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 以德治商
徽商俗称“徽帮”,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一支商帮,曾创造了雄踞华夏商界三百年之久的辉煌。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盛极。在汉口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且在江滨开辟“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帮,称雄市场。
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在张弛万变、风云诡谲的商海中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徽商在异地他乡的立足发迹和徽帮整体势力的崛起称雄,虽与徽商本身素有“徽骆驼”之称的吃苦耐劳精神、善于经营理财的精明头脑和某些外在机缘以及聚散网络不无关联,但就经营理念而言,讲道义、重诚信,显然是最核心的因素。
徽商本质上是儒商,其经营策略概括起来主要是:“诚信为本,以德治商”,对此徽商有自觉和内在的理解和把握。徽商有很好的品牌意识,注重这种无形资产的建立,涌现出一批“老字号”。徽商具有商业上的远见,并不惑于眼前小利。徽商在营商活动中,历来看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术饰贾事”。徽商吴南坡表示,“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饰价为欺”。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是徽商一以贯之的儒商品格,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将诚信作为经商从贾的道德规范,正是徽商获得成功的要诀所在。
徽商历来奉行“贾道而儒行”,倡扬诚信之商德,“不效世用一切狙诈术”,不以“功利为急”,故誉溢湖海,“而资益积也”。历史上,各地商家在买卖中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时有发生,然徽商却不屑为之。明朝徽商胡仁之在江西南丰做粮食生意,即使在天灾大饥之年“斗米千钱”的情形下,也决不在粮谷中掺假害人。清末胡开文墨店发现有批墨锭不符质量要求,老板胡余德发现后立即令所属各店停止制售此墨,并将流向市场的部分高价收回,倒入池塘销毁。为保证商品质量,维护客户利益,决不掺杂使假,甚至不惜血本,毁掉重来,体现了徽商以诚待人的处世原则和以真行贾的经营理念。
商家在营利的同时从中获取合理利润,本无可厚非。但如何看待义利关系,是见“利”忘“义”,还是“取予有义”,则是考衡商家职业道德和商业理性的标尺。明代有一徽商在江苏溧水经商,低息借贷便民,从不居中敲剥。嘉靖22年谷贱伤民,他平价囤积,次年灾荒,谷价踊贵,他售谷仍“价如往年平”,深得百姓信佩。无独有偶,休宁商人刘淮在嘉湖一带购囤粮谷,一年大灾,有人劝他“乘时获得”,他却说,能让百姓度过灾荒,才是大利。于是,他将囤聚之粮减价售出,还设粥棚“以食饥民”,赢得了一方百姓的赞誉和信任,生意自然也日渐兴隆。以义取利,为义让利,一方面体现了徽商对中国传统伦理原则的恪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徽商对“义”、“利”辩证关系的深刻领悟和具体把握。
植根于厚实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论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的杰出人才。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同时形成了一种儒商精神,树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2016徽商大会:彰显安徽产业崛起之路 [2016-11-10 14:39:53]
- 安徽蚌埠:锐意进取 重塑皖北商贸中心 [2016-11-9 16:54:05]
- 淡季商家不淡定 合肥购物中心挖掘“暑期经济 [2015-8-13 11:20:59]
- 餐饮业成合肥购物中心人气法宝 体验式购物大 [2015-8-4 14:33:32]
- 安庆电商发展“全面开花” [2015-6-19 8:39:08]
- 安徽蚌埠加快商贸流通业转型发展 [2015-3-10 15:40:59]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