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雄:改革创新仍然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旋律
来源:2008年6期 《国际商业技术》(沪) 发布时间:2009-12-7
中国零售业是最先变革的行业,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用160年所走的道路。改革与开放造就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零售市场,以零售业为起点促进城市面貌的改观和升级换代,在所有行业中,无论是从实践操作层面,还是理论创新角度,零售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更新最快的行业之一。
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整个零售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群雄争霸,角逐神州,中外商业资本的较量,民营商业的崛起,国有商业在磨合、重组中发展。中国零售业充满着变数,改革、创新和谋变仍然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旋律。
只有变革,才能发展
变是改革,变是进步,变是创新,变是发展,“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只有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只有变化才能创新、才能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零售业面临着市场全面开放,外资加快进入步骤,加上民营商业迅速崛起,国有商业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所有零售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双重考验。变则生,不变则死;变则进,不变则退;变则通,不变则堵。零售企业不是主动变革,调整发展战略,就是被动调整,或者淘汰出局,或者合并,或者重组。谁吃谁?谁被合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的规模,而主要取决于正确发展战略所迸发出来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中国消费品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对零售业会提出更多、更细、更高的要求。从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从要求品种到看重品牌,从购买商品到满足服务消费,从满足生存需要到追求发展和享受需求……新的消费,新的需求,要求不断产生新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方式。
第三,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要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更大,竞争格外激烈,需要新观念、新的销售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业以高于GDP增速4个~5个百分点发展,不存在市场疲软问题,但要继续扩大内需,零售业面临着更大、更难的挑战,逼着中国零售业必须创新谋变,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开拓新的消费领域。
第四,硬软件矛盾突出,零售业的服务水平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几年零售基本设施,尤其大型百货店、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的硬件建设,基本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软件方面,特别是服务水平还是落后的,差距较大,也直接影响到硬件设备效用的充分发挥。因此,迫切需要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服务方式的改革,通过“软硬兼施”,实现协调发展。
第五,经济效益低下,无法建立长期发展的机制。2007年全国连锁百强中,中资企业平均利润水平只有外资的1/3,仅为1.2%,全行业平均水平更只有1%左右。这样的赢利能力,既包含着资金危机和市场风险,也意味着发展乏力,难以持久。
在坚持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中国零售业的飞速发展是在改革创新中获得的,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如何巩固改革成果,坚持既有的成功经验,又要在这个基础上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条成功的经验。
第一,要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改革实践证明,立意改革,不断创新,才有零售业的今天。世界在变,市场在变,消费观念在变,零售业必须在变革中锐意创新,才能在创新中求得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这是商业性质所决定的,“商道即人道”、“商业即人业”。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只有零售业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的联系,它的一买一卖、一举一动,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就成为零售业生存之道,成功之本,是商业性质的表现。所有流通环节、从业人员都必须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环环维护消费者利益,处处为消费者着想,这方面谁做得好、谁做得快、准就取得消费者信任,不仅可以增强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而且也可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第三,必须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同”,这不仅是处世的原则,也是零售商经营的基本理念。零售业客观上要求群体效应,许多企业、许多业种、许多业态集聚在一起,才能产生集聚效应,扩大商圈范围,增强辐射力。这种集聚的前提必须“和而不同”,才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发展。同一业态,同一业种所构成的专业店、专业市场、专业一条街,也必须做到大同小异,错位经营,异中求特。事实证明,雷同化经营,同质化商品,模仿化营销,“同而不和”,必然引起恶性竞争、两败俱伤。
第四,必须坚持“以文兴业、人才强市”的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取决于外在环境,而在于企业内在素质,在于企业的文化含量和价值取向,在于企业的整体形象。“以文兴业”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修养;在于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战略,在于建立一个人才为核心、以文化为先导,以企业形象为条件的长效运行机制。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是“学习型的企业、知识型的管理团队、敬业型的职工队伍”。
第五,必须坚持企业的社会责任。任何企业之所以存在,在于它是社会构成的有机部分,符合社会分工原则,能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商品和服务,在实现商品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赢利的目的不单纯表现为商人和商业法人的利己行为,企业营利意味着企业有存在的价值,有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能够安排和扩大就业,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通过企业的活动,满足社会需要,构建社会经济运行的有机环节,推动社会发展。这是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无法推脱的责任。
变是改革的需要 变是永恒的战略
我们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零售业的发展始于变革,源于变革,赖于变革。没有变革就没有中国零售业的今天,没有变革也就无法迎来美好的明天。改革创新仍然是零售业发展的主旋律。关键在于变什么?怎么变?
第一,变的是发展战略。任何企业的存在都有一个或长或短、或明确或隐性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奋斗的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说,传统商业企业都是实施零和战略,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的,开展你死我活的竞争,其结果必有一败一伤,或者数量上去了,质量下降了,销售扩大了,形象损害了。而现代的经营观念应该是多赢或双赢战略,促进和谐而稳定的供求关系的建立,使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体到商业企业,就是从重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向重在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的发展,从求数量向求质量发展,从求规模向求效益发展,把商场当赛场,互相促进,分工合作,共同发展。还要看到,市场是在运动中发展。市场的变化意味着为企业创造和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消费的变化,还在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关键在于观念的创新,战略的调整。对于零售企业来说,特色经营是改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措施,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能否生存、能否发展,重在差异化经营。这样,不仅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同时,还可以实现自己的特定价值,赚得特色利润。
第二,变的是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是现代生产力的重构,是企业利润的再生,特别是零售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对外的影响力,有助于创造无形资产;同时,它还可以直接产生机会利润、特色利润、组合利润和节约利润。所以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其一,信息化管理。信息就是机会、信息就是市场,信息就是利润。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对现有市场的占有,而在于对市场信息捕捉的程度和反馈的能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做出最快的反应,利用信息所提供的市场空隙、空白和空挡,抢先进入市场,经营别人还来不及经营的商品,就可以获得机会利润,创造信息价值。因此,充分利用IT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实现信息化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首要任务。
其二,网络化管理。我们开始进入网络化时代,未来的竞争是网络化的竞争。结合商业的特点,网络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充分发挥连锁网络的规模作用,把分散经营的零售网点,串成线、结成网,形成片,占领更多的市场空间,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力。(2)以现实流通设备为基础,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促进虚拟市场的发展,打破时空界限,构建空中网络市场,促进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3)推动网络管理,充分发挥IT技术,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和偏平化管理,减少组织层次,全面推广单店、单品垂直管理。(4)通过网络形式,实现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发挥网络优势。
其三,营销方式的创新。比如,要看到降价营销只是暂时的、有限的作用,如果过度依赖、长期使用,不仅损害企业的形象,给消费者一个企业不可信、定价不科学,质量不保证的印象,而导致观望、等待或不买的行为;而成本竞争,在节约费用上下功夫,不求毛利率,扩大净利润,以达到低于社会价格销售,又能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又如,在推行商品营销的同时,要更着重服务营销,使消费者在物质满足的同时,还能从精神上得到享受,从而对企业产生信誉和好感。没有良好的服务为前提条件,提供保证,任何一项促销行为和促销措施就成为一句空话。现代的营销观念是把服务当做系统工程,既是一线营业人员的事,也是所有从业人员的职责;既是销售环节的事,也是流通各个环节都必须具备的理念,切实做到一体化服务、系列化服务和精细化服务。
其四,组织模式的创新。商业组织(包括产权结构、规模、制度和管理模式)是实现商业职能的根本保证。组织模式的创新包括:(1)从总体来说,我们企业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暂。据有关部门统计,国有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6年~7年,而民营还不到3年。其根本原因,在于产权界限不清,或分配不均,缺乏内在的利益机制。因此,亟须理清产权,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2)组织形式缺乏创新。传统的行政式的管理和家族企业,过于呆板、单一,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变化。要对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用人制度、分配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国有商业或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或集团)面临着资产重组、组织重构、机制重换、形象重塑的问题。其改革的目标模式可以通过三引进(引进外资、引进外地资本、引进民营资本),达到三个置换(置换股权、置换身份、置换运行机制),实现三个多元化(社会商业经济结构多元化、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国有商业资本参股形式多元化)。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对于实现原始资本的积累、企业的发展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连锁商业的发展、业态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家族式的管理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和瓶颈,组织的创新、机制的转换也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者:黄国雄 编辑:罗美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黄国雄:中国零售亟待满足多元化需求 [2013-12-4 17:13:50]
- 黄国雄:流通需从重速度到重效率 [2013-6-26 11:29:16]
- 黄国雄:五大观点看懂中国商业现状 [2013-5-8 8:47:34]
- 黄国雄:电商要在调整中走向规范 [2013-4-25 8:52:40]
- 黄国雄:加快培育流通领域核心企业 [2012-11-30 10:42:29]
- 黄国雄 :重视商业文化建设 推动流通产业整 [2012-11-23 11:38:01]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