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生产的饼干、已过保质期的巧克力、价格高过同类商品数倍的果酱,这是记者日前在京城部分超市的进口商品专区看到的情形。一方面,由于购买者稀少,导致很多进口商品迟迟卖不出去;另一方面,货品陈旧、价格高昂的进口商品,更加引不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进口商品有其特定的消费群,并非每个超市都适宜经营。超市应该根据周边顾客群的消费特点决定是否需要开辟进口商品专区。如果与超市定位不相符,再漂亮的进口商品专区也只能起个“花瓶”的作用。
一、商品陈旧、价格高昂,进口商品少人问津
随着中国超市行业对外开放的深入,不仅外资大卖场大量涌入,各种进口商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不少超市还专门开辟出进口商品销售专区,以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然而记者走访京城多家超市发现,看多买少是进口商品销售的普遍状况。由于少人问津,不少超市设置的进口商品区仅仅沦为“面子工程”。
上周日,记者在位于朝阳北路附近居民区的一家大卖场看到,这里销售的进口商品主要包括进口水果、洋酒以及饼干、果冻、巧克力等休闲食品。与卖场内其他区域相比,进口商品的货架前客流明显稀少。偶尔有顾客出于好奇拿起商品斟酌一番,然后大都又放回原位。
在摆放进口食品的货架上,记者观察发现,可能是由于长时间卖不出去,这里销售的许多商品,如瑞士淡味饼干、比利时三色巧克力、意大利果酱、美国辣椒酱等食品,基本上都是2008年生产的。尽管中文标签上写着保质期3年,但相比于国内同类商品通常距生产日期只有几个月,有多少人会去购买已经生产了1年以上的商品着实是个问题。其中有一盒进口巧克力甚至今年10月份已经到了保质期,估计是一直束之高阁的缘故,商家也没有想着要撤换下来。
此外,比国内同类商品高出数倍的价格,也是让多数消费者对进口商品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一小瓶进口果酱售价37元,同类国内商品大约只要10元左右;一包丹麦饼干售价12.2元,同类国内饼干售价只有三四元;一个进口猕猴桃售价2元,而中关村小摊一斤国产猕猴桃只卖5元。一位超市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由于价格昂贵,进口商品的销量远远比不上国产商品,购买的顾客多是为了送礼或是图个新鲜,二次购买者非常稀少。
不过,也不是所有超市的进口食品都不好卖。记者在燕莎超市、新光天地BHG超市等一些高端超市看到,那里的进口商品几乎占到了全部商品的一半以上,可前来购买的顾客仍旧络绎不绝。但类似的情形在社区超市、大卖场却很少见到。
二、提升档次、彰显特色,进口商品成“形象工程”
对寸土寸金的超市来说,商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经常有商品因销量不佳而被末位淘汰。可“中看不中用”的进口商品,为何能够堂而皇之地占据超市大量空间,超市对此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卜蜂莲花超市公关部的李经理告诉记者,是否设立进口商品区是由各个门店根据周边情况自行决定的。“超市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迎合周边消费者的需求,像我们位于金源新燕莎MALL的门店,因为周边居民的购买力较强,对进口商品有一定的需求,所以就会去设立进口商品销售区,等于也增加了一个销售机会点。而有些门店周边没有这样的需求,即便是设立了进口商品专柜也没有人消费。”
此外,李经理表示,作为一家来自泰国的零售企业,卜蜂莲花的进口商品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展示自己的泰国特色,比如同泰国的农牧企业合作,举办泰国水果的推广活动等。“通常,各国大使馆每年都会搞一些本国商品的推广活动,该国在海外的零售企业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像法国的家乐福、美国的沃尔玛、日本的洋华堂、韩国的乐天玛特等。”
TESCO乐购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超市引进进口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同时,作为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经营高档进口商品也是超市高品质的一种体现。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外国顾客数量有限,而大部分本国顾客还没有形成消费进口食品的习惯,加之进口关税、运输成本等导致进口商品价格相对高昂,所以其销量通常都比不上国产商品。因此,很多超市销售进口食品,主要还是为了丰富商品,方便顾客,树立时尚、高端的店面形象,而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只有当市场扩大了,进口商品成为稳定的盈利点,超市才可能把经营进口商品当成一个主要品类来经营,在进货渠道、促销方式等方面下足工夫。”
三、粗放经营、鱼龙混杂,进口商品未必货真价实
在很多消费者眼中,包装上满是洋文、价格高出同类产品数倍,无疑就是进口商品的两大特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记者在一家超市的货架上发现了一款价格高昂的含酒精的饮料,炫酷的包装上全是英文,一眼看去俨然是进口商品。然而仔细观察后发现,饮料瓶背面右下角不显眼的地方写着深圳某企业制造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些化妆品、饮料等领域非常普遍。
北京一位供应商向记者报料,目前超市很多打着所谓“进口”旗号的商品,其实不一定都是原装进口,很多只是从国外进口原料,然后在国内加工制造后贴上洋标签,就以进口商品的面貌出现,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
此外,进口商品本身也鱼龙混杂。以“蓝山咖啡”为例,有业内人士坦言:“就我见到的号称‘蓝山咖啡’的品牌就不下6个,更滑稽的是,我所知的蓝山咖啡的出产国就有3个。”曾有媒体爆料,有韩国出口商将临近保质期甚至是已过期的食品降价“处理”给中国进口商,严重威胁国人健康。据了解,国内目前从事进口商品的一级代理企业并不多,很多超市的进口商品实际上是二级、三级经销商在运作,混乱的进口商品渠道直接影响了国际品牌的优质性。
有业内人士表示,和普通商品相比,经营进口商品风险要大得多。由于知名度、口感适应度、预知销售度等原因,很多商超都不愿在这方面多做投入,往往把此类商品的经营风险全都推给经销商。在销量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商品很容易出现质次价高的情况。他认为,要想改变当前进口商品在市场上销售的尴尬状况,最需要的是这一领域出现有实力的经营龙头。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北京: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进行时 [2016-12-3 9:22:10]
- 北京:标准化带动物流降成本提效率 [2016-11-28 11:35:07]
- 北京三年来疏解375家商品市场 关停退出1341 [2016-11-14 9:02:29]
- 华堂商场北京首店关门 实体颓势蔓延至大型百 [2016-10-31 9:18:37]
- 北京:伊力诺依陷入撤店风波 10余家直营店全 [2015-8-7 9:13:57]
- 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商业地产 [2015-8-5 17:16:49]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