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大城市金融业发展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结合区域优势选择重点服务行业发展产业金融。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加大创新力度,促进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等产业金融发展,形成战略性带动效应,必将为特大城市金融业稳定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中服务业比重的迅猛增长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被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称为“服务经济”的经济形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特大城市空前发展,成为现代经济领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最为旺盛的增长极,特大城市金融业的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服务经济的范畴及发展现状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服务经济指的是以人力资本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成为服务经济蓬勃发展的主力军。服务经济的具体范畴包括:其一,物流、金融、邮政、通信、旅游、商贸、餐饮、物业等以企业为主发挥职能的社会服务;其二,教育、医疗卫生、人口和社会保障等以政府、事业单位为主发挥职能的公共服务。
服务经济可以从产值和吸收就业人口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其标准是看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或者服务业吸收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占比是否高于60%。时至今日,经历了产业组织、运行机制、增长方式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世界经济变革,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持续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各国平均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处在60%~70%左右的高位,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也超过50%。服务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区域经济极具潜力的增长点和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是在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大的阻力,多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较小;服务贸易从规模到知识化程度再到附加值方面,距离服务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然而,与此同时,在北京和上海,其服务业产值占比近年来一直维持在七成以上,服务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国特大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特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其数量随城镇化进程的推动而迅猛增加。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市区总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已达到122个,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多座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1000万。而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预测,到2025年时,中国将产生11座人口为500~1000万的特大型城市和13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有望达到10亿。
中国发展基金会举办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发布会,提出了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据测算,到2030年全国至少有14.6亿人口,城市化也将上升至65%左右,确定了五大类城市空间作为重点发展的引擎,分别是特大城市群、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边境口岸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这一规划将完全有能力承载中国10亿左右的城市人口,从而满足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可见,城市群的大规模发展必将以区域内特大城市为核心、以特大城市辐射范围为半径。特大城市作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强有力的“引擎”,其产业发展结构和资源集聚功能建设将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现有特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充,已经带来了城市资源耗竭、产业同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诸多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给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特大城市金融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不断推动服务经济完成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从世界范围来看,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的发生,从而成为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从国内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目标。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服务经济全面转型的最佳突破领域和推动特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要坚持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促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升级,积极打造多个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契合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严重下滑,其根本原因就是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产业而自体运行、过度创新,最终导致严重的泡沫和危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发展服务经济。我国的金融机构应有序拓展金融产业组织,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体系的构建,努力推行适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内容和业态形式,充分发挥其融资功能,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准,使金融业切实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其二,金融机构要围绕特大城市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网络交易等新型服务目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努力开拓与特大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金融,如航运金融、环境金融、科技金融、物流金融、网络金融等,进一步促进金融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基于区域优势发展产业金融。北京作为最典型的特大城市之一,于2008年通过《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了“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布局规划,提出了金融业战略定位愿景;从重点支持的产业来说,其科技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是发展科技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金融的基本依据。
第一,科技金融。北京拥有全国最丰富的科技资源,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产生了强大的创业创新能力。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R&D经费7062.6亿元,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76%,其中,北京市R&D经费投入仅次于江苏省,为821.8亿元;经费投入强度为5.82%,居全国之首。2010年北京市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3021.6亿元,授权专利3.4万件,新认定6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占比达到22%。将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科技金融的发展目标,为此,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大力支持境内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在京聚集和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规模,完善再担保机制,支持小额贷款机构发展,推动科技保险试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符合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覆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金融。2005年底北京正式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评选出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截止到目前,北京市已经有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同时,北京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的国际交流中心,进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引进和输出版权均占全国一半以上;出口产品等级较高,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均实现了顺差;国际化方式日益多元,软件、图书、影视产品已经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合资合作、出口加工、外包出口及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等多种国际化方式。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
“十二五”期间,北京推进国际一流的文化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建设,需要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资本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使其交易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出台有力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设立各类投资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鼓励现有的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产品,这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当前,金融业正在推动我国由传统经济向服务经济全面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力军和中流砥柱。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加大创新力度,发展基于城市优势产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航运金融、离岸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等产业金融发展,从而形成战略性带动效应,必将为特大城市金融业稳定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蒋三庚: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3-1-4 14:57:35]
- 蒋三庚: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演变规律 [2009-12-24 16:35:24]
- 蒋三庚:论商业集聚 [2009-10-22 11:55:23]
- 蒋三庚:“总部经济”应该降温 [2005-9-24 11:27:22]
- 蒋三庚简介 [2005-9-24 11:24:18]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