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商业景气指数正文
综合景气指数:消费趋势的“晴雨表”
来源:2006年09月04日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6-9-5 点击数:


    编者按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重点强调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要长时间保持消费的持续增长,逐渐步入发达国家的“消费经济”时代,除了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外,还需要有一套科学、量化的监测和预测手段,准确反映消费景气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给生产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率先开展消费预警系统的构建,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了“消费综合景气指数”研制系统,并创造性地将“消费警情红绿灯系统”纳入消费综合景气指数分析系统,使消费景气的监测和预测更具理论支持。本报拟长期关注“消费综合景气指数”及分析预测报告,希望给关注消费问题的读者一点启示。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由初级发展阶段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由以追加投资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向以扩大消费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需求增长快慢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长过快将使产能过剩加重,出口增长过快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增加,消费需求可能不如投资和出口需求变化活跃,但在我国社会总需求中一般占到60%左右,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国对消费需求的科学性、数量性研究较少。负责监测国内市场运行和重要商品供求状况的商务部市场运行司,为了科学指导和决策消费,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和定量的方法,选定收入、价格、消费倾向、消费预期以及居民储蓄等方面的指标,将其按先行、一致、滞后进行划分,编制了消费综合景气指数,并定期向社会发布,这是一项好的创举。

    消费综合景气指数方法是一种实证的景气观测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消费周期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的,但各领域的周期波动并不是同时发生的。消费综合景气监测的基本方法就是利用不同经济指标变化的时间差,将经济指标分为先行、一致、滞后指标,在此基础上构造先行和一致指数,监测、判断和预测消费需求的波动趋势。

    编制消费综合景气指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宏观决策部门科学把握消费需求的发展规律,准确判断消费变化趋势。消费需求属于个人行为,包含了较多的个体意愿,消费需求的变化走势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用科学和定量的方法,选定收入、价格、消费倾向、消费预期以及居民储蓄等方面的指标,并按科学方法编制成不同类别的消费景气指数,对于研究消费需求的发展规律,准确判断未来的消费亮点和消费趋势,未雨绸缪实施产业转移和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在买方市场的经济格局下,为企业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呈现鲜明的买方市场特征,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企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实现生产和需求的基本平衡,以消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具体就是建立和完善消费需求监测和预警系统,用及时、可信、翔实、定期和预见性强的消费综合景气指数引导生产发展,形成以消费需求为中心的生产流程,以销定产。

    第三,便于与国际经济接轨,更好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就开始定量地对经济景气波动进行测定和预测的研究,美、英、法、德和荷兰等欧美国家均由比较权威的机构定期测算和公布消费景气指数,欧元区还编制了同一的消费景气指数。我国在消费经济方面的研究比西方国家落后了几十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编制准确完善的消费综合景气指数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