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健全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学风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健康、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其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迈入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与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很遗憾地看到,当前在包括高校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学术失范和学风问题。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现在又特地举办“全国高校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论坛”,进一步就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与讨论,这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领导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为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努力。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一论坛并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一、当前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学术失范和学风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对我国学术研究有所关注和了解的人都会发现,像急功近利,浮躁,脱离实际,漠视和侵占他人成果,片面追求数量、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学术批评庸俗化以及学术评审的行政化,等等,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地损害了学术研究的环境,影响了学术的声誉,挫伤了广大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危及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我相信,对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对任何一个有责任的科研管理部门和领导来说,都是难以听之任之的。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科研管理部门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当务之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研究和了解导致它们出现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最大程度地消除这些现象。那么,导致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严重的学术失范和学风问题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可从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关的体制和社会环境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从思想认识上看,首先是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重大的和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我们对像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是什么?在社会发展中,它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等等,这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清楚。另一方面,我们对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各学科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的理论问题还缺乏广泛的共识,有的甚至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因而易给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说不清、道不明的印象。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例如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可人文科学的确切含义是怎样的?它是不是科学?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社会主义?等等,人们对这些问题讨论了很久,但认识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就充分表明,在当前人文社会科学仍然是一个需要被进一步研究、认识和把握的对象。其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独特性,使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一些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从历史上来看,我们过去曾经一度把人文社会科学简单地同政治及宣传工作相联系,把它作为解释现行政策或政治理念的工具,而至今这种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因而造成了人文社会科学脱离实际或相对滞后的现象。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精神产品,其对人和社会的作用的方式与自然科学的“硬”与“显”相比,具有“软”和“隐”的特点,比较难以观察和把握。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至今依然有不少人,包括有关政府部门的一些决策者、管理者和一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怀疑甚至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功能,怀疑甚至否定其规律性和科学性的看法。这些错误认识,必然会导致在实际的管理和学术研究活动中,出现轻视甚至否定学术规范、不讲原则的制度和做法,以及不尊重学术规律、浮躁的治学态度。
从体制上看,目前的学术体制、教育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就存在一些明显的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导致甚至助长了学术失范和学风不正现象的滋生和发展。例如,现有的学术激励机制、成果评价体系不仅存在着过分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且把它与研究者的工资、职称、奖励、住房及各种其他待遇直接挂钩。在这样背景下,学术必然要为利益所驱动。而与此同时,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中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其结果必然是,片面追求数量、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剽窃等不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行为的大量出现。又如,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科研体制仍然体现着鲜明的计划经济特点,这一方面导致了学术行政化的现象,——客观地说,现在行政对学术的干预是非常严重的,具有全面性、全程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学术研究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现象。学术研究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现象不仅体现在一些研究者身上,而且也反映在一些决策者和管理者那里。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认为可以并且急于通过行政方式、行政手段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发挥它们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实施一个个项目、工程来达到这一目的。可以说,现在许多违背学术规律的现象,如采取运动式的方式限时进行课题攻关,频繁地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重申报、轻研究,重成果形式、轻成果效益,等等,都与之有密切的关系。而这又必然反过来助长了学术失范现象和浮躁、急功近利的学风。
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但在社会尚未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也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浮躁、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的心态,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出现畸形。如“一切向钱看”,假冒伪劣泛滥,以“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忽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特征的错误的发展观,等等都是这种心态和畸形价值观的反映。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也出现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既耐不住寂寞,缺乏坐冷板凳的精神,也不愿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把学术研究当作追求个人名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违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现象自然就难以避免。同时,以这种浮躁、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心态和畸形价值观为基础的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姑息迁就了一些研究者的不良行为,使大量的学术失范和学风不正乃至学术腐败问题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查处。
二、关于遵守学术规范、加强学风建设,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而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它对于指导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即树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人文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确立和遵守学术规范、树立良好学风的思想基础。
树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树立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要努力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决不能漠视自己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把学术研究当作追求个人名利的工具或小圈子里的活动。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求有关部门决策者、管理者在工作中把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与为学者服务相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自由,尊重学者的劳动和研究成果,积极地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树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认识和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律和特点。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性、研究过程的不可重复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多样性、独特性以及作为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相统一性等等特点。认识和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就特别要求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树立良好的学风,做到江**同志在2002年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希望的,“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薄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认识和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这些规律和特点,还要求有关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要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励探索;要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要尊重研究者的学术自由,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又要提倡积极的健康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
树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贯彻这一方针,就要处理好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发展、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要充分了解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规律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管理方法和评价方式,促进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要在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的同时,加强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和投入,多出精品力作,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
(二)不断创新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水准的高低以及学风的好坏都有直接的关系。如前所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学术失范和学风问题,与我们的教育、科研体制和评价机制有着一定的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就必须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提出的新要求,不断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可以说,在现代社会,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的基础。
进行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为研究者服务的理念;要在制度设计上,防止非学术因素对研究活动的干扰,保障学术自由;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研资源分配,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要探索出一种能够把应用研究、咨询服务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和运作机制;在重要科研计划和重大政策、制度、措施制定上,要坚持民主、科学、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专家学者的智慧;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学术失范和学风问题,在一些国家是很少见的现象,也是让他们难以理解的,体现了典型的“中国特色”。那么,那些国家为什么没有或很少有这些现象呢?我想这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无论如何与他们建立了健全的科研管理体制有关。我们应该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学习和借鉴那些好的东西。
进行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还要特别重视建立健全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对于这一问题,我曾专门撰文对此进行过阐述。在这篇名为《时间和实践是科研成果最好的试金石》 文章中,我阐述了这样的观点:现在许多重大的奖项要求参评成果的参评时限太短,带来了一些弊端:一是不科学地排除了一些出版或发表年限稍长的精品和上品;二是影响了评价成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三是容易发生单纯地把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政策取向当成了评价标准的现象,从而往往导致或助长科研中的“追风”和“急功近利”等情况。为此,我建议延长重大学术奖项参评时限,把科研成果放在一个更长的时段里考察。因为时间和实践是科研成果最好的试金石,只有那些经受了时间和实践考验仍然能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科研成果,才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才称得上精品和上品。今天在这里,我还要强调这一观点。当然,除此之外,我认为,建立健全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坚决摒弃那些简单的量化管理方式和手段;(2)要着重看科研成果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这包括同行的评价和介绍,学术界的引用率,以及政府、企业的采用情况等;(3)要充分体现不同学科、成果、人才的特点,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分类的原则,如对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评价方式应有所区别;(4)要尊重研究者的原创性劳动,建立健全保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关制度和有关的监督和制约体系。最后,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在组织评审过程中,要尽力减少行政评估行为。目前,行政主导的评估行为过多过滥,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术研究,违背了学术规律,而且易导致权力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三)积极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要充分尊重学术规律,提倡积极的健康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之外,还包括以下多方面的内容:
(1)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诚信教育,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诚实守信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立人之本、立校之本。在当前,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诚信教育,对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转变社会不正之风、净化社会环境,从而对于克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失范和学风不正现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决策者和管理者要努力减少行政因素对学术的干预;在处理行政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上,要坚持“无为”而治,努力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一个自然的人文社会环境。
(3)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督、行政管理和个人自律相统一的学术监督和约束体系。
(4)要发扬学术民主,切实做到不唯上、只唯实,既要反对盲目崇拜学术权威,也要反对任何学术权威压制新的学术思想观点和新生力量的做法。
(5)要坚决、及时、严厉地查处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行为,努力维护学术和学术殿堂的尊严。
(6)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为此,要制定具有创造性的具体化的措施,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和完善。
(7)要加强对学术规范的学习和教育,建议高年级本科生就应该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研究生应该把学术规范作为必修科。
(8)要努力纠正目前的一些学术排行榜的错误和片面的做法。
(9)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在现代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不仅是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转变浮躁的学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确立和遵守良好的学术规范,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而做到这一点,仅靠研究者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很难达到的,必须有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纪宝成:弘扬儒商文化 践行儒商精神 [2010-10-28 14:29:56]
- 纪宝成: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0-3-16 16:31:28]
- 纪宝成: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2009-12-7 15:36:33]
- 纪宝成:把握渠道主控权 提升流通竞争力 [2009-11-28 20:16:28]
- 纪宝成: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2009-3-21 10:58:35]
- 人大校长纪宝成:清算教育产业化 [2006-3-24 20:29:19]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