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开的“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报告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提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应在9%。
刘国光说,1998—2001年,中国经济一直在7%-8%的增长速度区间运行。但这几年中国经济的现实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估计,我国现时潜在增长率在9%上下,有的估计,在8%-10%之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约有以下几种原因:由于就业状况不佳,社保措施不健全,收入差距拉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居民消费需求受到遏制。由于最终消费需求不振,及在准入、融资等方面的限制,社会民间投资的增长也受到遏制。这几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通过支持政府投资对拉动国内需求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内需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外需增长也受到国际局势和市场形势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求不足的市场约束,使我国潜在的增长能力难以发挥出来。
刘国光说,现实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表明我国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无论是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都有较大的余力没有发挥。人力方面,大量劳动力资源未充分利用,从而使就业压力增大。物力方面,产品严重过剩,生产能力闲置,社会库存增加。资金方面更是供大于求。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超过8万亿元,金融机构的存贷差由1998年的9174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31302亿元,平均增长率高达50.5%,大大高于同期存款增长的速度,导致存贷差占存款总额的比重升到2001年的21.8%,今年6月底存贷差已达到34007亿元,即目前有1/5的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大量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由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持续难解,通货紧缩的阴影挥之不去,物价呈现出长期性回落的趋势。
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去年加快。刘国光认为,经过努力,把未充分利用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动员起来,现阶段的潜在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
刘国光说,目前,我国未能充分利用的社会资源潜力中,最为醒目的是劳动力资源。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今后一、二十年中国一大资源优势,但目前却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参与率较高,同时,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每况愈下。目前我国劳动力人数约7.5亿,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人口4.35亿的1.73倍,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又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为提高经济效率而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本。刘国光提出,中国大量人口的就业压力,源于极大的劳力供给与有限的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而不能采取其他资源优先的增长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刘国光提到,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并不单纯取决于经济增长一个因素,而是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的变化两个因素。因此,为解决就业增长,就必须一要经济增长,二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我国当前就业弹性呈现下降趋势,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减缓、阻滞这一趋势。解决效益与就业的唯一出路,是采取效率与就业兼顾并重的政策。刘说,中国发展经济的空间和容量是这么大,完全能够一方面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关键产业、骨干企业的资本和技术的密集度,以增强它们的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同时发展以制造业为骨干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大力创造就业机会不再是经济政策的副产品,而是宏观经济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总目标,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刘国光: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应在9% [2005-9-7 9:59:49]
- 刘国光:政府功能与财政功能的转型 [2005-9-7 9:57:02]
- 刘国光: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2005-9-7 9:54:46]
- 刘国光:当前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 [2005-9-7 9:52:39]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