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欧洲汽车市场大幅萎缩,汽车业面临着严峻考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欧洲乘用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12个月下滑,今年前三季度,欧洲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为972.44万辆,同比下滑7.2%。部分欧洲汽车厂商在战略决策和市场布局上的失误在这场危机的持续发酵中暴露无遗,汽车厂商为挽回损失采取的削减投资、裁员等紧缩措施直接触及员工的利益,企业与工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此外,欧洲汽车业的危机也对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通用汽车与PSA结成了联盟,菲亚特也与马自达签订了合作协议。而此次危机的影响还远未结束,经济学家认为危机国家的经济恢复至少需要5年时间。这场席卷欧元区的经济危机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给中国本土车企和中国汽车产业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警示?围绕这些问题,盖世汽车网特推出最新一期的业界调查,下文将结合对业内专家的采访逐一进行阐述。
欧洲汽车业陷入危机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在关于这一问题的调查1中,“加剧了新兴市场的竞争”获得了最多投票,约27%的人士选择了此项。欧洲汽车市场需求的减少,导致汽车企业放慢或中止了在欧洲的投资,一些企业还采取了关闭工厂与裁员的举措以保证公司正常运营。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汽车消费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使得欧洲汽车企业加快了在这些市场的争夺,从而间接加剧了这些地区市场的竞争。从目前披露的计划来看,大众、菲亚特、标致以及宝马、奔驰和奥迪等欧洲车企代表都有意增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提升中国占其集团业务的比重。
其次有24%的人士选择了“跨国车企间的联盟合作增多”。此次由欧洲危机引发的第一桩跨国汽车企业联姻发生在通用汽车与标致雪铁龙之间。因为欧洲车市的疲软,通用欧宝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新车研发与市场开拓难以为继,而标致雪铁龙的境况也不佳。两者缔结同盟关系无疑是为了节省其采购、研发的成本。除了此类“弱弱联合”外,一些欧洲车企也在积极寻找与欧元重灾区以外的车企进行合作,比如菲亚特与马自达的结盟,宝马与丰田的合作。
“跨国车企兼并重组,汽车业格局将重构”也获得了21%的投票。市场的低迷以及来自工会和政府的巨大压力,会把部分之前过于专注欧洲本土市场、市场应变能力较差的车企一步步推到生存悬崖边,破产重组或被竞争者兼并收购将成为这些企业的最终宿命。例如此前传出的菲亚特收购欧宝,以及大众收购阿尔法·罗密欧等消息,虽然目前尚未成行,但已经显示出了欧洲汽车企业为尽快跳出危机的泥沼而面临的艰难处境。随着危机的持续,不排除这些并购可能发生,而欧洲甚至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将因此重构。
另外,有16%的参与者认为此次欧洲汽车业危机已经为新兴市场资本抄底欧洲优势汽车资源打开了大门,新兴市场针对欧洲汽车业的抄底收购将增多。而 9%的参与者则认为由于此次危机,大部分欧洲车企盈利水平大幅下降,而需要大批资金支撑的新能源等新技术研发将因此放缓。剩余3%的参与者则选择了还会出现其他后果。
在我们的调查2中,针对此次欧洲汽车业危机对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主要影响进行了设问,其中,有多达63%的参与者认为欧洲汽车危机对中国车企最大的影响在于将加剧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与短时的天灾影响不同,经济的复苏往往需要一个以“年”为计算单位的周期,有经济学家认为,危机国家的经济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对于跨国汽车制造商而言,面对欧洲经济复苏前景难明的境况,他们不得不进行更为积极的调整,想尽办法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转嫁危机,尽早恢复盈利。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大众汽车下调了欧洲销量目标、PSA关停了欧洲工厂并大规模裁员、菲亚特削减了欧洲投资额度并计划裁员、戴姆勒减产、欧宝裁员……,欧洲汽车市场可谓是哀鸿一片,与其在中国市场的动作截然相反。6月28日广汽菲亚特工厂在长沙竣工,8月30日大众签订在天津的投资协议、9月25日北京奔驰二期工程项目奠基……而宝马汽车更是直接将数万辆原定销往欧洲市场的车辆转移到美国和亚洲市场,业务重心向中美两国迁移。大众汽车高层也在近期表态:“要在新兴市场推出一款价格比Up?选还低的新车”,间接肯定了将在2015年前面向中国等市场投放低端新车的传闻,据悉,该车型售价将低于5万元。诸如此类一系列投资和战略调整已经明显在发出一个信号——欧洲车企正在加注中国市场。
这对于中国本土车企而言显然不是利好消息。与之前数年相比,中国车市增速已明显减缓,自主品牌在外资的重压下本已是夹缝求生,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趋势严峻,进入9月份才因出口业务和个别车企销量增长稍有好转,但其缺乏竞争力的本质却并未改变,随着欧洲车企的持续加码必将导致市场优胜劣汰竞争的加剧,本土车企的生存压力也将越来越大。不过,这也绝非死局,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自主品牌正可借此“机会”破而后立,让我们彻底认清自己与国际车企之间的差距,从而踏踏实实地提升产品竞争力,平稳地渡过转型升级期。
由于欧债危机影响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紧缩政策,导致欧元区国家民众福利降低、失业率上升、购买力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车企的投资信心。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0%的参与者认为欧洲汽车危机将导致中国车企出口欧洲计划推迟。专家指出,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市场的冲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欧元急剧的贬值,对国内车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较大。第二是对欧元区实际消费量的影响。关于消费量的影响,在我们的采访中出现有不同的声音,有业内人士认为,欧债危机会对中国车企出口欧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受到此次危机直接冲击的多为西欧国家,而中国车企出口欧洲主要偏重俄罗斯、保加利亚等中欧和东欧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汽车市场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因此,仅就此次欧洲汽车危机而言,对中国车企出口量的影响程度不会很大。
另外,有26%的参与者认为此次欧洲汽车业危机为中国车企提供了绝佳的收购抄底时机。近日传来的东风汽车(行情 股吧 买卖点)收购瑞典工程公司70%的股权的消息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一判断。但在我们的线下采访中,多数业内专家对此仍持以谨慎的态度,专家指出,除抄底整车企业外应更加注重具有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寻求完全的并购之外,应该务实的通过参股、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更有保障的方式多管齐下,以降低投资风险。
欧债危机的漩涡还在不断的扩大,其对整个欧洲汽车市场造成的损失目前还无法估量,政府、企业等多方也在竭力寻求跳出泥潭办法。查人观己,这场席卷欧洲的危机对中国汽车业而言有何警示作用?在调查3中,有39%的参与者认为,此次危机中受到冲击最严重的车企是如PSA、菲亚特、雷诺等此前将其发展重心过分聚焦在欧洲本土市场而忽略开发其他地区市场的车企,而诸如大众、戴姆勒、宝马等企业由于国际业务拓展得力,在欧洲之外市场的强劲增长,很好地弥补了其在欧洲市场的损失,并可以借助不同市场获得的巨额利润补贴欧洲市场,刺激其汽车销量。因此,这部分参与者认为欧洲危机对中国汽车业最大的警示是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事实上,在重大经济危机的预防措施方面,更多的作为应该由政府做出。完善的预警机制,合理的调控产能可以有效地降低危害。这在我们的调查3中也得以印证。有25%的参与者认为欧洲危机对中国的警示在于,政府应该建立健全预防产能过剩的机制,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危机。同时有25%的人认为政府还应该鼓励汽车企业间的合作,打造一两家国际型汽车企业。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可壮大本土汽车工业。欧洲汽车企业在对抗产业危机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合作联盟,实现了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共同采购、共同开发等形式减少开支控制成本,通过协同作战共渡难关。
此外,“企业产品业务机构的多样化”也被13%的参与者认为是中国汽车业应该从中收获的经验。此次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企业,比如PSA与菲亚特,其产品线过于专注在小型车上,加之其业务重心又集中在欧洲区,因此深陷泥沼。剩余1%的参与者认为中国与欧盟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类似欧债危机情况在中国不会发生,因此对中国汽车并无多少警示意义。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英国:2016年“黑五”零售总额或达9亿英镑 [2016-11-2 17:11:25]
- 法国奢侈品销售疲软 美媒称中国客户需求量大 [2015-7-28 10:19:42]
- 英国:最大超市Tesco启动重组 [2015-1-12 10:12:07]
- 英国:奶粉市场“三足鼎立” 每人每天限购两 [2014-6-11 10:58:34]
- 欧盟:对化妆品进口再出新规 [2014-6-4 15:26:21]
- 英国零售陷入沉睡期 [2013-10-16 16:21:10]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