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中国-东盟自贸区正文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挑战与对策
来源:2006-12-25 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06-12-31 点击数:


  多年来东盟一直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1994~2005年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从132.8亿美元增至1303.7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从63.78亿美元增至553.71亿美元。而中国从东盟的进口,则从68.3亿美元增至749.99亿美元,贸易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除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及“9.11”事件影响,双方贸易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其她年份的双边贸易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不仅有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还有大量电子元件、零部件等中间产品。

  由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产业,具有原材料密集和中间产品密集的特点,中国正在成为东盟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中国出口的急剧增长,也导致东盟向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迅速扩大。1990年代以来,中国对东盟的进口增长快于其它地区。

  在旅游、劳务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的服务业部门,中国与东盟有密切合作。以最有代表性的旅游业为例,在2004年中国主要客源国的前十五名中,东盟国家就占据五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入境游人次74.19万,列第五位;来自新加坡的入境游人次63.68万,列第六位;来自菲律宾的入境游人次5..94万,列第八位;来自泰国的入境游人次46.42万,列第九位;来自印尼的入境游人次34.98万,列第十三位。随着双方经济发展与出入境管理的不断完善,我国与东盟之间来往的游客量,将继续上升。

  我国与东盟在承包工程、劳务、技术与金融合作等方面,近年来也呈良好态势。

  1998年东盟已取代中东地区,成为我国在海外的主要工程承包市场。2004年中国在东盟国家完成承包额22.32亿美元,完成劳务合作5.38亿美元,完成设计咨询0.25亿美元。

  近几年东盟五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发展稳健。2001~2005年,东盟国家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波动不大,其中2002年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较大,当年新加坡成为我国第七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马来西亚名列第十五位。

  随着经济实力增强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海外投资开始增加,对东盟的投资也开始加强。

  目前我国愈来愈多地开始在彩电、冰箱、洗衣机、通讯等行业,对东盟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投资大多流向东盟的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与缅甸。

  基于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东盟将是中国未来最具潜力的对外投资市场之一。由于地缘优势,中国企业将首先到接壤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东盟国家开展直接投资。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关税将大幅降低,各种非关税壁垒得以消除,贸易手续简化,透明度增加,这将大大推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

  首先,将产生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指区域贸易集团化后,区域内成本较高的产品,被其他成员国成本较低的同类产品替代。贸易转移效应指区域贸易集团建立后,对区域内将开展自由贸易,对区域外则会加强贸易保护,从而导致本来在非成员国间进行的贸易,转移为成员国间的贸易。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综合作用下,成员国之间贸易规模势必扩大。相关研究表明,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长55.1%,增加值为106亿美元;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长48%,增加值为130亿美元。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最多的,将是纺织品和服装、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制成品。

  这些数字还只是静态收益,随着双方市场一体化,产业将在区域内更合理分工,双方投资的增加,也将给贸易带来更大发展。

  其次,地理上的邻近、政治关系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也在不同程度地促进双方贸易。

  东盟国家与我国在地理上接壤,向来是我国西南省区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来由于政治经济关系密切,双方出台了很多有利于相互间贸易的政策措施。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开发,昆—曼公路和昆—新泛亚铁路的建设,将完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道路、通讯等经济基础设施,从而大大推动西南省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这些地区的出口。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将创造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其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北美自贸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区内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企业可从扩大的行业中,获得更多信息,更加便利的交通设施和更优秀的人才。长期看还将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这一区位优势使外商在本区域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优惠的投资政策及良好投资环境,将使外国厂商投资风险降低,有利于改善区域内投资盈利前景,从而提升中国与东盟对外资的总体吸引力。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已将服务贸易纳入自贸区建设,双方将逐步消除服务贸易方面的所有歧视性措施;扩大并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加强服务合作、提高服务效率与竞争力。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服务贸易不仅水平很低,双方在电信、传媒、金融保险等领域,均设置了一些贸易屏障。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服务贸易壁垒将不断减少,有助于推动双方的服务贸易。

  此外,在服务贸易的某些领域,中国与东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如东盟国家有迷人的岛屿风光与奇异的风俗习惯,还有神秘的热带雨林;而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特有的人文景观。随着双方经济发展及服务业开放,相互间的旅游将越来越多,并能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和商品交易的发展。

  从行业来看,我国具有较大出口潜力的服务业部门,是工程承包与文化服务,而在建筑、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等方面,东盟的新加坡将在金融、航运、咨询服务等领域,具备进军我国服务业市场的竞争优势。

  但是,中国-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也存在薄弱之处,面临各种挑战:

  一是对外部经济依赖过大,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不够。

  在经济增长模式上,中国和东盟国家惊人地相似,即主要是利用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对境外市场依赖很大,且双方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第二次世界大后一批经济起飞国家的历史表明,外向型经济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也可能因过度依赖外需、以及内需与外需脱节,形成一度的虚假繁荣,从而成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障碍。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均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依靠的是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被动位置。如继续被动接受目前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满足于为跨国公司当配角,廉价加工优势减弱后,随着国际资本转移,繁荣也会离我们而去。大量外资流入虽可促进就业、增加产出,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如果东道国只从弥补资金不足的角度利用外资,不充分发挥外资对技术进步、国内投资的影响,则会造成外资依赖恶性循环。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采取优惠的引资政策,吸引大量外资,这些优惠政策一旦被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将减小,跨国公司就有可能撤资。

  二是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产业结构雷同。

  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存在巨大差异。东盟各国在推动自贸区建设方面,存在不同的目标追求,必然对谈判进程产生影响,不利于各国间经济政策协调,也使双方在减税的具体时间、税率安排、敏感产品确定等方面,面临很多困难,给双边贸易谈判增加难度。

  同时,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比较优势,都集中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结构、特别是出口结构类似,且出口区域趋同,存在较强的替代性,需协调与错位发展。

  三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将遭遇东盟国家与其他地区多边或双边自贸协定的挑战。

  东盟在与中国建立自贸区的同时,又与日本和韩国签订或准备签订类似自贸协议,同时还在与美国修订和建立新合作条约。目前新加坡已与新西兰、日本、欧洲自贸协会、澳大利亚、美国、约旦和印度,正式签订了双边自贸协定,并正在与加拿大、墨西哥、印度、斯里兰卡、韩国等,进行双边自贸协定谈判。泰国已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式签署双边自贸协定,与新西兰的双边自贸谈判正在进行。自2004年起,菲律宾、马来西亚与日本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正式展开,菲律宾与日本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已基本达成共识,马来西亚与日本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也有了新突破。

  这些次区域性多边或双边自贸安排,有可能使区域市场变得支离破碎,降低区域市场的规模收益,不利于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就这些问题,卡采取如下对策:一是开展全方位经济合作,促进自贸区协调发展。

  首先,双方可在同类产品的差别化上下功夫,注重发展产业内贸易。

  其次,在区域内建立起良好的协调分工体系,使区域内成员国强化互补功能并提高对外竞争力,将双方的竞争转化为积极的合作型竞争。如我国可着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培育,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使其向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新加坡适合发展成国际贸易周转中心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马来西亚则在电子、资讯产业发展方面,有一定基础和优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产业结构雷同,又充分发挥了各国优势,提高了整体竞争力,扩大了整个区域的出口规模。

  二是实行差异化合作策略。

  我国可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战略,发展不同层次的互补分工。

  如新加坡是最小的发达国家之一,资金充裕,但缺少劳动力和资源要素;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富裕程度低,但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也有土地和资源,两者总体上处于互补态势。而且新加坡已基本上完成工业化进程,中国则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差异,正是新加坡与中国加强合作,发挥互补的优势所在。

  中国可利用新加坡在金融、航运及高新技术产业上的优势,开展在服务业和先进产业中的合作,形成水平型分工与垂直型分工相结合;也可引导企业进入对方市场,或借助对方市场并通过其转口渠道,进入其他地区。此外,中国与马来西亚与泰国,可深入开展制造业合作,利用这些国家经济转型之机,发展机电产业的产业内贸易;与印尼和越南则可在基础设施、能源工业方面,发挥中国的优势,强化专业分工。

  三是加快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展区域合作空间。

  中国-东盟自贸区物流服务体系,主指由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区市与东盟10国构成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双方可开展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双方贸易,促进发展。完善的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将为东盟国家、特别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经济强国与我国的经贸往来,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及日趋完善的配套服务,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双方的投资和贸易成本。

  该物流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以“区域化布局、网络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同”为思路,以“建立连接中国与东盟、东盟与世界市场的物流集合区,构建空陆、陆海联合、中转连程的全方位物流服务体系”为目标,使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为全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出口商品基地和国际物流枢纽基地。(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俞毅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