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以来,还没走出经济衰退的境外主要股市涨势如虹,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日经225指数、香港恒生指数等纷纷创出一年来的新高,其中恒指和日经指数在不到四个月时间里,升幅高达25%和32%。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世界经济热土的中国,股市却持续低迷,8月下旬股指下跌达14%,创下7个月来最低,与宏观经济严重背道而驰。这引起了许多关注中国股市发展的人士的忧虑。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证券法》修订起草小组组长周正庆不久前撰文指出:“对股市政府监管部门不能抱着听其自然、任其发展、无所作为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在中国股市12年的历史中,我国政府监管部门曾数次采取有力措施调控股市。其中大的调控有四次:1994年7月和1999年5月股市低迷时两次采取有力措施救市。1996年12月和1997年5月股市过热时两次采取有力措施平抑股市过度投机。1999年5月的救市引发了长达两年的大牛市,融资额和证券印花税创下历史最高。但政府监管部门对股市的每次调控,尤其是政府救市,都会引发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认为这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两年来,面对持续低迷的股市,一些经济学家又呼吁政府不要救市。
然而,纵观世界各国(地区)证券市场,没有哪个国家(地区)政府在必要时不对股市进行干预,包括采用经济、法律、政策、舆论等多种手段。即使是美国,当股市暴跌危及经济时,不仅是政府监管部门,连其总统也出面救市。1929年和1987年的两次股灾生,美国总统都亲自出面讲话稳定市场。“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对股票市场进行了救市,布什总统先后十次就股市发表演讲,树立投资者信心。香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果断成立调控基金入市进行干预,动用了1000亿港币稳定市场。日本政府、台湾当局在股市暴跌时,都动用资金救市。
为何政府应该调控股市?这是因为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的存在,为了使市场经济能正常运行,既需要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其内在的调节作用,又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必要的干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价格,但对少数影响国民经济和公民生活的价格,当其受到严重扭曲,危及国民经济运行安全,对公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时,政府也应该对其进行必要调控。股价无疑是这类价格之一。两年来股市的持续低迷,完全和宏观经济背离,除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外,还导致了股市筹资额大幅度下降。截至2003年7月的两年里,月均筹集资金72.08亿元,比1999年7月到2001年6月间月均筹集资金147.36亿元整整下降了一半。本来就很低的直接融资比重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股市融资比重不到银行贷款的2%,使增加直接融资的金融改革受阻,加大了银行潜在风险。证券业面临非常严峻的困难局面,已发生行业性亏损。无疑,股市持续低迷已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中国股市是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新兴股市,有别于国外成熟股市的特点,使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不能激进,而是需要政府进行更多的调控。
中国股市承担了较多的非市场化的政策性功能,如股市设计就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后来又要为社保筹集资金等。只要这些非市场化的政策性功能使命还存在,股市就不可能完全市场化。
中国股市脱胎于计划经济母体,由于历史的局限,烙上了许多计划经济印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在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到许多政策问题,这些政策问题又涉及众多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利益。这使得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因素、市场因素,而是政策性因素。例如,两年前股市的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是国有股减持政策的重大失误,以及查处违规资金。两年来宏观经济向好,股市却持续低迷,大资金不愿入市,主要也是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的不确定性,以及违规资金的政策界定不清楚,私募资金的政策不明确等,困扰着股市。要扭转政策性原因导致的股市低迷,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调整政策,靠市场本身来解决低迷,显然不可能。
中国股市并不缺乏资金。10万多亿的居民储蓄为何宁可在银行收取不到2%的年利息也不愿入市?它说明股市已对居民完全失去吸引力。股市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股市功能定位片面的企业本位制,使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成了股市惟一功能,使股市变成了单纯的融资场所。投资者多年对股市的投资不仅没增值反而大幅缩水,保护投资者利益始终是一句空话。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最近指出,股市的本色是有效的投资及融资场所。投资功能是融资功能的基础。投资者是股市之本,股市要有效发挥融资功能,前提是要从“企业本位制”转到“投资者本位制”,把股市投资功能放在首位,一切政策、措施、法规都要保护投资者利益,使股市产生赚钱效应,股市才能吸引大量投资者入市,其融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当前,转换股市功能定位,重振投资者信心,应是政府救市的主要政策取向。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林文俏:国有股流通应有时间表 [2006-6-2 22:02:02]
- 林文俏:外资为何青睐中国 [2006-6-2 21:51:13]
- 林文俏:平价药店为何兵败羊城 [2006-6-2 21:34:38]
- 林文俏:金融业对外开放并非“大洗牌” [2006-6-1 16:41:55]
- 换个角度审视“提前还贷” [2005-8-26 16:00:07]
- 8万亿元储蓄存款意味着什么 [2005-8-26 15:53:34]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