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题】行业透视·行业扫描
中国改革开放26年以来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培育了10万个市场,这10万个市场孵化了至少1000万商人和企业家。从1979年的3.9万个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现在的近10万家商品交易市场,26年来增加了6万个商品市场;成交额由183亿元(尚不足一个市场交易额),增加到3.4万多亿元,大约175.8倍,这是了不起的市场经济成就。2004年通过商品交易市场的渠道分销了3.4万多亿元商品,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367个,实现交易额2.4万多亿元,成交额年增长10%,超过GDP增长速度。
商品交易市场未来发展十大趋势
一是市场建设由数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20世纪末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结构调整将成为21世纪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主题。从总体规模上,可调整市场的结构;在空间布局上,可重点在中西部地区适量发展;在市场的类型上,可发展产地市场,可重点探索粮食、棉花等批发市场的建设;一些中药材批发市场应符合GAP、GSP标准,加强基地建设、加强药剂师建设,并按规范运作;有些市场可以转变为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
二是市场法人主体化——有利于市场本身的经营和管理
随着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将充分采取股份制形式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由股份制企业创办,一些批发市场还将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和上市,一些政府的投资将转变为股份。对一些大型的商品交易市场,可给予商品交易市场更加开放的上市融资的改革,可使出资人与管理人、行政管理人与经营管理人相分离。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现行的批发市场的治理结构,吸引公众投资者进入批发市场进行投资,批发市场也可以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进行提档升级,并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一些重点商品交易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其品牌效应进行品牌输出,兼并重组“空壳”市场和“有场无市”的市场。联系当地实际探索市场管理委员会的有效管理模式。
三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市场(e-Marketplace)
e-Marketplace有两种模式:(1)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建设e-Marketplace,发展供应链,向生产领域延伸,探索“订单经济”的有效形式;批发市场也可向零售商店或消费者末端延伸,扩大批发市场的商圈和市场辐射范围。这种模式具有较大优势,即传统的批发市场集众多的人气,并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利用批发市场的品牌效应进行市场扩张,如连锁市场。(2)纯粹的e-Marketplace,一般由网络公司建立。上述两种模式中,以第一种模式的发展潜力巨大。如义乌小商品城的“中华商埠”电子商务网站、广西“中华食糖市场网”、新疆的“中国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网)”、绍兴的“网上轻纺城”等、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中华粮网”、北京新华国信的“中国粮油贸易信息网”、“中国粮食贸易网”、“亿谷社”、“中国食品网”等。被称为永不落幕的商品交易会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7月8日在北京正式开幕,建立在商务部官方网站http://www.moftec.gov.cn上。
四是批发市场向生产和消费两头延伸
首先,通过资本运营为主要手段整合现有的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资源,避免行政性的拉郎配的撮合,对不同市场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的调整,改变“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两种形式并存的状况,积极支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兼并、收购、联合、分解等多种形式,鼓励有条件的批发市场上市融资;
其次,积极支持农副产品市场向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两头延伸,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链、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等。如:①向生产地延伸,向超市等业态延伸,向集散市场延伸:生产基地←运销户←批发市场→集散市场→超市等业态;②向公司延伸,与物流和配送产业联手:生产基地←公司←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分拣、整理、标准化处理)→超市等多种业态;③生产基地←运销组织←批发市场←农副产品运销个体户;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形式可以探索,形成跨产销区、跨所有制、跨部门的多种产业链条,使农副产品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稳步推进农贸市场超市化、建材市场超市化趋势实现了“农加超”模式。
五是提供多种市场服务功能
在发挥其交易功能的基础上,现代化物流商品市场应有的功能还包括聚散功能、结算功能、价格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功能、质量检验功能、进出口代理、展示功能、城市名片以及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批发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为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交易当事人提供生活、交易、信息等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服务。还有一些批发市场具有旅游功能,如汉正街批发市场建有仿古一条街等旅游景点,成为批发市场一些亮丽的风景线。
六是建立商品交易市场的准入制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居民需要更加健康、营养的农产品;推进“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市场、绿色消费)也需要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市场由“揽客上门”到推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变。商品交易市场准入制度的内容包括主体的准入、客体的准入、监管主体及准入过程等问题。
七是交易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首先,许多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将由单一的摊位式交易形式向“摊位式、特色商店、专业街相结合的形式”转变,形成“专业城,专业街、专营店、大众摊”的模式;其次,许多小商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等将由单一的摊位式向现代经销制、配送制、代理制及与厂商结成联盟,通过总代理、总经销获得企业的支持;第三,各种类型、各层次商品批发市场可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批发市场电子商务,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第四,农产品市场可采用现代电子拍卖形式、集合竞价的“交易所”交易形式。当前的重点是:①培养一级批发商;②推行代理制;③农产品市场推行拍卖交易;④发展多种形式的网上交易。
八是培育成熟的中介组织进入市场
培育中介机构进入批发市场。如交易中介机构、储藏中介机构、运输中介机构,以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服务,形成市场+基地+厂商或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培育一级、二级批发商进入市场。
九是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对交易市场进行管理
借鉴各地已出台各类地方性法规、借鉴、日本西欧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批发市场管理的经验,制订和颁布具有法律权威性的全国性的《商品交易市场法》,合理规划和布局重点商品批发市场,研究和制订了全国性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划纲要。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宏观管理制度,国家对大型批发市场实行重点联系制度,地方政府对当地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规划和政策性引导,以促进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结构性调整,绿色批发市场建设也将是一个发展趋势。
十是充分发挥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协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已经建立了许多全国性的批发市场协会和市场总裁联席会议。今后应更充分地发挥商品交易市场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理论研究院所的作用。
中国市场继续呈现开放趋势
2005年的中国经济将进一步活跃。
首先,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看,预计世界经济增长2004年为3.8%,2005年经济增长3.2%(中科院《世界经济黄皮书》说: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4.3%),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上升的势头,2004年GDP增长将超过9%,2005年将在8.5%左右,CPI力争控制在3%左右。
2004年零售市场超过5.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生产资料销售预计11.4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19%左右,由此可见,中国拥有16.8万亿元的商品市场规模。此外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1.1万亿美元),成为第三大进出口国。
在中国进出口贸易跨1万亿美元台阶后,应该适当调整中国的贸易政策。一方面,适当调整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出口贸易的速度,因为出口增幅过大,必然引起与发达国家的矛盾,也引发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冲突,“西班牙烧鞋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示;另一方面,充分认识中国是一个“内需主导型”的经济,今后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积极引导城市消费,这给商品交易市场极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不能过度依赖对外出口,我们应看到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内需主导型的经济。中国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城市家庭消费已向万元、十万元级商品迈进,农村家庭消费开始向千元、十万元级商品迈进,农村家庭消费开始向千元、万元级商品迈进。正因为如此,2005年将是外商进一步进入中国并向纵深发展的时期,由于放开限制,外商将更多采取独资、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扩大其在中国的市场范围。预计2010年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将达到1亿户,户均拥有资产将超过7万美元。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大市场。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进入无配额时代,为了避免“大出”,中国政府主动采取关税措施限制出口,2005年—2007年三年平均关税水平为1.3%——自设小幅壁垒是一个积极姿态,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市场继续呈现开放趋势。
2005年中国商业领域企业竞争将更趋激烈,外资投资的地域和领域、控股比例将进一步放开,外资完全可以在中国建立独资的批发交易企业,这对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外资改善市场条件,对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交易升级和管理创新。2004年10月27日、10月29日,中国内地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允许港澳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内地设立个体工商户,无须经过外贸主管部门审批,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内地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予以登记。2005年1月12日,义乌有了港澳居民个体工商执照——港澳居民内地首本个体工商执照在义乌产生,标志着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加开放,贸易更加便利化。
商务部提出三年内培育2000个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5年内使1/3的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销售,这个任务十分艰巨。2005年1月1日,新《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开始实施。
2005年,商务部两个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文件将出台。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市场细分将日趋明显。
商品交易市场2005年三大主题
总结我国商品交易市场20多年的发展经验,展望2005年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大主题,这就是:升级改造、管理创新、诚信规范。
首先是升级改造。升级改造主要是交易方式的升级,改变中国传统的单一摊位制的商品交易市场格局,采用现代商品交易所式的交易方式、拍卖交易方式(包括电子拍卖)、物流配送的交易方式、产销衔接的产业链方式等。从商品交易市场的类型来说,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封闭型市场、开放型市场、商业街区型市场、交易所型市场、摊位型市场、店铺型市场、网上交易市场等多种类型,不管怎样,必须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商品的物理特点、符合商品的分销渠道规律等。升级改造包括硬件的升级改造,提供商户和消费者良好的经营环境、良好的购物环境、良好的市场信息和价格环境,不能仅仅把商品交易市场的购物环境改造作为升级改造的惟一内容,除了硬件方面的改造外,还包括软件方面的改造,交易方式的理念、交易方式的运作等现代化。
其次是管理创新。一是硬件的创新,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设备的完善,没有先进的工具,很难进行现代化的市场管理;二是软件的创新:①商户的管理——市场交易主体的准入制度的建立,这是最主要的管理;②商品的管理——市场客体的准入;也包括交易行为的规范;③市场运营的管理,形成商品交易市场特有的管理理念和风格。一旦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了特有管理模式,可复制、可拷贝的模式,那么市场的管理模式就成熟了,就可以作为资本进行管理模式的输出。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
第三是诚信规范。商品交易市场当前最主要、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诚信缺失,许多市场假冒商品盛行。应在商品交易市场中引入诚信管理,商品交易市场的诚信建设就是软件管理,应该贯穿于商品交易市场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管理。诚信建设是市场建设的一项长期工程,建立商户的诚信档案,进行诚信教育,并将其作为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生命。商品交易市场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商品交易市场重视市场文化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目前我国商标累计注册量达220万件,保护商品品牌和名牌应该成为商品交易市场当前最主要、最紧迫的任务。商品交易市场应通过“诚信规范”做强做大!
配合政府进行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和布局,研究商品交易市场的同业损害问题,避免恶性竞争,避免趋同竞争、趋同投资、重复建设。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管理,研究不同类型商品交易市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规范商品交易市场各方面的行为,推行先期赔付制度。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洪涛: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回顾与展望 [2014-1-14 10:58:05]
- 洪涛:2014:消费总格局不变 亮点频现 [2013-12-17 16:10:57]
- 洪涛:中国特色创新流通体系构建及完善 [2013-9-13 17:07:50]
- 洪涛:电商与传统零售是融合不是替代 [2013-5-21 11:31:40]
- 洪涛:我国流通产业的2012年龙年特点 [2013-3-12 15:05:00]
- 洪涛:切实降低流通制度成本促进商品流通环 [2013-3-12 14:55:0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