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改革20年来,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流通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使流通产业的地位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中国流通产业基础差、起步晚,又面对后WTO时代的挑战,改革造就了一个适应转轨变型的流通模式,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流通体制尚未建立;改革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商品市场,但高效、有序、安全、稳定的市场运行体系尚未建立;国有商业改革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多元化的社会流通结构尚未建立。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订单经济和效率经济,社会再生产时间中,生产加工时间只占5%左右,而产前流通与产后流通时间占据95%左右;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物质占用,处于生产过程只占5%左右,而95%却停留在流通的各个环节;整个社会再生产费用,生产过程只用5%左右,而95%都是花在产前、产后的流通过程的各种费用。因此,重不重视流通,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问题,更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出路和整个社会的效益。我国经济运行长期处于高速度低效益状态,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重视流通、交换、市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GDP每年平均以9%~10%的速度发展,其中将近一半被95%~96%的产销率和97%~98%的购销率所抵销。这些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流通改革任重道远,流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流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本文现就我国近期、中期流通改革的方向、模式和目标体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求教于业界同仁,以期引起重视,共同推进我国流通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流通产业的经济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产业的经济形式应是以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制商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民营商业为基础,以适当引进外资为补充,以大量的小商小贩存在为特色,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社会流通经济结构。
第一,商业产权改革的目标模式是通过三个引进(引进外资、引进外地资本、引进民营资本),达到三个置换(置换股权、置换身份、置换机制),实现三个多元化(社会流通经济形式多元化,企业股权构成多元化,国有商业资本参股、控股形式多元化)。
第二,国有商业资本要退出流通领域,但不能完全退出,对于经营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大型企业(包括大型的进出口公司)坚持控股为主;对其他具备全国性、区域性的连锁经营的公司,要以参股为主,充分发挥股份制企业的作用;对于一般中小公司应该全部退出,实现民营化经营。
第三,流通领域的外资引进,必须坚持“洋为我用,以我为主”的方针,要采取“开大门、关后门、提高小门门坎”的战略,增强地方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商业资源、保护中小商业企业利益、保护流通产业就业的多渠道。防止和纠正盲目引进、过度引进、多多益善、政绩标志的错误做法。
第四,要大力扶持民营商业的发展。商业领域是一种竞争性非常强的行业,点多面广,分散经营,市场变化快、风险大,机动灵活,适合于民营资本经营,应在搞活市场、多层次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商品市场结构模式
商品市场结构模式以启动内需为主导,以完善小康型商品市场为基础,兼顾温饱型市场的需求,积极开拓富有型的商品结构,扩大服务领域、开拓服务产品,引导消费新潮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第一,中国人均GDP只有1200美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到500美元,应该说从总体上看,我国刚刚完成从温饱型的商品结构向小康型过渡,还存在大量的贫困户、下岗职工、待业人口和低保户,其人口总量不少于英、法、德三国人口的总和。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差距,这就是国情,因此,贪大、求洋、追高,讲豪华、讲排场,盲目模仿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都不应该成为中国现实消费的主流。
第二,生产更多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保证食品安全,营造和谐、有序的购物环境,逐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素质,是近中期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第三,中国商品市场层次多、差别大,需要分类指导,对于东部发达地区,重在创新、发展;中部地区在于完善、提高;西部地区扶持、开发。各有重点,扬长避短,促进交流,整体推进。
第四,“富有消费”、“富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它只是一种现象,而且是虚假现象,它不是以经济实力为支撑,而包含着公款消费、行贿消费、挥霍消费和负债消费,存在着大量泡沫,它既不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主流,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消费方向。而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敌”,要正确引导,慎重发展。
第五,引导消费新潮流,不是提倡奢糜之风,摆“豪华宴”、追“极品”、造“大别墅”、普及豪华车,而是改变消费观念,改革消费陋习,提倡绿色消费,保障食品安全,扩大服务消费领域,讲究消费质量,注意对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引进。但绝不是意味着“新的消费时代”的开始,奢侈品也不会成为今后两年的消费热点。
城乡商品流通结构
城乡商品流通结构是以特大城市商业为主导,以中小城市为主体,以农村市场为基础,积极发展“万村千户”农家店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资仓储商店,通过连锁经营,架构城乡互动的流通网络体系。
第一,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集聚商业的大量资源,包括市场、货源、管理、人才的优势,产生巨大的辐射力,成为全国或区域的商业中心,主导着全国市场。
第二,中小城市是中国市场的主体,是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的节点,是城乡交流、区域合作的枢纽,无论是对GDP的贡献,还是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商业网点,或是从业人口,都构成中国商业的主体。
第三,中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八亿农民提供全国90%以上的农产品,吸纳着全国40%的购买力,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中,农村市场都是中国市场的基础。充分发挥农村个体户、村头店、货郎担的走乡串户的补充作用,有重点地扶持开展“万村千户”农家店活动,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以经营化肥、农药、种子为主的仓储商店,利用仓店合一、批零兼营、会员制形式,达到廉价销售、防假利农的目的。
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
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以现代的、大型的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中小商业为基础,积极推广连锁经营形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作用,鼓励大型生产企业构建通向世界市场的分销体系。
第一,培育和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是发展中国流通产业的客观需要,不是为了对抗,而是适应竞争;不是争强做大,而是为了发挥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引导、模范、示范作用,促进中国流通产业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向跨国公司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第二,做大是为了做强,不是为做大而做大,要从规模上说,不论中国哪一个流通企业(集团)一百年、甚至二百年也无法赶上沃尔玛。商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一个地区、一个商圈内,单体企业的对抗和较量,是在同一商圈内对消费者内聚力、吸引力的对比。所以,要以做强为目的,从每一个企业做起,才能又强又大,屹立在世界竞争之林。
第三,中小商业是中国商业的基础,是中国商业的希望,它包括中小城市商业、中小连锁商业和中小型商业企业,根植于中国大地,与广大消费者建立了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经济联系,支撑着共和国“商业大厦”,构成中国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予以极大的重视,不要因大而失小,不要因小而不为。
生活消费品批发体系
生活消费品批发体系是以经营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商品的大型进出口公司为主导,充分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易市场、供应商和商业专业公司的基础作用,积极发展连锁批发和网上批发,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和仓储商场开展批零兼营业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批发体系。
第一,关系群众生活的重要物资,一要保证市场相对稳定,二要应付防灾的急需,三要保持与国际市场沟通。因此,需要以有实力的甚至国有资本控制大型企业为主导,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所决定。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百分之百的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没有一个国家对石油、粮食等重要物资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第二,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改革的产物,已构成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包括:以零售为主的小商品市场,批零兼营的专业交易市场,以批发为主的商品批发市场,已经升级换代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商品采购中心(如义乌小商品城)。各种市场都在以不同的程度,建立在产业集群、乡镇企业、专业村、专业户的生产基础上,形成沟通城乡、连接区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批发体系。
第三,大量的供应商以规模小、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为特点,以代销、专店、专柜经营的形式,从商品、资金和人员等方面,支持着零售市场的发展,发挥了传统三级批发所无法发挥的作用。
第四,连锁批发和网上批发是发展方向,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加速商品流通进程、提高流通效益、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佳途径,应是流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连锁企业发展的方向。
城市商业结构
以市商业中心为主导,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商业街和专业市场为特色构建多层次的城市商业结构。
第一,以城建市,以市兴城,市以城在,城以市兴,商业是现代城市的经济基础。古代城堡与现代城市的区别在商业,现代城市之间的差别在于商业的规模和集聚程度,无商不成城,要重视商业在城市的发展。
第二,市级商业中心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是城市内聚力和辐射力之所在,它对城市商业发展起到引导、示范和标志性的作用。它既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现代文明建设的产物。
第三,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它直接营造着生活环境,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内容,是一项“民生工程”。要以满足度、方便度、舒适度为标志,重在业态完善、功能配套。
第四,城市模式化是当前一个主要倾向,由千店一面转向千城一面,特别是连锁化的发展,一样的标志、一样的形象、销售一样的产品,抹杀着城市之间的特色和差异。因此,如何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商业一条街和专业市场,这是城市商业发展个性化的表现,要统筹策划,继承传统,融入现代,发挥特色,形成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靓点和优势。
第五,要贯彻“因市制宜,因需而变”的原则,制定科学又富有特色的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城市发展的历史不同、规模范围大小不同,所在的区位和周围的环境也不一样,一定要从现实出发,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重在创新,重在对商业资源的保护,重在扶持中小商业的发展。
零售业态结构
城市商业业态的结构是以大型百货为主导,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专业店、专门店为特色,有重点地创建现代购物中心,形成各种业态共同发展的业态结构。
第一,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的经营形态和存在的方式,是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自我选择,每一种业态都有特定的经营形式和消费群体,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取代、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大型百货卖精、超市卖廉、专门店卖品牌、专业店卖品种、便民店卖时间,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
第二,业态没有生命周期,百货店的产生并没有代替夫妻店的存在,超市的出现也不意味着百货业的衰亡。作为经营形式的业态是以需求而存在,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其主体业态会出现变位和更新,如在小商品条件下,主体业态是个体户、夫妻店,而在商品经济条件都让位给百货业,在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却以各种超市为主体。未来发展可能让位于电子商务,但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
第三,大型百货是与城俱在的业态。随着经济发展,百货业发生分化,呈现“小型百货个体化、中型百货超市化、大型百货功能化”,大型百货成为城市商业的形象,以规模大、功能全、信誉好取信于广大消费者,成为购物、消闲、旅游首选之地,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发挥市场各业态的主导作用。
第四,专门店、专业店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消费需求细分化、专门化、层次化的表现,它标志着零售业态发展的水平,锁定了一批消费群体,以品种、品牌、品质和品位构成众业态中的特色。
第五,购物中心是现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它是以规模大、业态多、功能全、辐射面广为特征,几万平方米、十几万平方米,甚至几十万平方米,要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支撑。一般情况下,人均GDP在2000~3000美元才进入导入期,5000美元以上进入发展期,人均10000美元才发展到成熟期。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城市具备引入条件,千万不要盲目发展,全面开花。
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现代物流配送从中国现实条件出发,应是以大型连锁企业的自采自配为主导,以大量的供应商直接送货为基本形式,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有条件的大型生产企业要推行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物流模式。
第一,现代物流不仅是运输概念,应是商业概念,是适应连锁商业发展,以降低成本为内容、以提高运行效益为目标,直接服务于基层店的送货、配货、补货体系。
第二,现代物流不单是运输概念,而是物流各个功能的整合,包括从采购、运输、贮存、加工、配送的全过程,实现无缝隙的衔接、零环节的运行。
第三,现代物流是社会化的概念,是社会的资源共享、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节约社会成本。
第四,鉴于我国的现状,大型零售企业(包括连锁公司)80%以上的商品采取代销形式,由成千上百家供应商直接供货上门,商业自采比例较小,必须充分发挥供货商的作用,有条件地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五,大型生产企业开始试行供应链管理,建立直接通向市场的分销通路,掌握销售的主动权。这虽然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方向,但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物流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企业的实力,以及企业的规模和品牌的影响力),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要尊重现实,不宜普遍推行。
商品市场的竞争态势
随着对外全面开放,我国商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竞争的压力,市场竞争将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进入以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为内容、以企业形象为条件的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
第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这是流通领域进入后WTO时代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向,所有的企业都必须面对两个市场,学会两种竞争战略和策略,增强竞争观念,提高竞争素质,应对两种竞争压力。
第二,决定流通产业未来命运的三大要素,科技、信息和服务,都要靠管理者、经营者去掌握、去运用,特别是随着连锁规模的扩大,跨地区、远距离、多方位的发展,其胜负全取决于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没有人才做保证,连锁企业的发展成也规模、败也规模。
第三,在商品同质化、经营雷同化、品牌普及化的情况下,仅靠价格竞争是有限度的,也无法维持长久。因此,服务竞争将成为今后商业竞争的主要形式。商业竞争将取决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服务的范围和质量。
第四,企业形象包括外在的形象(购物环境、购物条件、商业设施等),还包括内在形象,即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这是现代消费者选择不同业态购物的先决条件。信誉作为无形资产,是提高顾客忠诚度的根本保证,它是对企业发展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企业既要重视有形形象的塑造,更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积累。
第五,市场竞争的形式是多方位的,既存在外资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又存在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也存在同一经济形式的竞争。面对着市场竞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尖锐性,企业必须把握三条基本原则:一是任何竞争形式都不能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二是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根本规律,没有压力、没有风险就不能发展,要有风险意识;三是竞争的性质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决定于自己的实力。
内外贸一体化的趋势
以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管理的组织机构为主导,逐步实现市场观念、运行机制、交易规则的统一,尊重专业分工,发挥各自优势,立足国内市场,积极、稳定地发展对外贸易,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国内统一市场。
第一,内外贸一体化不仅是组织形式的改变,而是一次管理模式的创新,两种市场、两种体制、长期分离的内外贸体制得到彻底的改变,一个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国内统一市场正逐步形成。
第二,内外贸一体化重点在于观念的改变,树立开放思想,与国际接轨,遵照市场规律、国际惯例、世贸组织条款,参与国际大分工,实施两个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发展战略。
第三,内外贸一体化,不是业务混合化,要尊重社会分工,要保持巩固传统的流通渠道和客户关系,要发挥各自优势,而不是“抢饭碗”、争“渠道”,谁都去做出口贸易,而导致分工紊乱、恶性竞争、自我残杀。
第四,内外贸一体化要正确处理两个市场的关系。国内市场是基础、是根本,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要以有利于国内市场为前提。引资和对外贸易都要以不损害国内市场为标准,盲目引资,过度开发,或单一地追求进出口贸易额,都可能导致因小失大、因外失内,影响国民经济协调、稳步和快速发展。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黄国雄:中国零售亟待满足多元化需求 [2013-12-4 17:13:50]
- 黄国雄:流通需从重速度到重效率 [2013-6-26 11:29:16]
- 黄国雄:五大观点看懂中国商业现状 [2013-5-8 8:47:34]
- 黄国雄:电商要在调整中走向规范 [2013-4-25 8:52:40]
- 黄国雄:加快培育流通领域核心企业 [2012-11-30 10:42:29]
- 黄国雄 :重视商业文化建设 推动流通产业整 [2012-11-23 11:38:01]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