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观察报道,便利店的业态也发生了变化,鲜食的增加是最突出的。有数据显示,店中货架鲜食和速食的比例一定要突破30%,这样才能保证35%的毛利底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便利店设置座位区的原因。年纪大一点的上海人可能依稀还记得上海第一个便利店的店名:百式。这家港资便利店1993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店,1999年倒闭,从来没有赢过利,最后讨债的挤满了办公室。充分证明有时走得太快,先驱就会变成先烈。
20年后的今天,便利店成了零售业的香饽饽。2014年底,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大润发等超商巨头都开始进军便利店。“easy家乐福”现身上海滩,麦德龙的“合麦家”品牌便利店也已试水了一段时间,TESCO则在华尝试小型店TESCOEXPRESS,大润发的“喜士多云超市”也开业在即……
原因很简单,虽然2013年中国大型综超和超市还有8.7%的增长率,但在上海,增长的空间已经被过高的租金架空了,2014年1-9月份,上海大型综合超市、超市的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7%、4%。作为包邮地区,上海也是网上购物的圣地,2014年1~9月,无店铺零售实现零售额266.36亿元,同比增长27.5%,保持了高速增长。
实体店中,唯一拈花微笑的是便利店。1~9月实现零售额42.33亿元,同比增长7.4%。
似乎在一夜之间,日本的“便利店一代”也在上海出现了。数据显示,常去便利店的人群中69.69%为16~35岁的年轻人,他们几乎不去菜场,也不去大卖场,平时在网上购物,唯一的线下消费就是便利店——甚至很多年轻人把便利店当成约会的场所。
便利店的业态也发生了变化,鲜食的增加是最突出的。全家、7-ELEVEN、罗森三大外资便利店的统计数据显示,60%至70%的进店消费者会购买鲜食,而鲜食毛利率一般在35%至70%之间,除去极短保质期带来的高损耗,便利店鲜食便当的毛利率也比普通货架品类高出了5%到10%。有数据显示,店中货架鲜食和速食的比例一定要突破30%,这样才能保证35%的毛利底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便利店设置座位区的原因。
除了鲜食,零食也是便利店的主要商品。上周笔者在某家大牌试营业便利店进行了实地考察。这家便利店面积300平米,商品整体定位偏中高档次。自有进口商品是其一大亮点,从主打的法国红酒,各类洋酒到丰富的进口零食,占据较大比例。这家店还有快餐简餐,冷鲜便当、三明治,蛋挞、关东煮、咖啡等,还有ATM机、拍立得拍洗照片服务。
便利店市场竞争激烈
截止目前,上海品牌便利店数量已经达到6800家。其中内资便利店门店数量农工商系便利店(好德、可的)2500家、联华快客1980家、良友金伴540家。外资便利店门店数量全家达到818家、喜士多500家、罗森300家、7-11目前不到100家。
按照便利店业态的发展规律,每3000人就应该拥有一家便利店。若以当前上海2400万常住人口计算,目前每3529人口拥有一家连锁品牌便利店,已经接近日本等便利店发展成熟的市场水平。
从常识上判断,便利店市场进入激烈竞争阶段。为何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巨头纷纷试水便利店市场?市场看似已经“无肉可分”,大超市们又为何孜孜不倦想要进入?
这种选择看起来是一种无奈之举,更像是在困中求生,而不是简单地拓展生意。当零售巨头们遭遇放缓、疲软、下滑等关键词,寻找新的赢利点成为了它们的当务之急。
但如果仔细分析,上海的便利店数量众多,但质量层次不齐,有调查,超过50%的顾客最常去的便利店是全家,这也意味着大多数便利店开着也吸引不了顾客——从需求而言,市场的空间依然很大。
对一些大牌超市而言,还在逆势增长的便利店成了转型最好也是最快的选择。与普通的单体便利店相比,大卖场做便利店在供应链上和议价谈判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但便利店的盈利空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租金和人工逐年上涨,每天都有成熟型便利店关店调整。大卖场的经验能不能复制到便利店,也要打个疑问。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上海实体百货开启年终大促 招揽顾客“有招” [2016-11-28 17:29:01]
- 上海“老字号”还能守住金街吗? [2016-11-22 9:26:55]
- 一座主题乐园 能给上海带来多大消费力? [2016-11-7 14:04:31]
- 上海商场呈现多体验趋势 消费模式全新升级 [2016-11-1 16:54:00]
- 浦东探索购物中心集中退税创新模式 扩大政策 [2015-8-19 11:49:46]
- 上海购物中心多如牛毛 集体遭遇开业延期、招 [2015-8-7 15:07:5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