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洪涛正文
洪涛:市场经济体制中确立综合管理思维的必要性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05-12-14 点击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在不断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国民经济宏观运作方式的转变,基本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党的领导下,这一场宏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功绩为世人所瞩目。在这一历史功绩的背后,我们还应当清醒地注意到,在改革实践中,新问题的解决伴随新问题的出现这一事实,关于这一事实有多种解释,我国的国情和这场宏大的社会变革本身的复杂性是这一事实产生的客观方面的原因,现行的管理思维与已经改变了的存在之间的历史时差则是这一事实产生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思维及与之配套的管理实践的行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与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结构的转变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沿海开放城市推广到内陆的广大地区,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与改革在面上的逐步展开相一致,经济体制的改革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展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已具有全新的内容,同时也标志着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的行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与此相适应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所有制结构的改变使得企业内在的组织性和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中,国家或地方政府代表全体或部分劳动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由政府委任,企业的内部机构和部门与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构,企业的决策、生产、销售、分配等行为直接由政府控制,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由外部因素决定,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内部结构是典型的他组织结构。随着个体、合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出现和国有企业股份制的实施,过去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者产生分化,这些分化出来的部分,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过去单一组分的整体所有者转变为多组分的所有者系统。私人资本、集团资本和国有资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组织结构不仅是国民经济的组织结构,也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走向,这将导致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管理职能的分化,所有者系统直接关注的是企业行为的结果而不再是企业行为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则以企业的所有者系统的要求为目标来确定企业的行为方式和组织企业行为的内容,如决策、生产、销售、利润分配的组织方式,根据上述运作需要进行管理分层、各管理层面上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等。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在客观上为企业的内部结构由被决定型向自组织型转变创造了条件。
    (2)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了用行政隶属关系代替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状况,政府不再作为企业的唯一所有者直接决定企业的行为,而是作为企业环境的代表者,通过一整套法律和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以保证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稳定、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管理意义上的上下层关系,转变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在客观上为企业由他律行为到自主行为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竞争范围和竞争强度的急剧增加,使得初步具备自组织能力和自主行为能力的企业,在内部的组织结构方面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在内部活动机制和整体进化规律方面体现出非线性特征。本世纪后10年,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新的迅速变化的产品和技术、日益加强的社会和生态挑战的责任,以及消费者观念的广泛变化标志着企业的经营环境的近期迅速变化,这种迅速变化,一方面使企业内部结构在适应环境的自组织过程中复杂化,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化;另一方面使得经济系统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由简单的线性关系向非线性关系方向转变。这些新情况表明当代企业及其环境已具备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管理思维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改革实践中问题的解决伴随新问题出现的事实及现行管理思维的局限
    近年来为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先后以流通、价格、企业改革、宏观调控作为改革的重点,在实施过程中都相应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如不尝试管理思维的转变,则有陷入问题循环之境地的可能。
    在企业改革中,按“政企分开”的原则,要求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随着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对市场涨落的响应机制,亏损严重,内部员工福利下降。于是企业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要求政府放权,反之则依赖政府解决问题,“婆婆多了不好,婆婆走了不行”。另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上去了,社会效益、生态效应恶化,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环境污染严重。价格改革的最初设想是价格放开后,企业在市场上依据灵敏的价格信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结果是冒险闯关引发了全国性的抢购风,而有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对价格信号的反应并不敏感。在宏观调控体系改革中,整顿了金融秩序,却使许多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以上这些事实,国情的原因、对这场宏大的社会变革缺少经验,在改革的方法上缺少措施的配套,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深层次看来,这些事实产生与深层管理思维的局限密切相关。回顾16年来的改革实践,在管理思维方面有以下特征:①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思想。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实践的复杂化,我们总是努力寻找复杂的多头绪的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并希望通过解决主要矛盾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②与主要矛盾思维相关,相信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存在连续的因果链条,企图通过抓住这条因果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依据因果逻辑获得关于改革的全部知识,解决所有问题;③“科学管理”在企业改革中力图通过合理分配任务、建立企业内部轮廓清楚的矩阵结构、自上而下的驱动机制,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关注的是企业内部活动的有效性,企图建立可编程序的内部活动机制。
    以上这些特征表明,根植于经验科学,表现在哲学中的强调分析而忽视综合的思维定势在管理思维中有深刻的反映。从企业环境及其内部组织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现代企业,已具备了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与“文革”用“斗争哲学”代替矛盾哲学相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用矛盾哲学指导改革实践,是还矛盾哲学的本来面目。但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理论在指导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采取新的方式。按照传统的认识,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内部的诸矛盾中居主要地位、在事物的发展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某一对矛盾。对事物内诸矛盾间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此种解释,对于那些轮廓清晰、发展轨线连续平滑的事物是有效的,现代企业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转变中,进入系统的第三种存在状态,其边界是模糊的,系统是开放的,系统的变化轨线是非平滑、非连续的。对于企业环境和环境中的企业这类双重复杂系统,要确定其内部包含的所有矛盾,明了所有矛盾间的所有关系,会受到人的知识和工作量极限的约束,因而人们所认定的主要矛盾带有很大程度的近似和不确定性。况且,处于第三种状态的复杂系统进化的轨线是非连续、非平滑的,从某一状态结点往后,存在多种可能的后续状态,系统采取何种后续状态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故即使人们所认定的是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并不一定能够使系统进入所期望的确定状态,解决主要矛盾与解决次要矛盾这两者之间不是决定论的因果关系。人们对复杂系统的研究表明,引起系统突变的往往不是居主要地位的构成要素或其间的矛盾,而是通常在人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因素的突然出现或消失。在企业管理方面,我们先后从西方人那里学习到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包括泰勒制的科学管理概念、行为组织理论(埃尔顿·梅约等)、管理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所有这些理论对于提高企业内部活动的有效性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有从强调企业内部活动程序的有效性,到强调活动程序与内部机构、人际关系、领导作风、管理人员的目标的联系的进步,但此类科学管理思维都是针对企业本身,通过合理分配任务、轮廓清楚的内部矩阵结构、自上而下的工作流程来取得给定条件下的最大效益,这一效益可以用一组线性公式表示。随着竞争扩展到全球范围和竞争强度的加剧,企业的效益不仅与其内部活动的有效性相关,而且与社会的政治进程、技术进程、生态进程、文化进程、法制建设的进度等密切相关,企业不再是其内部的人、财、物所构成的边界确定的系统,而是包括技术、社会、生态、文化等多要素构成的多维系统,管理关注的不仅是合理组织生产、销售,它还必须考虑上述要素与企业不同管理层的交叉作用,企业的内部活动也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环路,内部结构也不是轮廓清楚的矩阵,效益则不能用线性的方式表示。多年来我们基于分析式“科学管理”思维所确立的企业内部活动机制,使得我们的企业缺乏对复杂环境涨落的响应能力。平衡、连续的因果链条在管理思维中起到了定势的作用,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典物理学的分析范式,它与企业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复杂现状之间存在一个历史时差,克服这一历史时差,转而采取一种综合的管理思维,是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跳出“问题循环”的明智选择。
        三、综合的管理思维
    在科学范式上区别于分析式的管理思维,综合的管理思维来自新的科学,来自详尽地阐述混沌、耗散结构、动态系统和一般进化等理论的新兴科学,与企业的复杂环境和在复杂环境中获得复杂系统性这一事实相一致,综合的管理思维考虑的是管理对象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整体性是指复杂构成和构成要素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得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获得的有机统一性,构成要素的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管理对象的整体进化,在综合的管理思维中整体性和复杂性是密切相关的。综合的管理思维包括宏观的经济管理和微观的企业管理两个方面。
    在宏观管理方面:①经济系统的多维整体性。国民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各环节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经济系统的活动过程是整体性的,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制约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经济系统在空间状态上是整体性的。这种整体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已有充分的表述,尝试综合的管理思维在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这里经济系统的各活动环节的整体性是时间上连续、封闭的单环路的整体性,各产业结构的整体性是空间上轮廓清晰的整体性,随着所有制结构、政府行为和从计划体制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综合的管理思维的整体性原则考虑的是一种复杂的整体性。在关注经济系统内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同时,考虑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在不同层次上与其存在的基础——所有者结构的转变、政府行为的转变、逐步建立的市场机制之间的交叉催化作用即上述转变引起经济系统的各环节如生产、交换等的变化,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组织生产、参与交换的方式反过来又影响市场机制的发育进程,这种交叉催化作用在经济系统演化过程中循环往复形成的交叉催化循环,嵌套在经济系统的各环节相互联结构成的循环中形成经济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环节与所有制结构、市场机制在时间轴上协同进化的多环路系统演化模式;考虑经济系统与社会的政治进程、科学技术进程、生态进程、文化趋势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同样是互为激励的并且是一种“远程的相互作用”,故称之为超循环作用,即将经济系统看作是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将经济系统看作是与全球性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生态、文化等构成的大环境协同进化的有机整体。②经济系统时间演化的复杂性。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上述诸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经济系统的时间演化,综合的管理思维的整体性原则,强调的是经济系统复杂的整体性。经济系统的多维构成,形成其在时间轴上的多环路的系统活动机制和演化模式,经济系统内或环境中的一些微小的变化通过多环路获得逐级放大的可能,使得经济系统行为出现不确定性,和经济系统的演化轨线出现非平滑、非连续性,即经济系统演化的复杂性。③宏观管理的时空同一性。改革十多年来,经济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逐步进化,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空间上是不均衡的,即不同的地域、行业、新老企业并非处于系统进化同一阶段,综合的管理思维在注重经济系统的时间演化模式的同时,也应注重经济系统的空间模式。区别于分析的管理思维强调经济系统构成的单一性、因果一一对应、演化的连续性,综合的管理思维注重经济系统多维的整体性、演化的复杂性和时空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其存在基础和运作机制的交叉催化作用、与社会环境和全球性大环境的超循环作用中,寻求系统进化的动因,注重经济系统多维的整体性和进化轨线非平滑、非连续的事实,改变从连续的因果链上抓住某一“始因”,以求“纲举目张”的思维定势,引入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混沌、耗散结构、一般进化的理论,运用非线性科学描述经济系统的多环路时间演化模式和空间模式,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在行动方式上避免单项突破,运用上述两个模式制定改革措施,使得改革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各项重大的改革措施适时配套推出,以避免陷入问题的循环。
    在微观管理方面:①企业的多维整体性。真正从观念上将作为管理对象的企业看作是市场主体,适应由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变。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行为是被动的,因而其构成是单一的,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者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企业的行为应该是对宏观的经济政策或经济系统波动的系统响应,企业不再是国民经济这部大机器的零件,而是经济系统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市场的自觉主体。经济系统的各环节与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的构成部分存在交叉催化作用,这里综合的管理思维整体性是指企业与经济系统的整体统一性;现代企业环境中,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生态、文化进程通过政府的法律法规或公众的舆论、消费者的价值倾向成为制约企业效益乃至生存发展的因素,如改革的进程与企业决策、安全的、合生态的产品与市场占有率等密切相关,综合的管理思维还要将企业看作是与大的社会环境发生超循环作用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区别于分析的管理思维将经济系统的波动和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生态、文化的进程等看作是企业系统的外部扰动,企业内部结构是确定的、可以按不变的规则来编制程序和控制的机械系统,管理者的责任就是以外部扰动作为初始条件编制控制这部机器的程序,综合的管理思维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科学技术的进程、文化与消费者的价值取向等内化为企业内部的效益因素,将企业看作是多维构成的复杂系统,在与环境的交叉催化作用和超循环作用中实现内部结构的自组织(企业的重组和企业本体的重新确定)和外部行为的自决定和自控制,从而形成对复杂环境的涨落的自适应性,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②企业进化的复杂性。企业系统在内化上述要素获得复杂的整体性的同时,其自身将经历不断重组的过程,重组包括内部结构的重组、产品、服务项目的变更、联营和兼营,即企业本体的更替,与企业的复杂的整体性相一致,效益因素的变化与效益的变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企业的进化是非连续非线性的,综合的管理思维摆脱线性因果定势的影响,提倡用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科学描述企业演化的模式。在行动方式上,用综合的管理思维的整体性、复杂性原则,指导企业本体的重新确定,使之成为内部结构自组织、外部行为自决定、对环境自适应的自觉的市场主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环境的现代企业制度。
    综合的管理思维来自现代科学,产生于现代管理实践,但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尚未成为与管理对象的实际相一致的思维定势,确立综合的管理思维对于重大改革政策的制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德扬  …  编辑:ivyche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