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贸一体化,它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基石,也是市场化的内在要求;内外贸一体化,是中国流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从认识上转变、政策上调整、组织上落实。
最近,在出席第三届贸易强国论坛暨“内外贸联动发展”研讨会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商务部自组建以来,先后进行了4次内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我个人的看法是,商务部职能定位经过近10年不断探索和调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外贸一体化的主要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内外贸一体化,它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基石,也是市场化的内在要求。这不仅仅是认识上和理论上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内外贸一体化,是中国流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从认识上转变、政策上调整、组织上落实。否则,内外贸一体化只能停留在口号上的强调、形式上的合并,难以实施、难以落实、难以发展,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也只是一种空想。
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
市场的活力在流通,流则通、通则活,市场才有生机与活力,流通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的要求。商品流通一体化,是商品流通要素的集聚、组合和配置,是市场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它包括城市商品流通一体化,商品服务流通一体化和内外贸流通一体化。第一,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是城市化的必然过程,以农村市场为基础、以城市市场为主导,以中小城市为主体,充分发挥农产品和工业品流通的各自优势,建立双向畅通、互助互促的商品流通体系,以城市化带动一体化,以一体化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为国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积极推进商品服务一体化,扩大和充实流通内含,完善商品和服务供给体系,一方面以服务促进和完善商品流通,改进服务方式、促进商品流通质量的提高,开拓商品流通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扩大和增加服务出口,发挥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双优势,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第三,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增强统一认识,落实一体化措施,奠定对外贸易坚实的国内市场基础,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互促共荣的一体化作用。
不同国家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民俗风情不同,加上发展水平不同,存在着市场经济多元结构、多样的消费模式、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面对两个市场,在客观上要求通过贸易、合作和交往,达到互通有无,彼此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这就是国内、国际市场存在的客观基础。所有的国家都要求既要向外发展,促进彼此交换,又要保护自身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存在着维持两种市场、两种体制、两种管理办法的客观条件。发达国家通过鼓吹全球一体化的目的,冲击保护主义,减少或缓冲进入他国市场的压力,扩大或加快商品、资本和服务的输出;而发展中国家更注重于实施两种市场、两种管理体制,通过内外贸分割,达到保护民族市场、民族工业的目的。所以,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贸易的国家,也不存在完全开放的国家,而不对本土企业和商品进行保护,都在实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条件推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这里区别不是有没有国门,而是国门开多大、向谁开门、在什么条件下开门,等等,都受到体制性的制约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内外贸一体化,并不是不承认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差别,而且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构建平台,促进互动,减少摩擦,扩大交流,达到互赢的目的。
要有坚实的国内市场
承认差别,是为了缩小差别;承认差别,是为了充分发挥各自国家的优势和特点,借助内外贸一体化的平台,进行优化、组合、融洽、沟通,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国内市场是国际市场的基础,是国际商品流通的源头和调节器,它不仅标志着出口商品的实力和竞争力,而且承担着进出口商品的储存场和调节器的任务,少进多出、少出多进,进行必要而及时的调节,促进商品供求在新的基础上的平衡,“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汇成大江潮”,没有国内市场的支持,没有众多生产企业为基础,外贸企业不仅没有源头,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商品,而且失去国内市场吞吐的调节,也失去了平衡,就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世界金融危机,波及许多国家,失去了许多订单,进出口贸易剧减,单一从事出口的企业纷纷倒闭。我国也受到冲击,不少企业也受影响,但是,我们有庞大的国内市场的支持,出口转内销,使这些企业绝地逢生,受到冲击不大,很快地就渡过难关。维持生产,稳步发展;或者从我国多元化市场中寻找出路,调整产品结构,重新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避免和防止工人大量失业。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改革与开放同步进行,相辅相成。没有改革就没有开放,没有开放也难以深化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到全面开放,从人口大国走向贸易大国,对外贸易起到先导、引导和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任何一个行业所无法取代的,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贸易大国,但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程,不是指日可待的,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
贸易强国强在品牌战略。决胜世界市场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质上取胜,要有过硬的产品,要有叫得响的品牌,要符合国际标准,要保证商品的安全,要有信誉支撑,才能持久,才能永恒,才能赢得人心。
贸易强国强在多赢战略,不仅自己得利,首先使进出口国受益,建立在双赢和多赢的基础上,要赢得持久,赢得人心,才有稳定的市场。首先要使贸易国家有利可益、有钱可赚,就必须做到价廉物美、安全、实用。
贸易强国强在多元战略,不依赖单一的产品、不依附单一市场,不面向单一国家,要实施多元化、全球性、多档次的发展战略,不因国际形势变化,不受政局动荡影响而出现大起大落的冲击,保持稳定、持续、互赢的态势。
贸易强国强在服务战略,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积极开拓市场,扩大服务产品出口、提高服务产品比例,推进服务产品的全球化,构建商品和服务双赢的贸易强国。服务是无形的,但是有效的,它不仅在于对现实市场的开拓,而要立足于未来市场、潜在市场的挖掘。
贸易强国强在内外贸一体化的战略,有坚强的后续力量、有坚实的国内市场为基础,进行全方位、多功能的调节,不因国内国外形势的一时变化,而出现失调、失控和失衡的现象。善于利用国内市场进行调节和均衡。
关键在于观念上的转变
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存在的差别是客观的,我们的任务不是设置障碍,扩大差别,用制度保护或巩固差别,而是创造条件、构筑平台,沟通差别、缩小差别。我国传统实行内外有别,用两种体制、两种机构、两种管理模式,实施内外分离的流通体制。这在一定时期是有效的,为我国走向贸易大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的今天,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条件下,从偏重外贸发展向内外贸并重的今天,没有举国一体的贸易体制、没有扎实的内贸市场化为基础,中国永远不可能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伟大战略。
内外贸一体化是构建内外互动的平台,促进两个市场、内贸外贸互促、互动和互通,减少阻力,有利于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国内市场更好更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
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各种经营要素的集聚,优化组合,产生规模效应,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经济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进行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双向开拓的龙头企业,市场应付能力、调控能力和平衡能力,促进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培育一批,掌握国情,了解市场规律、通晓国际运营规则的企业精英和高层次的商务管理人才,在教育体制上克服重外轻内,有外无内的教育模式,让商业院校培养更多的两用人才。
我国实施内外贸一体化的方针已经4年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数地方已实现从组织机构合并、调整,初步实现内外贸领导机构、组织形式的一体化。但是,应该看到“重外轻内”的观念尚未改变,不少地区领导班子的机构设置仍然存在着内贸外贸工作貌合神离的状态,要从观念上、组织机构上、素质与职能上实现一体化,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内外贸一体化首先应表现为流通主体的一体化,所有商贸企业分工有所不同,功能有所侧重,所有的企业都肩负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双重任务,既从事国内贸易,也能从事国际贸易,能内能外,通晓两个市场的行情、信息和流通法则,既具有在国内市场上与外资企业进行合法竞争的本领,也具有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拼搏的能力。
其次是市场运行规则的一体化,把国内市场融入世界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修改、制定适合国际惯例和市场通则的要求,组织国内外商品流通。
再者,内外一体化要求交易方式一体化,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交易方式和结算形式,实现多层次的沟通和互促,要学习国际先进的交易理念、先进的手段和先进的交易形式,这就为请进来、走出去寻求共同的语言和可接受的贸易方法。
此外,内外一体化要求推行国际化的品质要求和品牌标准,制造和发展更多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生产和评估,推进中国产品标准化、国际化和品牌化。
最后,内外一体化,就是要推进商品和服务一体化,以商品品牌为基础,创造和扩大服务品牌的创新理念,创造和扩大更多的服务项目进入国际市场。(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黄国雄:中国零售亟待满足多元化需求 [2013-12-4 17:13:50]
- 黄国雄:流通需从重速度到重效率 [2013-6-26 11:29:16]
- 黄国雄:五大观点看懂中国商业现状 [2013-5-8 8:47:34]
- 黄国雄:电商要在调整中走向规范 [2013-4-25 8:52:40]
- 黄国雄:加快培育流通领域核心企业 [2012-11-30 10:42:29]
- 黄国雄 :重视商业文化建设 推动流通产业整 [2012-11-23 11:38:01]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