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是竞争,流通产业组织能否为企业带来长期利润,能否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流通产业组织内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共同知识的积累提高,取决于流通产业组织的协调效率,取决于流通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流通组织,呈现出组织形式的集中化、组织规模的两极化、组织方式的融合化、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产业组织;流通产业;组织结构
一、引言
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其核心命题是讨论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斯密定理”到交易成本分析,传统经济理论和交易费用经济学只是静态地考察了产业组织对专业化生产的协调。波特运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考察企业竞争行为,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现有产业组织的结构特征或产业吸引力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惟一来源,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在考察所在产业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最佳竞争战略。在9O年代中后期,波特的理论受到现实的挑战,研究成果表明,产业组织是企业获得长期超额利润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鲁梅尔特(Rumelt)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最主要的不是外在的产业组织结构特征,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虽然,产业组织是企业获得长期超额利润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随着企业核心能力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区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寻产业组织问题。以斯蒂格勒(1996)为代表的学者着重研究政府管制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和变化,以贝恩及其追随者、Denald A.Hsy\Noris(1987)等不少学者偏好运用经典产业组织理论来具体地分析现有的产业组织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以科斯(1994)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的存在及其规模作了更令人信服的解释。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和实施费用,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企业的规模决定于企业中再组织一项交易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中进行这项交易成本,或者等于由另外的企业家来组织该交易的成本。威廉姆逊(1985)将交易成本理论用以分析企业与市场边界,为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微观经济视野,使新的产业组织理论更趋近于现实。以泰勒尔、鲍莫尔、斯宾塞(1999)等一批学者习惯于建立各种博弈模型来分析企业之间不同的行为、政府的管制等外在环境的变化对产业组织形态产生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突破实证分析的局限性,引进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有机地贯穿于产业组织研究中,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新发展。
相对而言,我国学者对产业组织形态的研究也有多种角度。不少学者常常通过选定一个具体的产业,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从制度、产业链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剖析产业组织状况,找出影响产业组织形态的关键因素,并给出恰当的政策建议(江小涓,1998)。还有的学者集中精力研究内外环境的变迁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运用如集中度指数、产业内利润以及企业规模的分布状况作为指标来评价产业组织现状的优劣(郭克沙1993;陈秀山,1997)。有的学者认为产业竞争力及其盈利能力度是评判产业组织状况优劣的重要标准。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问题,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是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竞争力必须在竞争过程中形成,这是一条基本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从产业组织分析的重心已从结构主义转向厂商主义,即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因为厂商才是基本的实在的经济单位,市场结构事实上反映的是企业问的竞争关系。产业组织体制和政策框架的根本问题是,形成有利于企业间有效竞争而有可能获得最优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能力是产业组织作为企业长期利润来源的基本条件,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和积累对产业内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产业竞争力及其盈利能力度成为评判和确定产业组织状况优劣的重要标准。
二、流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
流通产业组织就是商品流通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流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受制于流通本身承担的社会经济功能,而且受制于整个社会环境。流通组织结构,既是流通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也是流通产业内大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格局。流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是产业组织高级化的重要内容。流通产业组织一经确定,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先进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将阻碍企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国际上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流通业务流程的整合,通过流通企业的业务的集成、系统化、一体化和打破区域、国家、企业间的围墙,消除不必要的没有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以及各种形式的浪费,以提高竞争优势和流通效率;另一方面是流通产业组织的整合与架构,包括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整合,以及优化流通组织结构,进行跨行业、跨产业、跨地区流通组织结构的整合,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整合销售商、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各种经营活动,优化业务流程和价值增值链,以期获得最大最有效的增值效应,推进流通产业集约化经营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推进,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逐步降低,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几乎所有的国家的企业都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于中国来说,加入了WTO,中国必然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f Trade in services,简写为GATS)和中美以及中国与其他WTO成员国双边协议承诺的有关贸易开放的内容,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关税等保护屏障继续大幅度降低,这无疑会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流通业将面临着人世最初阶段的严峻挑战,流通产业组织状况会产生剧烈调整。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逐步削弱各种障碍和壁垒,获取最大利益。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国际贸易量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资本流动的加剧等方面。但不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表现为那个方面,我们最关心的应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国家、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封闭经济中,度量流通产业组织状态的指标有多种多样,如集中度指数、企业规模、利润率等就是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但在开放经济中,这些指标还不能全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对流通产业组织状态的影响。从更广泛的理论视野看,流通产业组织能否为企业带来长期利润、能否降低交易成本,能否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流通产业组织内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共同知识的积累提高,取决于流通产业组织的协调效率,取决于流通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和积累。
三、经济全球化下流通产业组织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上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流通业务流程的整合;另一方面是流通产业组织的整合与架构。
(一)流通产业组织形式的集中化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第5次兼并浪潮为标志,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大企业主导国民经济、决定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新寡头经济格局正在形成。流通企业的并购也进入了高潮。法国家乐福集团和普罗莫代斯集团以公开换股形式合并,新的家乐福集团成为世界第二大零售商,位居美国沃尔玛公司之后。家乐福的合并表明,商业集中化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跨洲、跨国、跨行业并购频繁,强强联合高潮迭起,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发展中国家业加入企业并购浪潮。流通产业组织的高度集中,从形成过程上看,是商业企业间多年竞争的结果。从内在体制上看,则是由多种经济优势决定的。商业产业组织的集中化,意味着主导商业的大型化、规模化、集团化。大型商业经济,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可以发挥集中批量采购优势,从供方得到价格优惠。大型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各分店商业设施的统一化,标准化,降低设施建设、制造成本。大型企业依靠其雄厚的财力,可集中进行小企业无力从事的广告营销、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大型商企的统一性和集中性,决定了它便于受国家及社会监督。
(二)流通产业组织规模的两极化— — 大型化和小型化
当今,世界流通产业的组织规模正呈现两极发展的趋势:大型化和小型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机械化、自动化得到了极大提高,现代化的大生产要求大流通与之相适应。这就需要建立大型化、国际化的流通企业组织形式,以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流通产业整体规模,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和大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出现“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 的局面,迫切需要有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参与市场竞争,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争取能取得主动权。因此,大型企业通过重组合并成为特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集团已成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技术革命推动下,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产业结构深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细分市场更加充分,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舞台,广大的中小企业填补了市场空隙,完成了产业结构价值链的连接。中小企业的成长使20世纪企业发展的历史又呈现出波澜壮阔、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从当前的科技领域和其他领域,都可以看到昔日的小企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长为产业和行业中的佼佼者。因此,中小企业也有其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是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社会广泛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社会就业的60% 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中小企业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提供者,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40% 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同时,中小企业又是社会经济群体中的弱者,与大企业相比,它们还有不少的困难,这也是世界性的一大共同难题。
(三)流通产业组织方式的融合化
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化是流通产业内不同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在社会经济多极化的条件下,流通特征、流通体制、流通业态、流通战略、流通管理、流通运行等要素,以“融合” 为主导,进行大渗透、大融合、大发展。这里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综合”,更不是“大杂烩”,而是有质的规定性。具体说,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化表现为流通组织形式尽可能地完成“产、研、商” 一体化,或者是“农、工、商” 一体化,或者“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科技资本” 一体化的建设,使狭义的商业流通转变成为现代化的“大商业”,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在发达国家,以上海一百、北京王府井、武汉中商为代表的复合型商业集团,努力挖掘商业的新功能,赋予商业新的生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复合商业也使“市场为中心”成为了现实。由于它跳出了传统商业“买与卖” 的小圈圈,加强了市场责任感,增强了生产经营风险意识,直接参与市场调查、市场预测、营销策划、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市场开拓、渠道推广、形象塑造等等市场经营活动,不但培育了市场,而且创造了市场;不仅比较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而且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忠诚顾客。因而,融合化是国际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
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撑下,通过对信息网络的整合,企业内部实行分级管理体制,由职能化组织结构向流程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转换,在流通产业增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彼此信息共享,特别是共享动态变化的最终消费信息。通过促进信息充分流动,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基于精确和精细化的信息管理,大大降低供需之间的不确定性,实现“以信息替代库存”,减少在制品、半制品和制成品的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减少了产品库存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和损耗的经济损失。由于规范信息格式和编码,建立共享的信息网络,改进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系统运行效率等。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这种网络化,实现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信息储存、信息传递和信息分析的成本,极大改善整个流通过程的应变能力和速度。
在传统组织结构中,企业都是按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组织起来的,表现为一种权力、资源与信息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格局。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已被广泛采用,POS销售点管理,CAO电脑辅助订货,EOS电子订货系统,ASN事先出货通知,EFT电子转帐等,以及企业拥有Intranet内部网,Extranet局域网和Internet互联网等的基础上,组织的信息传递不再是一种垂直的金字塔式,而是一种网张互联模式,其结果是取消了大量中间环节,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由纵向垂直模式转向了横向互联模式,呈现出一种扁平化的特点。在当今经济和市场条件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多层次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显得笨重、迟缓、缺乏灵活性,尤其是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中,这种传统的机构已大大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出现了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 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逐渐应用了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l1),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实质上就是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终端消费者的需求来组织生产和物流过程。为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要求,要求企业流通产业组织由刚性经营方式向有弹性的柔性化分散经营方式转变,流通企业可有针对性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如代理制、买断制、专卖、批发、连锁。流产业组织形式要随社会大生产和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于当代需求变化和科技发展的作用合力,现代消费市场出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消费流行变化极快。这对流通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短流通周期,高服务质量,低成本,反应敏捷。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同样要求流通企业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运营效率。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要求流通产业组织具有灵活性。目前,流通组织的形式灵活化、柔性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总之,全球范围内产业竞争的加剧是推动流通企业发展呈现集中化、两极化、融合化、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产业的全球化使产业组织结构在世界范围内调整和升级,产业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和垄断,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国际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积极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参与国际产业体系的分工和协作,同时采取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流通产业组织形式和组织规模所具有的集中化、大型化、集团化,为创造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发展模式,流通产业组织方式的融合化,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推动的过程,也是流通产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美]R.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美]施蒂格勒.施蒂格勒论文精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杨蕙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徐从才.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5]江小涓.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 — 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M].上海: 三联书店,1999.
[6]Gregory N.Stock Logistics strategy and structure a conceptual framewor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ation&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8,(1).
[7]Martin Christopn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Financia[M].Times/Pitman Publishing 1994, PP. 14.
[8]Stigler,G.J: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l,(June).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郭冬乐: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流通能力 [2010-11-5 13:05:39]
- 郭冬乐:中国农村流通发展30年之成就 [2009-12-8 11:57:20]
- 郭冬乐:经济全球化下流通产业组织的发展趋 [2009-1-15 12:01:54]
- 郭冬乐: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外资零售商 [2009-1-15 11:54:59]
- 郭冬乐:商业改革:经验与成效、教训与不足 [2006-8-23 9:27:29]
- 郭冬乐:培育和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2006-4-28 14:32:53]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