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我们既要面对辉煌的成绩,也要重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重视一、二、三,也不能回避七、八、九的现实。一方面,我们对世界GDP的贡献率居世界第一位,有的统计达到22%,也有提出是33%,不管那一种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已引起世界的重视;我国外汇储备超过1.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量为世界第三位,并向第二位逼近。正是这一、二、三,改变了世人对中国的看法。这些成绩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中国的成就应验了西方学者的一句名言:“改变世界格局的不是战争,而是商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问题,看到不足,看到我们还有七、八、九的差距。第一,七亿农民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线,不管城市多发达、平均收入多高,只要农民的问题不解决,中国就无法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发展中国家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第二我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800多美元,人均GDP也只达到2000美元,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距离;第三,我国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比,还落后80-90年。特别是农村道路、卫生条件、医疗保障等。这就是现实,也就是国情,这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突出一、二、三,不忘七、八、九,这就是十七大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精神。
一、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促进流通产业的新发展
十七大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五个坚持、三个转变、两个防止的总体任务,将进一步指导和促进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
一个目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五个坚持:一是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改变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供技术支持,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二是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三是必须坚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同各国的良性互动。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好”。就是说,要促进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不仅仅是实现的问题,还有维护的问题,这也是流通产业的根本任务。
增长方式的三个转变: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增长方式的三个转变。第一个是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现在要把消费、投资、出口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互动,保持经济发展的平衡。而且三者的位置也变了,把依靠消费拉动经济放在第一位,后两者要与前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转变。第二个是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从上到下都提出以工业化作为所有城市的发展目标,现在看来,应该转变为,以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为大的目标。这是一个世界的大趋势。这个转变涉及到各个省、市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思想。第三个转变是由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我们过去是拼能源、拼资源、拼劳力,现在要着重考虑如何解决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来拉动经济增长。
两个防止:一个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目前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明年要把GDP增长率降到11%左右,今年超过了11.6%,过快。按标准,增长1%、2%、3%是低速增长,增长4%、5%、6%是中速增长,增长7%、8%、9%就是高速了。这个发展应该和整个经济协调配套。现在这个问题严重,包括股票热问题,市值已超过GDP的两倍.一份材料说,一个个人散户,第一笔就赢利5400万,调动资金几十亿到一百亿,仅税收就欠2000多万,但目前还找不到这个人,这是有人在操纵。说明这一块泡沫还挺大的。第二个是价格结构性上涨已经转向明显的通货膨胀,这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我们进入了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采取新的措施,才能开拓新局面。如果我们不按照中央的部署走,明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现象还会继续。带来的影响就是有速度,没效益,就会扩大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这就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二、人为本,和为上,促进流通产业新发展
进入新时期,要把握流通发展趋势,把握流通的基本走向。应该说我们已进入了WTO时代。要了解WTO时代对我们整个流通的影响,把握我们流通的发展趋势。
WTO时代,我们流通产业有八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对外开放从重点引进到全面开放。这意味着我们要实行最惠国待遇,谁都能进来。开放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短期行为,要树立长期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思想。现在还停留在议论开放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显然不够。(2)从对外倾斜的政策转向国民待遇,转向如何构筑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在相当一段时期实行对外倾斜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我们的民族商业或说民营商业。现在要实行国民待遇,比如调整所得税、调整出让金等。这些调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的体制改革中存在着单纯为政治服务、以形象工程为主导等思想。这种现象今后一个时期还会继续存在。要逐步消除不合理的倾斜政策,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民族商业。要对外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要创造一个内资外资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一个发展趋势。(3)要从对一二线城市转向对三四线城市的开发。一线城市是指1992年国务院明确的五大特区、六大城市;二线城市是指1999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把开放区扩大到省会直辖市、单列市。外资在这些城市已占领了一定地盘。现在他们要向三线四线城市开发。三线城市是指有战略意义的地级市,比如常州、苏州、扬州、温州等,现在成为外资进入的重点城市。在这个基础上还会扩大范围,向一般的县级市扩张。最近商务部通知,要把商业规划延伸到县城。规划主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通过规划保护当地资源。规划不是盲目上档,不是树立城市形象,规划的任务:①控制总量;②规划增量,在哪设店,多大规模等;③调整存量,考察现在的存量是否合理,摆布是否科学;④优化质量,整体提高;⑤规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转化商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我认为现在商务部门职能没有转变到位。规划,应该是规划面,而不是规划点;规划形态,而不是规划具体业态;规划产业发展,而不是规划企业。企业、业态要根据市场情况来考虑。开放要转向三四线城市,对此外资企业非常明确。一个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投资一家1万多平方米的店就可以覆盖整个县城,而且首先进来,就可以使后来者感到畏惧。所以争夺三、四线城市市场现在成为一个趋势。其中包括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从东部转向中西部,从百货业态向整个流通领域进军,从单点开发转向重在收购、并购,从高端转向中低市场。(4)从求规模转向求效益。应该看到,我们流通产业现在的效益整体偏低。宋则研究员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要改变增长方式。去年内资企业平均利润率是1.2%,外资企业是3.75%, 外资是内资的3倍。我们存在有规模没效益,有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一些地方为了应对市场的全面开放,跑马圈地,到处开店。我说现在中国零售业是“老大感冒了,老二还好,老三不行,老四已死”。就是说老大“百联”正处于全面调整时期,退出珠三角,收缩环渤海,其它外地网点都撤消了,可以说“感冒”了;老二“大商”还不错,老三“物美”也在调整;老四“家世界”已经消失。就是说,国家支持的流通大企业搞得好的没几家了。说明有规模无效益现象比较严重地存在。如何提高效益值得大家研究。(5)从扩大商品销售转向全面扩大内需。现在更需要考虑的是整个流通业、现代商业服务业的开拓问题,就是解决扩大内需问题。扩大内需也面临新的问题——货币从紧,现在60%的投资要转向消费市场,要投资自然要压缩购买力,这是扩大内需面临的一个问题。(6)从内外贸合一的改革转向整个流通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流通体制改革面临很大任务。我们始终没有一个完善的流通体制,一调整机构就拿商业开刀。我们商业机构每次都变来变去的。物价上涨了,货物紧张了,商业部门就要负责任;经济形势好转了,商业就被放在一边,没人重视。比如今年猪肉出问题了,从薄部长到温总理都天天催问,出了问题就来找商业部门。现在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建立稳定高效的、竞争有序的流通体制的问题。(7)从单向引资向双向资本运作转变。双向资本运作包括几个含义,一个是外资可以进来,我们也可以出去。现在我们的引资基本是单向的,我国已在160多个国家或地区,投资160多亿。但从发展看,有这么大的外汇储备,有很多有实力的企业,我们完全有可能走出去。另一个是对外资从引资转向选资。要根据当地实际需要,以有利于生态平衡、有利于整个经济协调发展为条件来选资引进,而不是盲目引资。第三个是从引进外资向引进外地资本转变,即要研究国内资金的流动问题。我国GDP上万元的已达八个省。浙江省外创造的GDP已超过省内创造的。这说明内资之间完全可以流动。(8)整个零售市场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从总量看,都有较大发展,业态逐步完善,结构逐步合理,已出现一批有竞争能力的企业。说明已经开始进入了成熟期,但这个成熟是初步的。到底谁主国内市场?我一直认为,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是中国商业企业的,任何外资都不可能代替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作用,这一点要坚信。外资可以做大型的,中小型的还是我们自己的。中小型企业遍布各地,外资只几个;中国市场上有十七个以上的业态,有这么大的区域,外资不可能都占领。所以要有信心。只有自己的零售走向成熟,才能抵御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占领。沃尔玛全面退出德国市场;沃尔玛和家乐福退出韩国市场;沃尔玛至今没能进入日本市场,只买了西友37%的股票,都说明这些地区的市场是成熟的,零售企业是成熟的,一定程度上消费者是成熟的。这个问题我们要探讨。
三、营造和谐的商业环境
(1)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七大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措施和口号。任何政党,如果不能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对构建居民环境、科学环境是有要求的。(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构建和谐商业为基础,和谐社会是不能建立在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离开了和谐商业,和谐社会就不能存在。因为和谐社会无非是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生态平衡问题;一个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最大量、最集中、最密切的就是商品交换关系。这个关系理不顺,不和谐,和谐社会就无法建立。从社会关系来看,要构筑健康、协调、舒适、宽松的宜居环境;从人文关系来看,应构筑尊重、平等、友好、热情的人际关系。这两个关系形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础。结合商业实际,商业活动、商业网点布局、商业结构,实际上都是在构筑和谐的生活环境、消费环境和购物环境。购物能不能省时、舒适、方便,购物环境是否宽敞……,都直接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平等、互信的问题。购物环境不和谐、生活环境不和谐,怎么能形成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买卖是否公平,是否买得到货真价实的商品,是否能够受到尊重,是否能够受到热情接待,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怎么能算和谐社会?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商业问题。城市,城市,城从政,市属民,“城”要服从政治的需要,要研究城市的形象,要构造、提供公共产品、公用设施来改善居住环境;“市”属于民,属于群众,要反映民情,满足民需,促进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提高。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所以我说不抓市场的市长不是好市长。离开了群众生活,离开了环境的营造不行。一是因为商业的本质是服务。什么叫服务?《词海》的解释是“服侍、效劳”。我们的任务就是精心服侍,全心效劳,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二是因为商业经济的本质是利他经济,不是排他经济。它的利己必须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以利他为条件,不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不为社会提供有益的服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就没有生存的基础。它的利己必须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以利他为条件来实现利已的目的。这是其本质决定的。不要把当前商业存在的一些现象作为商业的本质来对待。(3)人为本,和为上,是商业的本质决定的。和气生财,这是经商的根本;和衷共济,是商业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是商业经营的重要策略。近几年出现一些道德观念问题、法律问题。人总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责任,一个是个人动机。任何不利于社会的倾向、事物、不利于群众利益的,都是违法的,非法的。所以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基础来研究和谐商业。作为流通产业,一个市场也好,一种业态也好,都要以此为基础。(4)和谐的核心在于度。
四、扩大内需,转变消费增长方式。可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中国市场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中国市场经济起步晚,基础差,吸纳能力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支持多项政策出台,启动市场,扩大内需。中国消费品的基本特点是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
(1)市场是无限的。没有完全饱和的市场,即市场存在无限性:没有一个商品能覆盖所有市场,没有覆盖的地方就是未来可开发的市场。可口可乐在世界饮料市场上占41%,但还有59%的市场它无法占领。所以可口可乐总裁还在探索边远地区、小街小巷有没有摆上可口可乐的问题。没有一个市场能容纳所有商品,受资金、场地的限制,加上信息不对称,进入本地市场的商品都是有限的。世界几百万种产品,作为一个地区市场经营几万种就足够了。百货店1平方米面积最多经营三四种商品,再进多了,百货店就可能变成小商品市场。也就是说,10万平方米最多就能经营三四十万个品种,还有更多的品种不可能容纳。而没有进来的商品都是未来的商品市场,是可以开拓的市场。同时,许多商品并不在全国交流。科技不断发展,新产品不断出现,每个新产品的出现实际上都在创造一个市场。我们承认科技发展的不间断性,就要承认新市场出现的不间断性。电视机这些年换了多少代,一代就出现一个新市场;电脑也是,从286到586到奔腾;手机也同样。人们消费水平在提高,消费在改变,消费方式在提升,而每个变动都会带来新的消费需求,都会产生新的市场。当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时,它确实在犹豫,茶叶大国允许不允许咖啡的存在?现在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变了消费观念。目前洗浴已形成1000万人的产业队伍。当初谁想到能形成这么大一个队伍?还成立了协会,需要管理条例。这说明生活水平的变化会产生新的市场。
(2)消费还有相当的潜力。比如,现代商业服务业的整个行业的开拓,很多还局限于传统的批发零售,代购代销、代存代运、拍卖、典当,我们都还没有很好地开展。比如怎样从现在的旅游转向休闲经济。国外休闲经济发展很快。有个材料说,瑞士把培训作为救济贫困居民的一种办法。瑞士人最低生活费标准是4000欧元,但是满足不了消费,怎么办?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就有举办各种职业培训班,参加一个班,国家给1000欧元,参加三四个就既解决贫困问题,又能提高职业素质。我们的旅游业也好、休闲业也好,要作为产业来对待。要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鼓励大家学习。这个产业会很大,因为我们有13亿人口。
(3)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寻找卖方市场。李金轩教授曾提出,如何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探寻找卖方市场?如何在过剩产品条件下寻找短缺的项目?如何在消费提升中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些问题确是我们必须研究的。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经营本地没有经营的产品,引进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二是开拓新渠道,扩大产品销售范围。三是抓住消费变化新特点,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四是创新营销方式,开拓营销新途径。
(4)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是购销服务体系,二是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加工服务体系,四是维修服务体系,五是娱乐健身服务体系,六是社区生活服务体系,七是保险、信托、典当——金融服务体系,八是园艺、收藏服务体系,九是社会培训、办学服务体系,十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些体系反映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全面追求,要研究,使它们更好地发展。
五、做足区域,做实门店
中国的商业特别是连锁要发展,就要立足区域,产生规模效益,奠定中国零售业发展基础。现在,很多企业都想对外扩张,到处布点。但已经证明了的有这么几点:一是外地开店倒闭率大于总部所在地开店倒闭率。二是外地开店成本大于区域内开店成本。因为:(1)外地开店管理费用增加;(2)寻租成本增加。沃尔玛进深圳开第一家店前,花了2000万元考察珠江三角洲。我们在异地开店也要做这些调查,也有寻租成本问题。在哪里开店,那里的环境怎么样,需要研究。有的自己去,有的找咨询公司开拓。这样成本就要增加。(3)很重要的是摩擦成本的增加。在本地几乎不存在摩擦成本问题,但在异地就不同。对地方上不打点,不靠关系,很难在当地待下去。三是外地开店利润率低于本地。据2005不完全统计年,区域内企业发展的增长率高于跨地区企业九个百分点,跨地区企业的效益普遍下降。区域的经济、区域的规模一般普遍有保证。所以要研究中国的连锁企业到底要全面开花还是立足区域,我认为应该立足区域。理由是:中国的商业基础是中小商业,中小商业的希望是中小企业。我说的中小商业,第一是中小城市的商业;第二是中小型的商业,贴近群众,与群众有最密切的关系;第三是中小型的连锁企业,区域发展最能产生规模效益。它能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商业应立足区域。区域还包括城市的、农村的,城市本身和城市周边,形成一个整体的布局,从发展来看,是很有前景的。立足区域,是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市场非常大。中小企业发展有广阔的天地。要做实区域商业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1)在区域内发展,要扎扎实实为周围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善事,树立这个企业在当地的形象,真正给当地带来好处,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2)连锁的核心是规模经济。要以低于社会成本经营,又能获得正常的利润。低于社会成本经营就是低于社会平均价格至少5%到10%。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说明你的连锁经营没有发挥优势。如果能低于社会成本经营,低于社会平均价格销售,你就能天天平价,就能使消费者受益。这是区域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做实门店是商业性质决定的。要用80%的力量做好做实区域门点,用20%向外开拓;用80%的力量营造旗舰,用20%的力量进行普及推广;用80%的商品满足当地顾客,用20%的商品吸引外来人口;用80%的力量搞好服务,用20%的力量经营商品。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黄国雄:中国零售亟待满足多元化需求 [2013-12-4 17:13:50]
- 黄国雄:流通需从重速度到重效率 [2013-6-26 11:29:16]
- 黄国雄:五大观点看懂中国商业现状 [2013-5-8 8:47:34]
- 黄国雄:电商要在调整中走向规范 [2013-4-25 8:52:40]
- 黄国雄:加快培育流通领域核心企业 [2012-11-30 10:42:29]
- 黄国雄 :重视商业文化建设 推动流通产业整 [2012-11-23 11:38:01]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