,您认为在中部一盘棋中,河南的优势在哪里?怎么样通过中部崛起实现自己的目标,河南采取的战略是什么?
李成玉:国家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是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关于“中部崛起”的内容就有了比较详细的表述,放在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相同的位置上。
而我们的“中原崛起”十六大以后就提出来了,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考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河南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
应该说,我们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是完全吻合的,也应该说比较切合河南的实际,这个政策提出来以后,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
《21世纪》:那么,怎样在中部崛起的政策前提下实现中原崛起?
李成玉: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我们就更感觉“中原崛起”非常现实,这主要从河南的情况出发,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从经济总量看,从人口看,从产业结构的特征看,类似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经济底子薄,这是河南比较明显的特点。
而河南现在发展的这种趋势和局面,我们自己也感到比较欣慰。
2002年,河南占全国7.5%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是5.86%,当时所有的经济指标,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0%。到了2003年就稍有变化,GDP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6.01%,2004年到了6.46%,一直在上升。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GDP已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7.2%。看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在这一轮的发展中间已经见效。如果我们再努一把力能使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全国的7.5%,我们就赶上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当然,我们还不能和发达省市的人均指标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人口基数大、农业比重偏大、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省份能走到这一步,应该说我们这几年的步伐是坚实的。
在这一轮发展中间,我们主要把握了这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去河南国有经济占的比重很大,国企改革推进较慢。我们从2003年开始加大了对国企改革的力度,现在已经有86%以上的国有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四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最近温总理在长沙召开了关于中部崛起的座谈会,我们六个省的省长都参加了。在这个座谈会上,我对比了六个省其他的指标,结论是2002年的时候,有一些指标,我们与其他六个省是持平的,我讲的是绝对额。但是现在看,我们有了大的发展。
《21世纪》:河南还存在哪些不足?
李成玉:我们感到自己最不足的是对外开放的程度,就是我们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量和外贸进出口的水平还很不足;还有就是高等教育方面。
这两个指标,在中部省份中,有一些省还是领先于我们的。像去年江西实际直接利用外商投资十五六亿美元,我们只有八亿美元,湖南也高于我们,湖北更不用说了。
以高等教育比较,去年年底,湖北的在校生有89万人,湖南有63万人,我们河南是70.3万人。所以我这次从长沙的座谈会回来以后,专门研究了河南的高等教育。从统计数据看,1998年,我们高校的在校生只有14.6万人,到了2004年,增加到了70万人,我们感觉发展很快,但是和其他省份一比较,还是有差距,我们的高等教育还要加快发展。
此外,河南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到去年年底,河南人均GDP有达到3000美元的县,但是还有11个县,人均GDP在500美元以下,差距相当大。
《21世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是哪个县?
李成玉:是巩义。但是我们有11个县不足500美元。这个差距非常大,而且这11个县都是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
就这个现状,我们提出了针对性措施,省里拿出专项资金,扶持这些县发展二三产业,加大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又确定了奖励政策,对一些发展快的县里的负责同志,解决一些待遇。比如在县长任上干了八年,如果干得很好,就地可以提升为副市级的县长,但还继续在县里干。
我们今年已经有六个县级干部享受了这个待遇,我们希望就地兑现政策,把这一层干部稳定下来。
今年上半年,河南县一级财政收入增长40%多,已经远远高出我们全省增长35.1%的增幅,现在县里面无论是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改造,都在推进。从这个层面上讲,县域经济整体上发展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河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1世纪》:在外界理解中,河南是一个国有企业负担很重的省份。民营经济这两年发展情况如何?
李成玉:河南的公有制经济占的比重较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薄弱。我们2003年开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员大会,出台了很多政策,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降低了进入门槛。
到今年上半年,我们的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45%左右,比“九五计划”末提高了十七八个百分点。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对非公有制发展比较好的骨干企业还给予了奖励,奖了几十辆汽车,营造了全社会尊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氛围。
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在我们的发展中已经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另外我们也推出了对外开放的一些政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专门带队到省外、境外宣传推介河南。我们进出口贸易比较小,但增长幅度还可以,去年进出口总额增加40%多,今年继续保持在40%左右,尽管我们基数比较小,只要继续向前推进,我们的总量和结构都会有不断的变化。
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这种思路继续向前推进,再坚持几年时间,我相信,河南的面貌,河南的经济总量和我们的经济接轨,包括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都会有质的变化。
中原城市群之黄金十字架
《21世纪》:最近几年,河南省的经济总量在中部省份中排第一位,在全国也是排到第五、第六位,但是河南省要想在中部崛起发挥重要作用的话,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河南没有一个龙头城市,能够在中部省份起到一个龙头带头的作用。第二个是产业结构还是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您怎么看这两个问题?
李成玉:河南的城市化程度比较低,城市化率去年才达到28.9%,比全国低了十多个百分点,这主要是河南农村的基数太大了,上升一个百分点就是七八十万人呀。
另外,我们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构想。中原城市群辐射了九个市,现在的人口占了全省的40%,经济总量占了全省的57%,很快就能达到60%。
这个城市群的经济结构,企业密集度相对比较集中,所以我们现在就集中力量打造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核心是郑州。
和其他的省会城市相比,郑州还是比较落后,但是近几年发展速度加快了,原来的郑州是120万人左右的城市,现在已经达到了330万人,规划中,以后将达到500万人,这个计划我看到2020年就可实现。
现在我们正在深化、细化中原城市群的规划,希望把城市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有机的一个整体。
《21世纪》:这九个城市变成一体化的可能性存在么?
李成玉:现在发展一下子还辐射不到九个城市,所以规划是先启动五个城市。我们规划从郑州的东区到开封的西区搞一个城市间骨干道路,在这个城市骨干道路两侧布局城镇化和工业集群,最终实现这两个城市的一体化。开封工业很薄弱,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如果和郑州联合,对开封的辐射和带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先走这一步。
《21世纪》:我们很意外,为什么是郑汴先连,而不是郑洛,因为郑洛两个城市经济呼应该更强一些,经济规模也更大一些。
李成玉:我们的操作是从难易程度考虑的,因为洛阳离郑州140公里,而开封到郑州是70公里,而且郑州和开封这两个城市都在相向发展,很快就能走到一起,稍微引导一下就完全能连起来,我们现在比较着急是因为开封是河南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之一。
《21世纪》:这就很容易带动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
李成玉:是的。国家正在修高速铁路专线,北京到郑州到武汉的高速铁路要从我们郑州新区穿过,这个地方规划了一个黄河大桥,河南想把这座桥建成下面是铁路,上面是公路的两用桥,这座桥建起来以后,就可以把新乡和郑州连接起来,而且郑州这边连的是郑州新区,这个地方还规划有一个大的铁路客运枢纽站,从西安到上海和北京到广州的高速铁路的枢纽就在这个地方交汇。
郑州再往南发展,就到了许昌的长葛市,这个市也是个工业实力比较强的市,直线距离70公里。这两个板块稍微发展一下,就跟许昌完全联通。
此外,在省委、省政府的规划中,郑州到洛阳是一个工业走廊,其间的巩义和偃师,都是我们实力比较强的县,我们将来完全可以布局工业,通过这个十字构架,就把郑州、新乡、洛阳、许昌、开封这五个城市完全连接起来,这实际上把中原城市群的九个城市核心区连起来了。
如果说河南的城市形成了这么一个大的十字构架,这么一个经济体,对一亿人口的带动那就可想而知。在这个区域里面,城市人口就有七八百万人,对我们城市化率的提升,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都会相当大。
我觉得“十一五”结束的时候,这个构架基本上形成,几个城市都将连接起来。
现在规划在这个十字架里面,还有城市轻轨,通过城市轻轨把城市间的人流有机连接起来。
《21世纪》:在推进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中,是采取一个强势的政府推动,还是自下而上,通过五个城市联席会议来推动?
李成玉:政府推动的作用还是明显的,省里的推动作用更大一些,还要涉及实力问题。我觉得核心还是在产业的发展上,真正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要做成这种事情,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稍微软弱一点,稍微犹豫一点都做不成。
《21世纪》:河南的财政投入是不是要往这方面倾斜?
李成玉:补贴肯定是有一些,但主要还是要靠市场机制去运作,比如公路大桥,现在就是市场机制,可以收费,和高速公路建设一样。
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上,我们政府要引导的就是在产业布局上,要各有侧重,结构要有区别,不能完全雷同。
政府有规划,企业也有规划,我们现在主要是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几个主导产业,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铝工业、煤化工、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等等。这些产业还要在有基础、有原料的地方去加快发展。
投资改变河南
《21世纪》:目前河南城市化和工业化一是靠内资,二要靠外资,这中间的比例是什么样的?
李成玉:我们现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不大,内资投资的比例较大,我们的经济外向度只有6%多一点,经济的外向度比较低。
《21世纪》:这一块相对来说是河南的一个短板,有没有什么关于这方面的战略?
李成玉: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河南需要吸引的是沿海产业转移。我也了解了一些大企业集团,他们明显感到沿海的电供不上,土地紧张,劳动力资源匮乏,还有环境污染问题对企业发展约束很大。
沿海工业的转移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那么,目前真正具备承接优势的是我们中部省份。
河南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一直高于全国,我们去年是14%点多,还有存款增长比较快,今年有望突破10000亿元。河南有9700万人口,消费潜力巨大,一旦这个市场启动起来,对沿海产业转移将是一个明显触动。
《21世纪》:对于河南,外界通常说投资环境差,相比而言硬环境还好解决,软环境怎么解决?
李成玉:我觉得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因为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我们自己面临的许多问题,现在看来,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也能够发展起来。
外界感到最明显的转变就是河南干部的自信心在增强,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转变,以前河南也面临很多发展机遇,错过以后,下面抱怨上面,上面抱怨下面。现在,只要接触下面的干部,大家都会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这一轮的发展中,我感到最珍惜的就是干部的精神状态。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商业下沉为中西部城镇化带来良机 [2013-8-9 10:43:29]
- “钱”景广阔的中西部零售 [2013-2-28 11:30:12]
- 华中最大奢侈品 购物中心落户蔡甸 [2012-10-31 10:57:32]
- 零售行业分化加快 中西部成未来发展重点 [2012-3-12 16:54:49]
- 中西部成重要拉动力量 快递业国内业务增势迅 [2011-8-12 9:30:32]
- 中部:将成未来十年经济驱动器 [2010-8-27 9:17:01]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