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不应仅停留在交通硬件设施上,还应扩展到物流信息层面。各国可以考虑建立中国-东盟物流信息交换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满足商贸物流企业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要,形成信息共享。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逐渐深化,中国连续4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继续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越加紧密的今天,物流合作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支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物流渠道更通畅,才能发挥地区间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
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物流合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相比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组织间的物流合作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东盟物流一体化的实现不仅可以为地区间的物流通道保驾护航,将物流合作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还能有利地推进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早日实现。物流一体化是今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物流合作的必然趋势。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若要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物流一体化,至少需要对以下几方面因素着重考虑。
首先,打破当前中国-东盟商贸物流发展过分集中的局面。以南宁海关2012年1~5月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商品的统计为例:越南进出口总额高达315402.9万美元,增长22.8%,占整个东盟国家总额的77.54%,印尼、泰国等其他9个国家的进出口额虽也有大幅度增长,但只占东盟国家总额的20%多一点。从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国对东盟国家商贸物流对象单一,一旦单一的市场发生波动,将直接影响商贸物流的稳定性。要想解决物流国家集中的问题,就需要思考商贸物流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商贸物流在东盟各国增长不平衡和产品集聚的问题,深挖东盟各国商贸物流发展潜力,实现均衡发展。
其次,各国应努力建立陆路、水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运输模式,实现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与物流的发展水平极不均衡,严重阻碍了地区间的物流发展。例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着发达的海上运输系统,泰国则是拥有相对完备的公路和航空系统,而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的交通设施则普遍老化、毁损严重。各国不均衡的交通水平导致整个东盟的物流运作状态欠佳。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各国应当在协商合作的基础上统一公路、铁路、港口等设施标准,加大对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建立多元立体的运输网络体系,促成中国与东盟间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例如我国便设立了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再如泰国政府将投资2.2万亿泰铢(约合738.26亿美元)主要用于2013~2020年间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互联互通不应仅停留在交通硬件设施上,还应扩展到物流信息层面。各国可以考虑建立中国-东盟物流信息交换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满足商贸物流企业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要,形成信息共享。
最后,建议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与物流标准化发展步伐。现代物流活动的运作离不开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物流提供了企业减少非增值物流活动、提高物流效率的必要支撑。在对中国与东盟的物流现状研究中发现,现代物流技术中的计算机条形码管理技术(BC),射频技术(RF),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物流运输服务方面还未得到充分的运用,极大地影响了物流水平。因而在未来物流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应重视对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提高信息处理效率的前提下提高物流效率。
同样,物流标准化也应受到各国的关注。目前现状是各国的物流标准参差不齐,比如各国铁轨的距离宽窄不一、托盘的规格标准差距较大。物流标准的不统一增加了物流过程中重复劳动与物流成本,极大地阻碍了商贸物流的发展。因此区域内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规范物流设施和有关技术设备,对每一个环节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逐步建立一整套物流标准体系。以期能够减少运输物资在各国间的驳运,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除了上述内容值得考量外,各国在物流一体化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地区间物流一体化的实现还需要各国在协调性与共通性上进一步努力。(作者单位系北京交通大学)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关于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的研究 [2014-12-3 15:57:08]
- 产业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共赢发展 [2014-5-21 10:34:53]
- 文化交流助推中国—东盟合作远航 [2014-4-29 16:56:08]
- 拓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合作空间 [2014-4-9 10:54:15]
- 中国-东盟如何实现物流一体化? [2013-11-5 17:15:08]
- 中国-东盟自贸区谋升级 凭祥或成先导区 [2013-9-4 9:02:00]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