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珠三角一体化的提速,一个人口超过3000万、地区生产总值近2.5万亿的“超级城市体”正在珠三角渐露雏形。
广州、佛山车辆年票自去年10月实现互通,一年可为两地车主节省4亿多元,年票互通下一步将推广到珠三角9个城市;今年底前广佛两地出租车将实现联运,公交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珠三角8市已实现公积金异地贷款……
从基础设施对接,到产业对接,到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的对接——目前,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三角区域于1994年首次正式提出。该区域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占广东国土面积的14%。而该区域2008年的GDP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4%。
“珠三角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紧密型城市体’已经初步成型。”日前在广州举行的“珠三角地理经济结构变化研讨发布会”上,多位区域经济学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珠三角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正在推动该区域进入“超级城市体”时代。
“诸侯经济”走向竞合
“由于毗邻港澳,珠三角经济一开始就打上了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烙印。具有超级经济能量的工业镇迅速膨胀,经济和城市体量迅速超越内地不少地级市,将各大城市粘连在一起,成为突破珠三角行政区划藩篱的动力,奠定了珠三角城市群向‘超级城市体’发展的基础。”来自“珠三角地理经济结构变化研讨发布会”的一份报告指出。
今年3月初,珠三角五大机场在广州联合签署《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行动纲领》,以期重构各自的发展定位,形成竞争合力。在珠三角两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3000多万人口共享着五大机场,区域内航空运输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终结恶性竞争局面,合理分配资源,五大机场终于“握手言和”。
五大机场的竞争局面在珠三角不是特例而是典型。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寻求合作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各个城市之间一些无效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也是由来已久。
改革开放以来,濒临港澳的地缘优势、拥有特区的政策优势,促使珠三角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加快发展的欲望和冲动令珠三角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缺乏区域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珠三角一带很快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各自为战。最早进入的港资、台资企业纷纷涌入珠三角各地,并带动发展起了电子、服装、五金、玩具等产业。
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的珠三角各市产业布局雷同、重复建设普遍,各地关起门来搞经济,埋头赚钱,不是“以邻为友”而是“以邻为壑”,为争项目、争资金,各城市间“桌面上握手,桌底下踢脚”的事例屡见不鲜。
事实上,早在十五年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当时提出这一战略就是为了解决珠三角已经出现的画地为牢、诸侯经济、无序竞争等发展问题。但由于珠三角仍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成长期,客观上竞争大于合作,区域整合的动力不足。
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认为,经济区的协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竞争阶段,就是城市各自发展;第二阶段是竞合阶段,即有竞争又有合作;最后,将走向协同阶段,就是后工业化时代。
根据测算,珠三角地区整体同构系数正在逐渐降低。就佛山与广州来说,两个城市的产业同构度由1998年的0.6降至了2007年的0.37。事实上,城市间同构系数越大,产业同质化越严重,一体化的难度就越大。而随着珠三角同构系数的不断降低,珠三角城市间一体化的基础已渐露雏形。
仍以广州、佛山为例,两地产业差异性正在逐渐拉大,错位竞争格局已逐渐形成。其中,广州偏重于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信设备、烟草、食品制造业以及教育、卫生、研发等部分服务业,佛山则偏重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在产业差异化的基础上,两地市场和资源流动已经自发形成,迫切需要政府层面加大合作,以合作来打破壁垒,为两地资源的流通建立制度上的保障。
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佛山市市长陈云贤等12名代表提交了一份《应建立由省政府层面推进广佛经济发展的合作协调机制的建议》,明确提出,广佛合作与建设的目标是消除行政区划界限的影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将广佛建成华南地区核心区和国内外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双子城”。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认为,这是广东在面临产业转型和升级中,两地政府为寻求深入合作和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积极姿态。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说,目前,珠三角已经形成广佛都市圈、珠江口东岸的深莞都市圈以及珠江口西岸以珠海为中心的都市圈。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层的内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广佛都市圈与深莞都市圈融合趋势加强,珠三角“超级城市体”已在珠江口及珠江东岸区域的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等地率先出现。
“城市边界”的消融
跨城市“功能分区”出现,城市间的空间聚合走向有机是珠三角“超级城市体”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东莞沙浦工作的刘杰前不久把家安在广州增城市新塘镇。他在新塘买了一套3室1厅的住房。“这里离我工作地点开车不到半小时,将来穗莞深城际轨道开通,新塘更将成为几个城市半小时生活圈的中心,这促使我决定在这里买房,”刘杰对本刊记者说。据新塘镇经济服务办主任林卫平介绍,目前新塘的外来购房人口已达13万人。
“不求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但求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我们要在周边地区‘大搞生产’时花大力气‘大搞生活’,”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说。不久前增城市提出了一个名为“全区域公园化”的战略。
目前,在珠三角的穗佛深莞“超级城市体”内部,城市间同城化趋向加速,“城市边界”日渐消融。丁力认为,三大经济圈中的广佛、深莞区域发育比较成熟,经济圈层间的融合比较明显。可以认为,穗佛深莞四大城市已经率先出现了同城化趋势。
生活的一体化已实际上在“超级城市体”逐步形成,以广州和佛山为例,两地交通设施的合作与对接早已开始,广州、佛山两地间全长20公里的地铁一期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明年10月竣工通车。广佛地铁和广州市内4条地铁连接,佛山市民40分钟就能到达广州中心区。
在珠三角规划纲要中,广佛同城化被明确提出,并被视为珠三角一体化的突破口。在此推动下,两市签署《广佛同城化协议》,并举行了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确定2009年将重点推动52项工作。广佛同城化紧锣密鼓地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目前,广佛正在加紧编制规划至2020年的《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启动城镇空间和区域交通一体化等专项规划和重要战略地区同城整合规划。推动“三接一联”,即规划对接、交通对接、产业对接,以及联手保护环境。全面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领域合作,共建“广佛优质生活圈”。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广佛基础设施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广佛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
产业链的跨区域发展是同城化的基石和主要表现方式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特别是超级镇经济间的相互渗透,穗、佛、深、莞四大城市的一些支柱产业已经出现了跨区域集群的态势。
深圳、东莞的电子产业集群就是一个相当明显的例证。提起国产手机生产销售,国内销售商第一反应就是深圳,但实际的情况是,深圳的名声得益于深、莞两个城市的“共同努力”。目前,深圳、东莞聚集了几十万手机产销从业人员,相关企业的主营业务涉及方案设计、软件开发、模具制作、主板配件的供应、装配加工、印刷包装、到营销推广、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十余个专业化环节。
广州和佛山是珠三角的两个核心城市,早在清末民国时,这里就发育出了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继昌隆缫丝厂,南海、佛山一带集中了最早的机械制造厂,而广州则因港口、交通的便利,集中了诸多贸易商行。在当时,广佛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而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明争暗斗,目前,广佛产业发展已出现了互补的趋势。广州重工业及服务业发达,而佛山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则遥遥领先。最为明显的是,广州汽车制造已确立其在国内的制造中心地位,而佛山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集群,使得产业链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延伸。
类似的情况还有广州番禺、花都、增城、佛山一线的汽车生产及配套集群等。“市场经济的动力可以突破城市的界限。这种产业链的跨行政区域延伸,不仅推动了穗佛深莞城市间‘产业边界’的消融,也在有效推动着‘行政边界’的消融。而更进一层的意义是,它通过形成城市化的连续带,造就了穗佛深莞‘城市边界’的消融。”牛凤瑞说。
政策助力一体化
今年初,国务院通过并发布了规划期至2020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广东省政府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并以国家名义发布,这使呼吁多年的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从而进入提速阶段。
规划纲要点燃了广东省政府、珠三角各地政府推动一体化进程的热情。今年前几个月,政府、企业、社会各层面围绕一体化的讨论分外热烈,而来自政府之“手”的实际推动也接踵而来。
4月份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亲自率队赴珠三角各市举行了一轮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现场会,发动全省展开一番自上而下的充分造势,4月中旬广东省制定推出落实规划纲要的决定和具体实施方案,标志着珠三角规划纲要正式启动,提出全面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形成“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经济圈、“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经济圈和“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经济圈。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强势推动下,珠三角各地市间的协作也前所未有地加快了步伐。3月19日,广州和佛山签署了《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将“优势互补”作为广佛同城化的重要原则,实现错位发展、功能配套。在广佛“联姻”的同时,深圳、东莞和惠州三市签署了《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的框架协议》,提出“整合资源”、“差别定位”等发展方向。3月17日,中山、江门、珠海区域紧密合作工作会议召开,并签署紧密合作框架性协议,提出三市将在规划统领、交通先行、对接港澳、服务粤西、产业协作等八个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一体化”障碍待破
当人们以一个“大城市”的视角来观察珠三角时,会发现这一“超级城市体”要想最终形成,还有大量的障碍需要破除。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指出,珠三角各市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实际认真完善本市产业发展规划,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使珠三角从整体上形成互相协调、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去年7月发布的《优化珠三角产业布局的对策建议》中提出了当前珠三角一体化的“瓶颈”之所在:“各市县政府以追求所辖区域范围内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眼光只局限于区划范围内的‘地盘’,较少从珠三角整体利益或以开放的区域竞争互补的思维来思考资源、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就此,广东社科院提出错位发展的建议:调整优化珠三角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好各类主体功能区,并进行相应的产业分类指导。
受访专家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出台以后给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珠三角地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意味着中央将给予珠三角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局部发展得好并不意味着全局能够发展得好,只有整个珠三角一盘棋才能将政策效应发挥好。而珠三角一体化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障碍。
首先是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及磨合。要把珠江三角洲一盘棋下好,管理好这个“超级城市体”,必须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差异、利益冲突及磨合问题。仅广深之间的竞争就长期存在。城市之间需要的是良性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地区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能够优势互补,通过最小的资源消耗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每个城市要明确自身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城市建设要抓住重点。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还为城市的后续发展留下了隐患。而最需要得到磨合的是城市民众的心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经济发达的城市对一体化往往有一种排斥的态度,认为这将会拖自己的后腿。而经济发展相对差一点的城市担心一体化后本城市的话语空间被压缩。
其次是区域一体化主要由市场和政府推动,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是市场的自然特性。政府应该在区域融合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发展的最好保障就是制度,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落实将能杜绝不合理和不合法情形的出现。区域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奖惩力度,通过制度让每个人都明白这是大势所趋。
再有,珠三角的交通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若要推动区域一体化却远远不足,高速公路和地铁必须加强建设。通过交通建设,降低经济发展的时间成本,充分润滑,加快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质量。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认为,加快推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是该区域能够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圈、大城市圈的关键。珠三角地区各市要以广佛一体化为示范,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在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方面,珠三角各市要切实打破层层障碍,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抓紧制订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的行政管理机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体制,探索建立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温州和深圳两地经济转型比较 [2015-3-19 10:44:27]
- 珠三角:城市综合体超140个 [2014-3-26 10:08:58]
- 珠中江共建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 [2013-8-27 10:48:37]
- 2013珠三角流通蓝皮书:珠三角商圈发展研究 [2013-8-21 9:44:20]
- 珠三角:一体化大交通格局初成 [2013-5-9 8:50:16]
- 珠三角一体化大交通格局初成 [2013-5-9 8:50:1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