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专家库正文
任兴洲:2006年市场形势分析及2007年预测(摘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所长任兴洲
来源:2007年2期 中国商经学会通讯 发布时间:2007-2-26 点击数:


    一、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 国民经济实现10年来最快增长
(二)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持续快速增长
(三) 消费需求实现10年来最大增幅

   2006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4%,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同比增长13.5%。1—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6%,预计全年增长率为13.5%左右,实现10年来的最大增幅,明显快于1979---2005年年均增长11.5%的长期增长水平。

    二、2006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必须看到,2006年我国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着一些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2006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预计增长26%以上。值得重视的是,一方面在建规模大,当年新开工项目多。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达9.88万个;1---9月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了23.6%。在建规模中需要继续施工的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增长惯性将使投资减速有限。另一方面,货币流动性过松导致中长期贷款增速难以控制;同时,企业自有资金相对充裕,使一些企业具备自筹投资的条件。另外,“十一五”规划开局,政府换届、各地招商引资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都一定程度强化了地方投资冲动,导致投资势头强劲,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1---10月,全国有9个省份投资增速超过35%.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力反弹推动了经济高增长,也使一些产业(如房地产等)增速加快。

    (二)货币信贷增长过猛,流动性增强。2006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6.8%,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6.8%,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M0余额同比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11月份,现金净投放563亿元,同比多投放47亿元。到2006年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1—11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29667亿元,同比多增7577亿元。

    虽然第四季度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有所放缓,但总体来看,2006年人民币贷款和货币投放宽松,主要是随着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的快速增长,外汇源源流入,为基本稳定汇率,央行收购大量外汇,投放人民币,从而促使货币供应量猛增。1—11月,我国贸易顺差达1570亿美元,造成外汇储备激增(11月末,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并引发流动性泛滥。同时,由于存贷款利差扩大,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放贷动力。多种因素的作用推动了信贷较快增长。宽松的贷款规模又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加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条件。货币信贷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度泛滥不仅会加剧金融风险,还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三)房价和股票价格持续上涨,资产价格膨胀趋势明显。2006年年初,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6.9%,10月份同比仍上涨6.6%,涨幅基本没有降下来。6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3个城市;10月份,北京、厦门等城市房价涨幅达两位数以上,深圳、福州、沈阳等城市涨幅接近10%.中低收入群体需求较大的普通住宅价格10月份同比上涨6.4%;二手房价格同比上涨5.2% ;房屋租赁价格涨幅也有较大回升。房价高位上涨导致普通居民无力购房,特别是涨幅较高城市的本地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更为困难,由此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积累。

    2006年股市投资异常活跃,股票价格一路上扬。2005年6月6日上证综合指数998点,到2006年8月8日显1547.44点,2006年12月20日突破了2373.21点,累计涨幅高达53.36%,创下股市创立1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到10月底,沪市A股的市盈率已达22.86倍。同期,深圳成指从3780.38点涨至6439.44点,累计上涨70.34%.股市的持续走高,固然有制度变革,上市公司结构和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证券投资基金、QFII资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量扩大和宏观经济基本面推动等因素,但是,必须看到,目前股市的过快上涨是资产价格膨胀的突出表现,是我国流动性泛滥的结果之一。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有可能引发新一轮资金对房地产、证券资产的追逐和炒作,进而导致资产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引发资产市场的泡沫增加。在这种形势下,更需要特别重视资产价格膨胀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四)粮食市场价格上涨较快。200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粮价逐月攀升,11月份同比上涨4.7%,是2005年3月以来的最高涨幅,并带动了食品价格上涨。这一轮粮价是在粮食连续三年丰收、粮食总供求基本平衡、库存比较充裕形势下的上涨。这里有国际市场粮价推动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国内流通不畅和国家储备粮未及时投放造成的。由于秋后启动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农民售粮踊跃,中储粮等粮食企业收购并控制了大部分粮源,农民存粮减少。到下半年,国际粮食价格走高,农民惜售,又未能及时投放储备粮平易粮价,引起价格上涨。涨价虽然是由短期因素引发的,但也暴露出我国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链条还不完善,某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市场供求出现矛盾。同时也表明,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随着替代能源、生化工程对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以及粮食进口依存度的提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和粮食安全的问题。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经济的整体运行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通过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缓解和解决。

    三、2007年经济形势预测和政策建议

    (一)2007年市场运行形势的预测

    2007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重要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并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这种宏观政策取向下,2007年国民经济总体上平衡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根本改变。主要因素是增长的基本动力因素仍在发挥作用。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2006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同时,地方政府投资仍然不会明显降温,民间投资依然活跃,外商直接投资也将会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工资调改措施实施,以及对低收入者补助、救助力度加大,居民收入水平将稳步提高。另外,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将进一步拉动消费的增长。如果宏观政策调控适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减缓,但惯性作用导致增幅不会太低。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这些因素都将支持2007年经济实现平衡快速增长。当然,2007年经济形势还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实效。如果宏观政策趋向偏紧,则对投资和信贷的影响较大,会减缓流动性,如果只是微调,或调控不能取得实效,则对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大,经济仍会总体上延续2006年的基本走势。

    2007年上半年,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资产价格上涨的势头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货币信贷等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资产价格较快上涨的势头难以根本遏制。证券市场投资仍将保持活跃的态势。房价仍将在高位变动,进而带动土地市场价格的攀升;在汇率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一些国际热线仍会热衷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不会较大幅度下降。

    (二)政策建议

    1.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适当紧缩总量。针对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宽松和流动性扩张的情况,应当在宏观政策上适度收紧,合理控制货币指标。为缓解信贷增长过猛的问题,在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准备金率进行调节的同时,应适时适度提高贷款利率,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势头。由于外汇储备高增长引发货币增长过快,因此,应当运用税收、质量、标准等多种手段调整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缓外汇过快过多地流入对货币供应的压力。同时,仍应继续做好外汇占款的对冲操作,缓解对信贷投入造成过大压力。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均衡放款,着力优化贷款结构。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实际情况,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弱地方的投资冲动。对投资增长过快的地方,应进行具体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继续坚持“有保有压”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尽量运用市场力量配置资源,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过快增长而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

    3.努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低收入者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利用税收政策,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增强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救助,缓解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困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为促进消费需求提供“稳定器”。以增收减负为重点,提高农民的有效需求能力。努力创造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拓展农村市场和消费需求奠定基础。

    4.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完善住房保障机制。2007年,应督促落实2006年出台的“国六条”和“十五条”及其配套措施。重点是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遏制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和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猛的势头,严厉惩治违规行为。强化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责任,重点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

作者:任兴洲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重磅:“华南商界名家百人系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