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商业街如何在营销上突出重围,并实现持续经营发展,已是各家开发商、运营商迫在眉睫的挑战。
统计显示,今年北京商业物业开发量多达500余万平方米,其中打着“商业街”旗号进行推广的超过30个项目,大多数项目的销售、租赁和招商压力都很大。如何在营销上突出重围,并实现持续经营发展,已是各家开发商、运营商迫在眉睫的挑战。
有消息称,商务部委托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制订的《全国商业街区管理技术规范》草案已经完成,即将进入意见征询阶段,预计会在2007年颁布实施。届时,商业街开发或有望走出迷茫期。
日前,在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与搜房网联合举办的“中国(北京)商业街发展论坛”上,与会人士更纷纷呼吁厘清“商业街”的真正含义,关注开发经营成败案例的总结和梳理。以下是论坛各方精彩观点摘要,相信有助于我们就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韩健徽 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
近年全国商业街的发展非常迅猛。按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底止,全国商业街数量达到3000条,总长度超过18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总面积则超过了1.5亿平方米,预计未来两三年内,数量更将突破5000条。这就是目前全国商业街的大体家底。
近几年国内商业街激增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建,大多为政府主导,开发商参与;二是改造,特别是伴随着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商业街改造也在不断升级。但有的成功了,有的惨淡经营,有的甚至变成了死街。
国家政策是鼓励和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的。2005年6月,主管部门下发了有关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率先推出59个社区商业示范项目,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和商业部门也为这些示范项目提供了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
在北京,所谓“概念商业街”开始出现,一些社区商业和区域商业中心项目,不管室内、室外、地上、地下,不管何种物业形态,都被开发商称之为“街”,似乎这样就能火起来。但对“街”这个概念的过度渲染容易走上歧途。
我认为,商业街发展到今天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单纯以购物为主,第二个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第三个则更多成为社会功能中心和社区功能中心。我们今天谈论的“商业街”,从某种意义来讲已远远突破和超越了狭义商业的范畴。但今天的“街”到底是什么?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应该有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及合适的规模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韩健徽:商街概念滥用待厘清 [2006-11-16 11:36:29]
- 韩健徽简介 [2006-4-7 13:52:30]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