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跃的市场表象背后,政府监管缺位导致的商业过度竞争或将使重庆商业遭遇后入世五年时期的阵痛。
10年前,重庆作为中国西部惟一的“直辖航母”正式起航;5年前,重庆作为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对外资全面开放。历经直辖10年发展,入世5年挑战,重庆商业经济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重庆商业以令世人瞠目的速度发展时,网点规划滞后、开发商盲目冒进导致的商业过度竞争以及自身商业模式的不足也愈发严重。
“三国”演义本土为王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2年12月11日起,重庆与全国所有省会城市成为国内第二批开放城市之一。开放时间虽没有沿海城市快,但西部惟一直辖市的机遇使重庆商业在入世5年来取得空前发展。
1996年,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500亿元,而到了2006年达到1404亿元,增长近3倍。其中,2002年是增幅逐步走高的分水岭,平均增幅保持在12.4%以上。
同时,重庆商业特有的多中心、组团式商业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主城区销售额占全市的76.2%,流通集聚优势愈发明显。解放碑商圈以236亿元的销售额继续位居西部商业步行街之首,观音桥、沙坪坝、南坪、杨家坪等商圈逐渐成为重庆商业的核心和标志;南滨路、北滨路、磁器口等32条商业特色街成为城市商业的亮点;朝天门综合批发市场、观音桥农贸市场等25个重点市场成交额621.93亿元并蓬勃发展;万州、涪陵等九区县和中心镇的商贸中心以及社区商业都已初具雏形;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马士基、韩进海运、中邮等6家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引进,上桥、寸滩、大渡口、万州、涪陵五大物流基地建设迅速。
此外,与国内其他开放的内陆城市一样,从2002年开始,重庆商业的开放度迅速增加,外资商业入驻速度加快,经营业态也更多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家乐福首先进入重庆零售市场,成为当时重庆规模最大的超市。同在1997年,由香港李嘉诚投资的大都会广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随后,台湾太平洋百货、麦德龙、沃尔玛、百安居、百盛等大举挺进,国美电器、深圳人人乐超市、银泰百货、北京华联、王府井百货、美美百货、武汉中百等国内大型流通企业也随之在重庆大开店铺。传统百货的“独步天下”更是逐渐被国际流行的百货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货仓式卖场、专业商场、专卖店的“百舸争流”取而代之。
重庆市商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重庆市已引进市外境外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80余家,共开设大中型店铺160余个,营业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12亿元。
而与外资狼的咄咄逼人相较,与国内部分零售企业节节败退的疲软相比,重庆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在此“三国演义”中占据了最强有力的一席。
重庆市商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2006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1459亿元,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45%。重庆商社集团、重庆烟草公司、重庆医药集团、新禾农资、粮油集团、商务集团等30强企业销售额620亿元,占限额以上企业的42.5%,主导作用明显。特别是重庆商社集团销售额180.9亿元,增长20.2%,位居全国连锁30强第9位、西部商贸流通企业之首。重庆和平药房、重庆小天鹅集团等企业也入选中国连锁百强企业。
企业重组胜算几何
客观来看,重庆本土商业之所以能抵抗外资的强势冲击,与重百、新世纪等本土商业企业重组形成的集团规模优势密不可分。虽然主导完成这一重组的是重庆市政府。
然而,关于重组的争议却自开始就从未消停。与争议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股东重组、重百增发、重百高管的去职以及重百与重商旗下新世纪百货根深蒂固的同业竞争问题。
2004年末,重百并入重商的重组即将展开的时候,执掌重百22年的龚小力,向主管部门递交了辞职信。知情人士透露,龚小力的辞职是因重组而来。龚认为重组只是形式上报表上的合并,资本纽带不能真正连接起来,重庆商社总体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并不好,只会把净利润摊薄,让重百背上包袱。
龚小力的质疑事出有因。此前,重百是重庆本地惟一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企业,资产较为优良,2003年45亿元的销售额中就有7000多万元的净利润;重庆商社则是重庆国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行业涉及百货、电器、酒店、房地产等,负债率较高,2003年实现销售67亿元,但净利润却只有940多万元,资金严重不足。
而自上海调任的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认为,如果在两到三年内本土商业企业不组建有竞争力的大型集团,肯定会被外资全部吃掉。彼时,上海几大商业集团在市政府主导下重组的百联航母刚刚起航,而重庆的商业大多仍为传统的综合性商场,中小商业企业则小、散、弱,缺乏竞争实力。重庆市商委原有的13户直属商业企业和7户代管集体商业企业,到2003年底,连续14年亏损,亏损面100%,累计账面亏损7.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8%。而堪称重庆商业支柱的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相对于国内相同业态的强势企业来说,其大和强也未能显出明显优势,况且其发展还因同业竞争遭到不小的阻力。
2004年,重庆政府将百货、物流、连锁和食品等领域的20余个市属重点集团整合为9个,其中就包括规模最大的重庆百货和重庆商社整合的重庆商社集团,及由重庆市糖酒公司、重庆市饮食服务公司等14户国有商贸企业合并组建的重庆商务集团,还有粮油集团、新华书店集团、医药股份、新合集团、港务物流集团等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正如重庆市国资委一位负责人的表示,重庆商社集团与重庆百货的重组,在消除两者激烈竞争带来的内耗,共同携手抵御外来零售业的冲击方面确实达到了重组的预期目的。据公司报表,重庆商社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43亿元,实现净利润2318万元,位居全国流通企业第11位,成为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企业的龙头。而糖酒、饮食、重客隆、渝都百货等重组后的新企业也实现了创新跨越发展。2006年,商务集团全年实现销售12.4亿元,利润1205万元,同比2005年分别增长49.3%、48.8%。这组数据黄奇帆引以为豪,并在国资委的会议中予以说明重庆市国资委的工作成绩。
然而,重庆部分商业领域专家依然质疑政府有利用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脱困的嫌疑存在。专家甚至直言,大手笔打造的“重庆百联”除了赢得在销售总量以及全国排名位置的靠前,“真正的重组效应并没有看见”,“重组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以政府为首的地方经济”。
专家指出,重组至今两年,重百和重商似乎仍是以股权为纽带组建的一个“各自经营”的松散的新集团,业务模型并没有真正紧凑整合在一起。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曾庆均教授表示,虽然从目前行政力量强势介入的快速推进角度来看,政府所唱的这几场戏似乎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经过市场考验的并购方案是否正确(涉及决策风险),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即使漂亮可观的报表数字也不能说明重组的效应有多好。”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梅洪常教授指出,在外资大举进入之前,作为本土两大同质对峙的商业巨头,重百和新世纪百货因着竞争的需求已几乎把重庆所有区域县商业优势口岸“占领”完毕,社区门店也基本全面覆盖并渐成稳定消费雏形,短时期内外资要想再进入并对双方形成致命威胁应该说很有难度。
专家分析认为,重组的集团综合优势并不能与重庆商社集团的稳定增长划等号,重百、新世纪百货重组前就具备的网点优势,本土化优势以及自身较强的经营能力才是造就重百、新世纪百货有“不俗成绩”的推力。
自发冒进规划缺失
如果说重庆商业的重组还仅是引发褒贬不一的争议的话,政府对市场监管的缺位则使重庆地方政府成为沸沸扬扬的“失职角色”。
2004年初,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调查中,重庆的商业用房空置面积高达246万平方米,空置率高达44%,空置率、空置面积高居全国第一。而这种势头一直在继续且高居不下。
去年5月16日,法资超市家乐福第四家店沙坪坝店与北京华联的隔墙开店,开创国内大型零售企业近距离竞争的最高纪录,引起业界和舆论的强烈反应。当商务部质问重庆市外经贸委批准家乐福开店,是否符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却得到了“基本符合”的政客式答复,又引起一片哗然。
由此,重庆商业网点监管缺失、商业模式自发冒进的隐患问题被层层剥落。
据重庆工商大学调研组2005年10月进行的《重庆市都市区商业网点调查研究》,自重庆直辖以来,尤其是2002年以来,商业设施面积平均每年以200万平方米的速度在增加,导致主城区商业规模空前扩大,企业市场份额逐年萎缩。
调查显示,2004年重庆市人均营业面积为0.84平方米,而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的人均营业面积分别达到了3.18、2.90、1.71、1.27和1.18平方米,都远远高于国际惯例的1平方米。
即便如此,重庆市政府仍乐观高调,“在未来20年内,重庆城市将扩大四倍,人口将从现在的600万人增加到1100万人,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口与商业面积1:1的比例,重庆的商业总量还远远不够。”
然而,重庆城市化水平不高,消费率偏低的事实却不能不让人担忧。据悉,重庆在2004年人均GDP已越过1000美元大关,但近几年居民消费率却始终维持在43%左右,与一般规律的60%有较大差距,重庆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显然乏力。
事实上,重庆商业空置面积高居全国榜首的消息传出以后,重庆市商委发布了风险警示。然而,这些警示未能阻碍开发商的脚步。
2006年年底,重庆商业设施面积高达2750万平方米,全市人均商业面积近1平方米,开店数量明显超过市场需求。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主城区四五个商家扎堆争一个口岸的冲突时有发生,而巴南、北碚区与长寿、永川这类县级城市却还存在购物不便的情况。而这样因各区域利益而规划的彼此矛盾的商业布局在重庆比比皆是。
重庆市场显见的一个事实是,因商业网点的无序,重庆一些本土中小零售企业显得格外“身体虚弱”,北京华联、武汉中百、银泰百货等国内外来户也打拼艰难、倒闭潮起。
此前,重庆市人大在接受北京华联的质询时不得不尴尬表示,“现在没有出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即使知道这样的布局不合理、存在巨大隐患,政府也无法进行直接干预或制止,只能是你规划你的,人家建人家的。”
事实上,为了避免城市商业的过度竞争,商务部早在2005年就发出通知,要求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要在该年年底前完成,如果到期仍然没有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原则上不得再批准建设新的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但重庆商业网点规划明显落后于国家要求,在2005、2006年商务部几次关于商业网点规划实施城市情况的通报中重庆都是“榜上无名”。直到2006年10月16日,重庆市政府才匆匆出台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商贸流通产业综合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从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必备要素及标准出发,重庆此“发展规划”并不能列入合格的商业网点规划之列,或只是应付商务部工作调查的又一“政客式”产物。专家分析,重庆政府只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对未来商业发展做了大而全的宏观规划,商业规划内容较为宽泛,层次浅,并没有“微观”到每个区域、商业街道及每个固定位置的商业用地及布局,对重庆“总量不足、局部过热”的商业情形并无实际的指导意义。
而记者也从重庆市商委宣传教育处副处长刘德霖处获得证实,重庆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由2005年9月开始启动,在重庆工商大学等机构参与的调研及专家小组的审议会后,却因969万元的规划编制经费未得到落实,商委领导在去年7月决定把规划项目分转自各区县进行编制。而迄今为止,重庆除大渡口、北碚、巴南等10个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已经当地政府批准实施外,其余区县(自治县)商业网点规划工作还在编制过程中,双桥、璧山、梁平等9个区县尚未起步。
与此相对应的是,有重庆市商业联合会的人士向记者证实,商会此前已多次向重庆市政府部门提议,对进驻重庆的商业企业选址布点实施听证制度,以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秩序,但一直未能得到政府层面的响应。
下一个5年才是智慧考验
事实上,因商业网点规划的无序、混乱,先期在渝发展的家乐福等外资商业都已开始“乘胜追击”,在选址、抢占优势口岸上见缝插针大开店铺,沃尔玛等后期来渝的企业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目前,重庆本土商业企业是活得很好,但也只是初步巩固了自己的阵地,还不到对‘狼羊共舞’津津乐道的时候。”专家指出,外资同样也处于优势商业地段,未来几年内其品牌优势、服务优势和管理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在重庆商业领域发挥的作用无疑会日益增强。下一个5年内,将是外资企业在重庆大举扩张、联合、兼并和重组的关键时期,重庆本土零售企业如何“强者恒强”将成为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此外,在大批外资企业“引进来”抢占重庆商机的同时,重庆“走出去”的商贸流通企业却仅有重庆火锅餐饮行业“一枝独大”,鲜有如重庆小天鹅集团、谭英雄火锅连锁有限公司、陶然居饮食公司、秦妈火锅之类在全国享誉的商贸流通品牌。连重庆本土优势流通企业重庆商社集团也是借商务部开展扶贫工作的机会,才开始在贵州遵义、四川达州等地布点发展连锁经营超市。
重庆市相关专家认为,无论是外资零售企业在重庆的扩张,还是重庆本土零售企业的内外竞拼,目前重庆所体味的都只能算入世的“初级阶段”。入世后下一个5年的到来,重庆如何诊治超速发展所带来的商业模式的缺陷,如何在后入世五年的阵痛考验中“强者恒强”,才更加考验企业实力,更加考验政府智慧。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易小光指出,在一个尚未成熟的直辖市里,先期是需要政府大力引导规范城市建设的,发展到一定程度,才逐渐向“弱政府、强民众”过渡。在重庆迈过WTO保护线的下一个5年内,政府必须减政放权,扮演好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这对政府职能的调整,难度会比过去大。
好在目前重庆政府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已开始弥补自己的缺失。在今年的重庆商贸流通工作会议上,重庆商委主任秦文武强调,2007年首当其冲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完成商业网点规划。此外,据悉去年以来重庆沙坪坝、南坪商圈就禁止了饱和的大百货的进入,并引入大量差异化的品牌专卖店、专业店。
或许,对于一个直辖才10年的年轻的重庆市政府,人们仍可以拭目以待。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重庆电商规划剑指1.8万亿 农村市场面临物流 [2016-11-11 17:11:51]
- 重庆:打造“一带一路”西南枢纽 [2016-11-1 17:07:54]
- 重庆购物中心布局儿童业态 各大商圈宝贝经济 [2015-8-18 17:03:54]
- 重庆商业地产全面爆发:未来3年新增近3000万 [2015-5-22 15:55:54]
- 重庆“北滨商务带”的崛起 [2015-5-8 17:14:46]
- 重庆今年将增百万方零售商业 购物中心居新增 [2015-3-18 8:54:4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