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知名商业街正文
白描宣武商业街
来源:《经济 》     2009年8期 发布时间:2010-11-18 点击数:

        北京宣武区的老字号可圈可点。商业的气场大了,带动了一条街的发展。走在宣武的商业街,重新找寻失落的历史脉络,和时光在此停留过的影像。
  
  大栅栏:北京市井的“原生态”
  
  外地客的南腔北调,和老北京混搭,大栅栏就是这么平民而包容。在大栅栏,商业更像一层西洋景的窗户纸,市井及民俗才更内在。

  如果在宣武,古旧的建筑、闲适的行人使你有些时光错位。那么,到大栅栏,宣武的近代商业是另一番景象。

  直到今天,外地旅人来京住宿往往有一个价廉物美的去处——大栅栏的胡同。倒退五百多年,大栅栏是客商、食客等不能错过之地。那时的正阳车站(即前门)给此地带来了川流不断的客源。老字号林立的商业,及市井的包罗万象是吸引行人的秘密。
 
  那时的商业肌理,从修缮一新的大栅栏可见一斑。2008年重新开张的大栅栏,对瑞蚨祥、张一元、以及狗不理等处建筑改造。外地人的茶庄、价格适中的旅店都开了起来,国货进口货一起叫卖,工艺品商行也在频频招商。

  一些小商贩支付不起七八十元的日租金,就近找生意。大栅栏的商业在方圆几里内不肯“安静”。在门框胡同,各地小吃,比如爆肚、东北大饺子和老北京锅贴爆满。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爆肚冯”迁入门框胡同,清真小吃也从此大有人气。后来后者陆续迁出,几起几落,可门框胡同里的小吃却香火旺盛。
  与门框胡同相接的廊坊头条、二条,不时地有几家菜馆和旅馆出现。旅店也大多沿用旧式的房子。外墙几度翻修,内里的格局却是如故。曾是京师第一劝业场的“京师劝工陈列所”历经改装,民国时作为游艺场,解放后从国营商场到“新新服装店”,而今换成“新新宾馆”的招牌。大栅栏里会馆众多,明清时赶考的举子和商旅云集。现今的旅馆则沿袭了这一传统,价钱便宜的同时又招徕了生意。

  在廊坊二条,不时有几家老北京开的古玩店。一位开店的老孟特意从几条胡同外的家搬来,他的店也是因廊坊二条的旧称“珠宝玉器街”而起。收藏古物是他退休以后的乐趣,买卖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把玩古物的心境。老孟也不是全然地“息事宁人”,他的店货搬到网上,很得一些玩家的追捧。

  密布的商业,给大栅栏一种特有的市井“原生态”。老孟看到来来往往的外地人生意做起来了,可大栅栏还是离不开“老京味”。外地客的南腔北调,和老北京混搭,大栅栏就是这么平民而包容。20世纪80年代,大栅栏的商业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店面被拆、改、装修,基础设施缺乏、企业经营模式落后,传统的老路看来走不长久了。

  不过,大栅栏的建筑遗址和市井始终依旧,并给人复兴的希望。2007年11月,大栅栏正式启动了投资总额约2300万元的整体改造工程。不光是重现老字号风采,街面铺设了青砖路,两侧建筑物色调、风格实现统一;也加入现代高科技手段,设计制作60块广告牌匾,对老街一直使用的清朝时期下水道实施雨污水分流。

  商业的动荡和变迁始终不能撼动大栅栏的根本。大栅栏一夜之间复苏,不只是一条街招商爆满,到东南侧的煤市街上走一趟,也可以知其一二。大栅栏的交通经此运行,但是行人往往因为街边的美食驻足。自清以来街边食肆众多,如今难寻踪迹,但现代风味的各色菜系,却开始新的叫卖和传承。

  大栅栏的老字号开始变脸了。瑞蚨祥重视服务延伸,张一元坚持创新产品,而内联升用商业结合文化开发市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福益祥在门框胡同开起第二家店,上海设计师的作品很有市场。大栅栏的消费做了细分,各家有各家的场,而不流俗同化。

  对于大栅栏的喧哗,老孟乐在其中。他也相信,大栅栏的开放一定给自己更好的生意。大栅栏西街改造刚启动,包括干线人地、铺设水和电力等管线、修整门脸儿以恢复胡同肌理。大栅栏以西的杨梅竹斜街、观音寺、五道庙等也要节点改造并串联。老孟知道,到那时大栅栏和琉璃厂相互衔接,自己的古玩铺子可以多开几家了。

  在大栅栏,商业更像一层西洋景的窗户纸,市井及民俗才更内在。大栅栏或陷落或鼎盛,市井民风反倒更有生命力。正是散落在大栅栏的世俗与文化的坚实,一条街、一个城区的变迁才得以更完整并延续下去。
  
  寻味牛街
  
  牛街小吃的普及不是历史的一种偶然,但一条盛产小吃的牛街,使人有更多的期待。

  从视觉看宣武,总有些不大尽兴。品咂宣武,不得不到一条街——牛街。

  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公元996年,因为穆斯林习惯围寺而居,牛街成为以回族为主的居住区。

  旧时,牛街回民用“两把刀,八根绳”做火小吃,于是牛街的小吃也最能概括宣武的民间烟火味道。面茶、豆汁、豆腐脑、炸糕、驴打滚、艾窝窝、蜜三刀、开口笑、爆肚……牛街回民的小吃生意是从几个人的手里传播和弘扬开来的。小吃的名字起得各有名堂,比如回族老人钱德才,因做传统小吃被人称“年糕钱”。而爆肚冯、羊头马、奶酪魏的小吃也大多因此得名,不久名噪宣武一方。

  现在的牛街仍能找到做手工小吃的店面,“洪记小吃店”新开了家分店,“奶酪魏”红火如前,更不用说就近的那几家清真拉面馆、爆肚涮肉。牛街小吃的普及不是历史的一种偶然。明清时回民从业机会极少,他们或是从事小吃的零售以养家糊口,或是操刀进行牛羊肉的屠宰、挑拣和买卖。如今的牛街清真牛羊肉市场之前就是北京牛羊肉集散地,回民已在此繁忙了百年。

  牛街川流依旧,不同的是,牛街小吃成了更大的气候。不去牛街,人们也能在其他清真店吃东来顺或爆肚;“奶酪魏”成立了餐饮公司,已成规模;牛街回民节假日有了“吐鲁番餐厅”,“鸿顺轩饭庄”等好去处,别处如朝阳区、大兴区及德外等回族聚集区的回民也纷纷搭伴结伙,先尝为快。

  不过是几年内的变迁。但是,遥想1997年以前的牛街仍是以平房为主,道路简陋。一条盛产小吃的牛街,使人有更多的期待。1997年牛街对几条胡同进行了危房改造,200i年牛街中心道路进行拓宽改造。第二年新牛街建成通车。旧牛街被一条40米宽的通衢大道取代,牛街的特色商业崛起也终于水到渠成。
 
  开始是一些满足民生又特色鲜明的商业出现,牛街清真超市、清真小吃城先后开放。牛街清真超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清真食品、用品专营店,因为以清真食品为特色,以日配生鲜为重点,颇得当地民心。

  紧接着,老字号也应时而动。月盛斋、清华斋、聚宝源、正兴德等清真老字号聚集一街,年糕钱等几十家回族传统食品开张出炉。

  牛街商业以小吃为主打牌。清真餐饮、食品企业的这种聚集,形成了规模效应,又起到了商业带动的作用。之后,大中电器等企业先后人住,牛街周边的商业空白得到填补。
 
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浮出水面。牛街的商业主要是按照满足周边居民生活而发展起来的,商家自主经营,一些非特色商铺的涌现,弱化了牛街的民族特色,规模效应难以凸显。牛街的商业特色如何进一步提炼成为牛街接下来的命题。牛街始终在尝试。牛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透露,牛街一度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将牛街清真寺——清真餐饮——清真小吃等串成一条线。经过了反复探讨和实践,今后的牛街如同神秘的穆斯林文化,充满着探究和挖掘的答案。

    见证马连道

  马连道的更新换代与一代代茶商的成败流转、茶铺的兴衰起伏不谋而合。时间会淘汰一些渣滓,留出真金。

  从菜市口的“王麻子”,到“鹤年堂”,宣武的现代与“老字号”难分难解。与它们相邻而居的广安门,现代商业也拔地而起。而几十年前的马连道,埋没在一片未被商业挖掘的仓库区里。
 
  如今的马连道,聚集了天南海北的茶商和形形色色的茶铺。与同街的北京茶叶总公司相比,它们不知道是第几拨的面孔了。

  上个世纪90年代前的北京茶叶总公司加工厂及其仓库就设在马连道,是北京重要的物资仓库区。北京市一商局和二商局把大量的货物储存在马连道的仓库。一些批量大的商品从马连道成批地发往各地,使马连道不经意地成了物流集散地。

  马连道的更新换代与一代代茶商的成败流转、茶铺的兴衰起伏不谋而合。1995年前后,一些茶贩子来到马连道,开始向北京茶叶总公司推销自产茶叶。他们从家乡揣着几千块钱一路风尘,却又掩饰不住兴奋地搭起简易棚子,白手起家。

  更香茶叶的董事长俞学文也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北京。那时候,他初出茅庐,自知缺少跟老商家比拼的实力,手头的钱也拮据,于是做茶叶包装起家。

  时间会淘汰一些渣滓,留出真金。俞学文从做包装到开茶铺,建立起自己的市场。马连道的市场也在经历着茶业的变迁,一些茶商退隐江湖,也有一些选择留下来。

  能够留下来的草根茶商多年来已有了根基。他们大多在老家建有茶园,茶业成本低廉,可以叫板别的同行。作为国企的北京茶叶总公司不甘示弱,成立茶叶加工厂,生产加工“京华”牌茶叶,也实现了自产自销。一场国企和民营茶商的拉锯刚开始,南方茶商则不断地把龙井、铁观音等推向市场。

  刚刚启动的马连道为单打独斗的茶商打开空间。面对一片刚刚兴起的市场,茶商们可以从此想象和自由打拼,但也面对着更多的未知与创业的艰难。直到1999年,马连道进入宣武区委、区政府的视野,“京城茶叶一条街”也成为马连道的使命。马连道铺上了柏油,从原本的10米拓宽到了18米,绿化、照明、市政配套相继设立。茶叶街入口处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京城茶叶第一街”的匾额高悬。
 
  马连道的发展方向尘埃落定。茶商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安营扎寨起来。另外,一些颇有茶文化素质和创业雄心的南方茶商进人马连道,带给人们全新的认识。马连道经历了从三三两两的商铺到茶叶交易市场的逐渐形成,一个更有规模效应的概念马上要破土而出。

  1999年马连道茶城成立,是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最早开办的茶城。作为“第一家”,茶城可行与否都成为一个样本,带动起京马、京闽、京鼎隆、更香、天缘等更多茶城的出现。一千多户茶商在此落户,年交易额超过18亿元,马连道成为华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而“大”,只是一个抽象的马连道。马连道的茶商不断聚集后开始分流,现在的马连道茶商各有来路。比如有经销商,主要向商场和超市配送;也有批发商,他们多半自己在老家有基地,茶叶自产自销,也卖给大客户和部分零售商;另外则是从批发商那里拿货的零售商。在马连道打拼10多年的俞学文已有2万余亩茶叶生产基地,2个茶叶加工厂,42家茶叶店和茶艺馆。做大的茶商大多从茶园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实现统一运作,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模式。

  2005年,马连道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委员会命名为北京市唯一的“中国特色商业街”。有了底气和名气的马连道汇集越来越多的茶商和茶叶,以致马连道流传着一个传说,没有在马连道买不到的茶,只有不曾听说的茶。但马连道的茶类之全,囊括花茶、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白茶等所有系列,而且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全国十大名茶”也都应有尽有。

  但茶叶和茶商的纷至沓来使马连道开始拥挤。新茶城开业,老茶商却感到生意难做了。一些零售为主的经营杂牌的小商户也很难立足。在茶叶同质化严重、经营缺少特色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特色成为茶商的一个新命题。

  少数企业开始如何跳出“同质”怪圈的思考。自从更香公司推出有机茶,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技术顾问和监制单位,“有机”成为更香的品牌。此时,国内的其他茶叶集散地开始自成气候,马连道的茶商似乎有比他们更快“转身”的敏锐和实力。

  一条茶商们在此创业的马连道,文化也有点看头。“茶老板”大多不欺生,先是请你入室品茶,互通茶道,甚至引出一段人生。尽兴处,茶客可以砍价。茶香袅袅里,自有好生意。于是,马连道有的是回头客。

  茶的历史三言两语间也不能道尽。甚至一条马连道,也不能道足其妙处。对于马连道,茶餐文化、茶体验消费的缺失仍是遗憾。北京茶叶公司建言开建一座茶博物馆,以对茶文化有更多深究和思考。从品茶引出的茶艺馆、茶旅游也将出现在马连道今后的蓝图里。它们的实现或许要几年、十几年。但是,马连道的商业及文化从此与茶难以分割了。

作者:张琼文  编辑:紫冰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