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云南正文
云南:如何科学发展园区经济?
来源:2013年06月20日 现代物流报 发布时间:2013-6-20 点击数:


  园区经济是指为了摆脱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束缚,在规定范围内,通过科学的规划、优惠的政策、完善的管理、配套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和产业群,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是一种新型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园区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园区、物流园区、商业园区等。

  园区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切入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园区经济已成为加速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在经济版图之中起到了“增长极”作用。就云南而言,发展园区经济对于全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打造云南经济的升级版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发展现状

  (一)园区数量不断增加,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从1992年昆明高新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靖经开区等园区开始建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动,云南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省产业园区(纳入统计)已发展到140个,其中,工业园区118个、边境贸易区2个、边境经济合作区4个、旅游园区4个、农业园区12个,省级重点和特色园区超过40个。2012年以来,为实现“稳增长、冲万亿、促跨越”发展目标,云南省积极推行以园招商、以商建园、以商招商创新发展模式,吸引了能源、冶金、化工、机械、新材料、进出口加工等一批外来投资项目和产业转移项目进驻,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预计“十二五”末期,云南省内将实现129个县(市、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全覆盖,全省工业园区总数达150个左右,其中国家级10个以上,省级100个以上,实施园区发展“千百亿工程”,打造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园区10个,超百亿元的园区30个。

  (二)园区经济成为拉动云南经济快速增长重要支撑

  目前,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成为支撑云南经济跨越发展的三大主力板块。其中,工业园区承担了云南工业约70%的产值,园区产业发展好坏将对云南经济整体产生巨大影响。据省工信委统计,2012全省在建并纳入统计的118个工业园区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7182.49亿元,同比增长26.4%;全部企业实现税收775.93亿元,增长27.08%;全部企业安排就业87.55万人,增长20.17%。2013年1~3月,全省纳入统计的121个(在去年基础上增加3个园区报送数据)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59.37亿元,同比增长26.6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1676.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1.99亿元,增长32.37%;全部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0.73亿元,增长26.44%,全部企业完成利润115.24亿元,增长47.9%,实现税收259.16亿元,增长26.19%,安排80.26万人就业,增长14.43%。园区经济已逐渐成为拉动云南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力量。

  (三)园区建设投资步伐加快,入园企业稳步增长

  据统计,2012年云南新入园企业项目超过1100个,同比增长12.5%;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50亿元,同比增长26%。2013年一季度,全省121个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9.51亿元,其中57个省级工业园区完成58.73亿元;投资额超1亿元的园区有14个,工业园区建成标准厂房130.59万平方米。另外,一季度121个工业园区招商引进工业项目387个,完成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28.14亿元,利用省外资金达152.06亿元,利用外资达13059.53万美元,一批规模大、成长性好的项目陆续进驻各地园区。

    突出问题

    从云南省园区建设二十多年探索,到园区经济成为云南跨越发展“三大战役”之一的战略定位,园区经济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作用。从各项指标上看,园区经济已成为云南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但与先进省区相比,云南园区经济还存在着聚集和带动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科技技术及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园区配套体系不健全,功能性不突出,特色园区偏少等诸多问题。

  (一)规划问题

  基础薄弱,布局不合理

  云南省除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等州市及部分经济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其园区建设初具雏形外,其他地区的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大多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基础十分薄弱。滇中地区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个州市已建成工业园区48个,占云南省118个已建成工业园区的41%,部分州市园区发展缓慢,数量少、实力弱。

  缺乏统筹,前瞻性较差

  全省缺乏统一的园区经济发展规划,大部分园区前期规划科学论证不够,功能区分不清晰,发展思路不明确。在引进企业或项目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对引进什么样的企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等缺乏系统的统筹考虑和整体规划,“建设跟着企业走、规划跟着建设跑”、“注重经济功能,轻视城市功能”的现象较为突出。园区规划随意性大,不能与城镇化、工业化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

  产业同构,同质化严重

  云南省大多数园区产业特色模糊,主导产业发展不突出,集聚发展程度低,园区之间,产业同构、项目雷同、服务同质现象较为普遍,找不准园区发展与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结合点,园区建设存在单纯性和片面性,“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缺乏特色。有些园区产业层次低,科技、环保、专业性较差,产业龙头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园区企业关联度小、产业链短、产业链体系薄弱,缺少龙头企业支撑、不配套,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利于园区健康发展。

  (二)政策环境问题

  基础配套滞后,服务功能不强

  云南省一些园区缺乏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对高效的配套服务体系,很难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在硬件环境方面,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没有跟上,土地配套工作滞后于项目建设的需要,投资成本过高。在软环境方面,金融服务业、物流业、住宿餐饮业、会计、法律等社会中介服务不能适应园区的发展需要,园区建设处于“筑巢”阶段,缺乏统一、规范、有吸引力的政策。

  招商机制不活,引资效果不佳

  近年来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招商力度较大,但从招商质量看,引进项目存在谈的多,成功的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一般性企业多,高新企业少;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多,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企业少的现象,导致园区的活力不够,后劲不足。“抓到篮子里便是菜”的引资方式,降低了企业入园门槛,导致企业产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产业链缺乏、科技含量低,影响了园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政策运用不当,企业迁移不断

  为了吸引投资,许多地方给予企业比地区统一优惠政策更加优厚的政策条件,一再降低土地出让价格、水电等资源费用和其他税收标准,出现了企业以追寻最优惠政策而在相邻园区间进行迁移的“候鸟企业”现象。一旦政策优惠期限过期,这些企业便如同候鸟一般迅速飞向下一个政策温床,这直接导致了财政税收的极大损失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要素制约问题

  土地不足,成本高、效率低

  云南省在发展园区经济的过程中,土地优势不明显(我省94%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半山区),对发展园区经济的制约十分明显。园区用地指标不足,供需矛盾大。近年来,随着云南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价格过高,目前每出让一亩土地,除要补偿(缴纳)土地安置费、青苗费、报批规费等费用外,还要缴纳土地出让总收入5%的水利资金、5%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21%的县级农业土地开发费、9%的省农业土地开发费,以及缴纳土地出让净收益5%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15%的土地收益金、10%的教育资金。此外,有的还将周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债务)分摊到土地出让价格中,进一步推高了土地成本,有些地区土地成本已高出东部沿海城市,昆明市五华科技产业园,园区土地成本价已达到450多万元/亩,成了园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另外,部分园区用地不规范、利用率低,少数园区土地征而未用,存在闲置浪费现象,云南省园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平均只有90万元/亩,大大低于其他省份的标准。

  人才缺失,班子弱、队伍小

  有些园区领导班子配备不齐,领导力量急需加强。各地在园区建设中普遍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端人才、绘蓝图谋长远的战略人才,拓市场辟渠道的营销人才、技能强业务精的专业人才、思路广理念新的创新人才、撬资源谈合作的外交人才、善整合强运作的复合人才,无法组成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

  资金不足,融资难、财力乏

  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云南省园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园区建设前期投入大,短期内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而政府财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无法满足工业园区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造成园区内投入不足,硬件滞后,功能不完善,缺乏吸引力。另外入园企业融资困难,企业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入园企业无法按照进度投资建设,建成后无资金满负荷运营。

  (四)运营管理问题

  建设参差不齐,运营水平低

  目前云南园区建设以工业园区为主,占园区总数(纳入统计的)84.2%,而现代物流园区、农业园区、旅游园区、文化园区、科技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园区整体运营水平低,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只有10个,不足1亿元的园区有30多个,工业园区每公顷工业总产值不到1300万元,经济效益较差。

  管理体制不畅,运行效率低

  省、市、县三级对园区管委会在责、权、利上授权不够,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不明,工作职责不清,职能难以到位,导致多头管理,审批程序复杂,运行不够顺畅,协调工作难度大,服务效率较低。行政审批环节多、速度慢,项目落地难,造成资源浪费。

  创新驱动不够,信息化水平低

  云南省大多数园区科技信息化建设滞后,未能及时跟上园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园区的发展要求与定位不相适应。园区发展过程中工作重心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信息化意识薄弱,电子政务、园区信息化管理无法支撑。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缺失,形成入园企业的信息化孤岛,难以支撑园区业务高效运转。

    几项建议

  随着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步伐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部产业转移和桥头堡建设为园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南博会永久落户云南为园区经济发展打造新平台,滇中产业新区规划为园区经济发展营造新环境,新五年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为园区经济发展插上新翅膀,产业兴省强省富省的战略为园区经济发展增添新优势。打响园区、县域和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号角响彻云岭大地,园区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要更好地发展园区经济,就要解决好制约云南发展园区经济几个重大问题。

  (一)强化科学规划引导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构筑园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的根本导向。在园区规划上要注重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产业定位上要突出主导产业特色,从源头上保证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把园区规划与城市化功能提升结合起来,把园区产业规划与培育产业特色结合起来,把园区定位与本地区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要对园区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尤其要注重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通过抓好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提高我省园区经济的竞争能力。力争将园区规划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城镇化的突破区、体制和科技的创新区及工业主导、服务业配套、协调发展的新城区。

  (二)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园区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有效运行模式,让园区真正实现“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作、独立式运行”,提升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经济发展火车头的地位。一是地方政府要充分授权,减少各种层级关系,充分发挥管委会“一条龙、一站式”的服务机制优势,提高效率,加速发展。二是明确分工,突出职能。要尽实现快政企分开,地方政府负责社会事务管理和基础配套,企业则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园区经济发展。三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发园区,促进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和其他各种金融资本进入园区,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园区投融资新机制。四是鼓励省内发展较好的园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采取一区多园、行政托管、资源整合、异地共建等方式与省内其他地州合作,发展“飞地经济”。

  (三)强化产业和人才支撑

  产业和项目是园区经济的立身之本。要把园区经济发展与云南省正在开展的产业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资源整合、分工专业、配套协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努力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优势产业高地,确保园区产业有扩张力,重点产品有竞争力,龙头企业有集聚力,使园区真正成为云南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结合云南省矿产、水能、生物、旅游等区域资源禀赋,借助园区经济平台,打造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昆明东川园区可以进一步突出发展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深加工、以煤磷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而昆明高新区可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生物和医药产业。

  人才资源是园区经济的强身之路。园区要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加强园区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培育管理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重视对园区工人的技术培育和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素质和多技能的园区产业人才梯队。

  (四)强化优化招商结构

  招商引资的总量和水平体现园区建设的规模,而结构则体现园区的层次和效益水平。招商引资要选择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能源消耗低的大项目、大企业、大资金,要把目光和工作重点放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上,着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由引进单一项目向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转变,在招强商、引优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五)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信息科技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园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抓园区建设,必须在科技信息进步上下功夫,离开科技与信息,将脱离现代化园区的概念。发展园区经济要注重引导园区内的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造就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撑,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园区创新孵化体系,建设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透明化园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六)强化投融资体系保障

  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解决园区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一方面省、市、县政府要分别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除保证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行BOT、BT、公开拍卖等园区经营方式,重视研究国内外要素市场,通过产权交易等方式借船出海、筹措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扩大对园区企业的贷款规模,同时,创新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和吸引民资,建立投资创业基金,鼓励入滇央企、民企、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和其他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

  (作者系云南物流产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作者:周少方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