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马龙龙正文
马龙龙:马克思论批发商品流通
来源:财贸经济 200501 发布时间:2005-12-15 点击数:



    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尤其是资本流通和社会再生产问题时,已经注意到了批发商品流通的地位、作用及其规律问题,这些论述散见于他的一系列著作之中,系统地发掘和整理马克思关于批发商品流通的理论论述,不仅对于流通经济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将对我国批发流通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关于批发的产生和作用

    马克思首先从商品流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角度,论述了批发商品流通的产生和作用。
      (一)批发是商品流通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是交换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交换最早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物物交换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参加交换的双方很难找到品种、数量都能互相满足的对手。这就需要能够担当一般等价物来促成商品交换的特殊商品,那就是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双方有可能顺利地衡量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满足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要求。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相交换,出现了买与卖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经济范畴。买卖使不同商品的形态变化可以交织在一起,使同一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以至集散上的矛盾可以通过它的分离或序列化而加以解决,这就出现了商品流通。
    马克思说:“商品的形态变化它们的运动,1.在物质上由不同商品的互相交换构成;2.在形式上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货币转化为商品,即卖和买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称《全集》),第25卷第364页)又说:“属于流通的本质的东西是:交换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买卖的流动的总体。”(《全集》第46卷(上)第144页)可见,有了货币,有了买卖,商品交换才发展为商品流通。正像商品交换是交换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一样,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为克服商品交换中存在的矛盾的必然产物。商品流通的初级形态是简单商品流通,即商品——货币——商品(W—G—W),其特点是出卖为了购买,本质上是为了使用价值。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买卖被作为增加货币、追求增殖的手段,简单商品流通就发展成为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货币——商品——货币(G—W—G),其特点是购买为了出卖,本质上是为了价值,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G—W—G′)。有了发达的商品流通,商品交换过程就可以由多次买卖连结而成。生活资料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当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和集散上的矛盾无法由一次买卖完成时,就可以借助于多次买卖来实现这个过程。这就有了批发和零售的分工。
    商品流通与商品交换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已经开始突破了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和集散上的限制。马克思说:“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的和地方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全集》第23卷第131~132页)但是,简单商品流通的能力毕竟有限,它只能解决产品从生产者手中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问题,而当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空间和集散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就使得产品不可能由生产者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就需要发达的商品流通来克服这种发展了的矛盾。因此在产品最终销售给消费者以前就有了其他一系列买卖所连结成的批发,以区别于生活资料最终销售的零售。
    就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空间距离的延长、市场空间的扩大来说,商品不能在产地当地销售,需要到相邻地区、较远以至更远地区的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去销售。这就需要依靠商品流通的延续性来解决,即依靠买卖环节的增加而使流通向更远的地方延伸。较长的商品流通可以解决较短的商品买卖系列所不能克服的产销在空间上的矛盾。恩格斯曾发挥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简单交换只有一个交换行为便告结束,……而商品流通则无限地继续下去。”(《全集》第16卷第281页)这种无限的延续正是由于发达的商品流通形式(G—W—G)的利用,即一个个的先买进而后卖出的循环来连结成的。这种连结,正是零售以外的批发商品流通,因为零售只有一次买卖而已。
    就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矛盾来说,当生产者要出售,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需要却是以后才有时,或者消费者要购买,但生产者即期却不能供应,需要市场上储存有先前生产的商品时,就需要有发达的商品流通作为手段,由第三者在缺乏消费者时来帮助生产者出售,把购买过来的商品暂时储存起来,以备未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或者用原先已经购买和储存起来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即期的需要,以便弥补生产的不足或缺乏。当生产者不是即期直接销售给生活消费者,而是先行出售给第三者以及生产消费者时,就出现了批发。当买为了卖、先买后卖在时间上不是短暂的间隔,而是时间较长,因而第三者储存的商品规模增大时,中间买卖就不止一次而是若干次时,批发商品流通就不可避免。由于第三者的购买(G—W),生产者的“商品已经转化为货币”,但“它还没有最终再转化为货币,还没有作为使用价值进入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全集》第25卷第305页),在其达到最终出售以前,商品与货币的形态,即中间的买卖是仍要继续下去的,所以这种时间间隔的延长就成了批发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再就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集散状况来说,小规模生产和少量的消费需要当然可以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买卖来解决。但是,当生产者比较集中、生产规模比较大,而消费者比较分散、单元需要量又比较小时,或者相反,当生产者比较分散、产量较小,而消费者比较集中、单元需要量较大时,就不能由生产者直接零售给消费者,而需要第三者作中间媒介,即生产者先出卖给第三者——商人,然后再由商人转卖给消费者。当产销这种集散矛盾随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扩大时,就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或更多次的买卖所连结成的批发商品流通才能克服这种矛盾。例如当生产集中、生产规模大而消费分散、消费量小时,就要有大批发集中收购而逐渐分散到小批发,以便进入零售;而当生产分散,生产规模小而消费集中、消费量大时,则要有分散的小批发收购而逐渐集中到大批发,供应集中的、大量的消费。马克思说:“贸易是发达的商品流通。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为贸易而生产,是大规模的销售,而不是面向个别顾客的销售,因而需要有这样的商人,他不是为满足他个人需要而购买,而是把许多人的购买行为集中到他的购买行为上。”(《全集》第25卷第365页)又说:“大规模生产可能只有批发的买者作为自己的直接买者。”(《全集》第49卷第292页)由此可见,批发是商品流通发展的结果。生产力越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空间、时间、集散上的矛盾越明显,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分工就越清晰,批发商品流通就越扩展。正如马克思说:“一般流通越发达,加入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越大,商品的批发交易和零售交易的区别也就越显著。”(《全集》第46卷(下)第337~338页)在我国,有些论文或学术著作在论证批发产生的依据时却往往离开商品经济、商品流通中矛盾的发展,离开了商品流通内部的分工而把它与批发商业产生的依据混为一谈,这是需要澄清的。
      (二)批发商品流通产生的依据并不等于批发商业产生的依据
    批发商业组织是专门从事批发交易活动的商业组织,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起批零不分、比起生产者自行组织商品流通来说能够更好地组织商品流通、更多地节约流通时间和社会劳动。这一点在分析当前生产者自销和批零组织结构时尤其应该注意。
    商业是一种特殊的买卖活动,即依照发达商品流通的运动公式(G—W—G),为卖而买,买而后卖,从中获利(G—W—G′)的活动,并借此组织商品流通,媒介商品交换,把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卖到消费者手中。专门从事这种特殊买卖活动而区别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独立经营的第三者是商人,专门承担商业职能的部门是商业部门。因此,商业活动是商品流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不是全部的商品流通,不能等同于商品流通,而是当商品交换不能直接进行时由它的媒介来组织商品流通,以实现社会的商品交换。
    正像商品流通过程依照分工的需要而有零售和批发的分离一样,商业也按照经营主体所处的地位和买卖活动所承担职能的特殊性有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之分。批发商业所从事的是批发交易活动,而零售商业所从事的则是零售交易活动。但正像商业活动只是商品流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一样,批发商业活动也只是批发贸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说商业部门是商品流通的主要组织者,那么批发商业系统则是批发贸易的主要组织者。
    因此,不能把批发产生的客观依据与批发商业系统产生的客观依据混为一谈,前者所要论证的是批发这种特定的买卖活动、交易活动为什么会出现、存在和发展,而后者所要论证的是批发商业的经营者为什么会从生产者中分离出来,从众多的商品经营者中尤其是零售的经营者中分离出来,成为商业部门内部一种经营环节的分工。如果说批发是由于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矛盾发展的结果,那么批发商业系统的存在、它与零售商业经营者的分离,则是由于它的独立能够更好地组织商品流通并节省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和劳动。
    批发商业系统独立化的原因与整个商业部门独立化的一般道理是一样的。马克思在分析商业部门的独立化时指出,这种分离可以使生产者专心从事组织生产,“可以把出售商品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于监督生产过程。”在合乎必要比例的条件下,“由于分工,专门用于买卖的资本”能够“小于产业资本家在必须亲自从事他的企业的全部商业活动时所需要的这种资本”;“因为商人专门从事这种业务,所以,不仅生产者可以把他的商品较早地转化为货币,而且商品资本本身也会比它处在生产者手中的时候更快地完成它的形态变化”;“商人资本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全集》第25卷第306~307页)也就是说,商业部门的独立,能够更好地组织商品流通,有助于节省流通时间和劳动耗费,因而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
    但是当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不能由一次买卖而必须由若干次买卖来实现时,就有了批零两类贸易之分。批发贸易和零售贸易自然可以被作为投资的对象进行专门的经营,所不同的只是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投资者是独立存在和活动的商人资本,而进入资本主义也就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的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后,则是社会总资本。并且,由于资本主义以前商品流通并不发达,商人资本的经营大多批零不分,专门投资于批发的比重相对要小得多,而在进入资本主义以后,商品流通越来越发达,从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出发,社会总资本专门投资批发的比重相对要大得多。
    既然批零两种贸易的分离是由于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空间、时间和集散上的矛盾的扩大所产生的,零售是专门用于满足广大居民分散的、少量的生活消费需要的,批发则是专门用于满足生产消费需要以及主要是联系生产和组织多环节的买卖所组成的商品流通的,那么,批发投资的特点正在于相对集中,投资规模相对要大,也就是以大资本专门从事大规模的贸易。发达的商品经济需要大市场,发达的市场需要大流通,发达的商品流通需要大商业,大商业首先而且必然是批发商业。只有到了现代,当垄断资本不只是控制批发,而且同时控制零售时,发达的商业才是批零一体,综合经营的;批发商业才有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方变成内部批发或统一的物流配送系统。
      (三)发达的商品流通首先依靠批发的支持
    商业部门在组织好商品流通、节省流通的时间和劳动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流通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大商业,首先而必然是通过批发商业系统来发挥的。这是因为:
    1.大规模的商品生产需要批发商业来克服集散上的矛盾。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是为贸易而生产,是大规模的销售”。(《全集》第25卷第365页)“在大量生产中,直接购买者除了别的产业资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全集》第24卷第89页)“批发商业把许多消费者,进而是零售商以至小批发的购买都集中到自己的购买中”。批发商业能够拥有大量的资本作为垫支,帮助生产者提前把商品转变为货币,得以连续进行再生产,减少垫支多套的生产资金。批发商业组织的收购,使得生产者能够把他的资本中较大的部分不断地用于真正的生产过程,而把较小的部分用作货币准备。批发商业能为发展的以至发达的商品生产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供应保证。因为生产资料的流通包括它最后的销售,就是批发。批发商业组织储存足够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原材料,可以使之更迅速、更有规则地、更有保证地不断得到供应,而不致发生任何中断。“这种形式变换使产业资本的职能具有连续性,使生产过程成为连续的生产过程,即再生产过程。”(《全集》第24卷第220页)批发商业帮助社会再生产过程中G—W的转化,也就促成了积累的实现。批发商业克服了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距离延长的矛盾,开辟了远方市场。马克思说:“大规模的和供应远地市场的生产,会把全部产品投入商业手中”。(《全集》第25卷第544页)在多数情况下对外贸易组织实际上也是批发商业,只不过它把市场的空间从国内扩展到了国外,国际贸易成为国内商品流通的继续。马克思说:“如果商业开创新的流通点,也就是说,使不同的国家卷入交往,发现新的市场等等。这就和实现一定量交换手续所需要的单纯流通费用完全不同了;这不建立交换手续,而是建立交换本身,创立市场。”(《全集》第46卷(下)第151页)批发商业不仅促进了生产商品化范围的扩大,而且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分工,一些带自给性的生产,比如不够发达的农业,由于批发商业组织的收购而转化为商品性生产,不断地提高商品化的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到处都使生产朝着交换价值的方向发展。”(《全集》第25卷第371页)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一些新产品尚未开拓广阔市场以前,批发商业能够支持那些有发展前途的新产品的生产,“开创了一些生产部门,它们一开始就以商业为基础。”(《全集》第25卷第376页)批发商业能够支持技术进步,它不仅可以通过扩大商品流通向落后的地区传播先进的技术,组织各地的技术交流,推广新技术,而且能在供应先进的物质技术以外,为新技术的采用积累资金或垫支资金。对这一问题,列宁曾经说过:“为了取得这种进步,业主必须有闲置的过剩的货币资金”,这些资金的取得,“只能从流通形式的转变……中取得。”(《列宁全集》第1卷第449页)批发商业会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加速商品流通过程,因而提高了资本增殖的能力。“由于资本抛弃它的商品形式和采取它的货币形式的速度不同,或者说,由于卖的速度不同,同一个资本价值就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和价值形成要素起作用。再生产的规模也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扩大或者缩小。”在这里,“流通过程推动了新的潜能,它们影响资本的作用程度,影响资本的扩张和收缩,而和资本的价值量无关。”(《全集》第24卷第48页)另外,商品储存是商品流通的必然现象,批发领域是流通领域商品储存聚集的主要领域。批发商业系统由于是集中的、规模大的商品经营者,有可能成为批发领域商品储备主要的承担者。当然,在商流和物流有条件分离时,价值形态的商品储备和实物形态的商品储备可以分别由商业和专业化的独立的仓储组织来承担。但专业化、集中化的商品储备能够节省贮存费用,这是不争的事实。马克思说:“储备越是社会地集中,这些费用相对地就越少。”(《全集》第24卷第162页)当零售商业的经营者由于资本偏少、经营规模偏小,不能直接与生产者发生联系进行正常经营时,批发商业的经营者就能够担负起联系作用,帮助零售业克服困难,引导产品转入零售,以至最后转入生活消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批发商业系统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是发展了的或发达的商品流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织系统,是发展了的或发达的商业产生分离时必定要采取的首要的、有效的形式。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批发商业系统的独立运行,更能发挥商品流通的功能,节省商品流通的时间和劳动耗费。
      (四)批发直接影响社会经济运行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批发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正方面说,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在批发领域会有强烈的反映,反过来说,批发领域的波动会强烈地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社会经济中,交换处于中介地位,商业是商品交换的中介,是中介的中介,而批发则是更高层次的中介。马克思说:“商业的职能是专门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而批发商则是生产者和零售商业间的中介,不仅如此,他们还是“生产者互相进行产品交换的媒介”,是这种交换的中间人,在成千上万的场合,交换没有这种中间人就不能进行。
    商业以及批发商业在社会再生产运行中的中介地位,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必然要反映到市场,反映到流通,反映到商业尤其是批发商业当中来。当社会经济繁荣时,批发业也相应地趋于繁荣;相反,当社会经济发生困难以至危机时,批发领域也相应地趋于萧条和危机。因为,当经济繁荣时,不仅“消费通常正好是在这个时候兴旺到了极点,”而且“不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会发生不断的流通”,但是,当生产过剩明显爆发时,“一旦那些把货物运销远处(或存货在国内堆积起来)的商人的资本回流如此缓慢,数量如此之少,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这时,强制拍卖,为支付而进行的出售开始了。于是崩溃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全集》第25卷第341页)商品储存是商品流通的必然现象,但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主动地增加或减少的商品储备,可以调剂供求,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在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供求矛盾。这种调剂供求矛盾的功能主要靠批发贸易的经营者来承担。
    但是,通过批发来调剂市场的供求毕竟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就不是批发商业系统所能为的了,即使批发商业系统充分发挥功能也解决不了矛盾。马克思分析说:“在再生产过程有巨大的伸缩性,能够不断突破每一次遇到的限制时,它在生产本身中不会发现任何限制,或者只会发现有很大伸缩性的限制。……由于商人资本的独立化,它的运动在一定界限内就不受再生产过程的限制,因此,甚至还会驱使再生产过程越出它的各种限制。内部的依赖性和外部的独立性会使商人资本达到这样一点,这时,内部联系要通过暴力即通过一次危机来恢复。”(《全集》第25卷第340页)正由于批发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如此独特的地位,它既反映社会经济的矛盾和问题,又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经济。“在危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全集》第25卷第340页)

    二、关于批发的组织与运行

    马克思在分析了批发商品流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理论之后,又深入到批发商业的内部,探寻了批发商品流通的组织和运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一)商品流通的发展会引起批发内部分工的深化
    批发商品流通的组织形式并不局限于批发商业,马克思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分工会深入到批发内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分工不仅会在社会各领域之间,在生产和流通之间发生,在流通中,也会有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以及金融之间的分工,在商品流通领域中会有批发和零售的分工。批发流通领域流通力的增强,同样要表现为这个领域的内部分工的加强。这种分工,不仅有纵向的、横向的,而且有组织化程度低、不很规范的,还会有组织化程度高、比较规范的。
    首先,在批发商业系统这个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流通组织外,还会有起集散作用的批发交易市场这种为流通服务的组织形式。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在综合性交易市场基础上还会发展成专业性批发交易市场。专业性批发交易市场是某类商品大量供求所形成的交易市场, 因此并不是一切商品都会有专业性的批发交易市场,马克思说:“真正形成大市场的,只有大量的消费品(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只有谷物市场、茶叶、糖和咖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葡萄酒市场和酒精市场)或者还有作为工业原料的产品:原毛、丝、木材和金属市场等。”(《全集》第46卷(上)第240页)批发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又可以分出产地、销售地以至中转地的批发交易市场来。马克思说:“这些各不相同的产品的主要市场在各个中心地点形成,这些地点所以成为中心地点,或者由于进出口的关系,或者由于它本身要么是某种生产的中心,要么是这种中心的直接供应地。”(《全集》第46卷(上)第238—239页)其次,在批发交易组织这种为流通服务的组织以外,在批发贸易经营主体之间还会发展起若干类型的居间性的流通服务组织,如经纪商、代理商等。马克思在分析这种分工时指出:“批发商作为工厂主和零售商之间,或者工厂主和农业家之间,或不同工厂主之间的媒介,他也是这样的较高的中项。商品经纪人对批发商来说也是这样。”(《全集》第46卷(上)第296页)第三,在批发领域中,流通发展到一定高度,商流和物流明显分离,会出现专门的、独立的物流组织。马克思说:“在批发商业中,商人资本以最纯粹的形式出现,最少同其他职能交织在一起,运输业者、铁路经营者、船主,都不是‘商人’。”(《全集》第25卷第322页)马克思认为,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项,批发又是商品流通的中项,中项来自两极,但反过来又能支配两极。所以控制住批发就能控制住流通,控制住流通也就能控制住生产和消费。马克思说:“中项总是表现为完成的经济关系,因为它把两个对立面综合在一起,并且,归根到底,这个中项对于两级本身来说总是表现为片面的较高次方的东西,因为最初在两极间起媒介作用的运动或关系,按照辩证法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即这种关系表现为它自己的媒介,表现为主体,两极只是这个主体的要素,它扬弃这两极的独立的存在,以便通过这两极的扬弃本身来把自己确立为唯一独立的东西。……在商业本身内部也有同样的情形:批发商作为工厂主和零售商之间,或工厂主和农业家之间,或不同工厂主之间的媒介。他也是这样的较高的中项。商品经纪人对批发商来说也是这样。”(《全集》第46卷(上)第295~296页)
      (二)流通中的投机主要集中在批发
    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领域中投机主要集中在批发领域,批发领域的投机会造成虚假繁荣,而信用制度是形成这种投机的强大支撑。
    在虚假繁荣中,批发的膨胀除了在不变资本之间不断地扩大流通以满足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以外,批发领域的投机会空前增多,信用会成为支持批发投机强大的杠杆。马克思说:“把商业界内部的周转撇开不说”,同一商品在商人之间的相互炒卖,“在投机时期,这种流通会显得非常繁荣。……在现代信用制度下,商人资本支配着社会总货币资本的一个很大的部分,因此,它在已买物品最终卖掉以前可以再进行购买。”(《全集》第25卷第340页)信用制度支持着批发领域的投机。
    投机的可能是商品交换分离为买卖行为后产生的。马克思说:“交换分为只买不卖(囤积商品),或者只卖不买(积累货币)。这种分离使投机成为可能。……这种分离使商品在最终完成交换之前可能经过许多交易,使许多人有可能利用这种分离来牟利。它使许多虚假的交易成为可能。”(《全集》第46卷(上)第148页)因此,买卖的分离使投机成为可能,这种可能一般不发生在零售。零售所发生的是欺诈,利用买卖的分离而进行虚假交易的是客观上可以由多次买卖连结起来的批发商品流通,所以投机主要发生在批发领域。
    投机资本是一种不执行商业职能而利用商业的运动公式来牟取暴利的资本;商人资本进行投机是其在执行商业职能时部分以至大部分只在形式上利用商业的运动公式而在本质上离开商业职能的活动,马克思说:“随着投机的发展,随着游离资本的过剩,不执行职能或半执行职能的商人资本会增加。”(《全集》第25卷第347页)批发领域投机资本的增加是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这特别适用于绝大部分社会产品要经过的批发商业。在这里,“一切尺度,一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多少还可以站得住脚的辩护理由都消失了。进行投机的批发商人是拿社会的财产,而不是拿自己的财产来进行冒险的。”(《全集》第25卷第349页、第496~497页)所以,我们分析批发领域的投机问题是离不开对现代信用制度的研究的。现代信用与批发相互支持、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呼风唤雨,有时可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翻起大浪,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明显一例。
      (三)批发的价格形成具有特殊性
    马克思认为,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批发的商品流通本质上属于资本的流通领域。在这里,价值能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平均化,因而批发价格的形成也与零售领域不同。
    马克思在分析零售时就明确提出它是与生活消费直接联系的,因此批发是在这以外的商品流通领域的其他买卖行为。这就存在着两种经济性质有区别的买卖行为:一是零售,它并非资本之间的流通,因为“消费不必直接参加资本的循环”。“实业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流通,即零售商业,是第二次循环,不属于资本的直接流通领域。”(《全集》第46卷(下)第145页)再有,“在所谓的零售商业中,……交换价值的运动,交换价值的流通才以纯粹的形式进行。一个购买面包的工人和一个购买面包的百万富翁,在这一行为中都只是单纯的买者,而零售商对他们来说只是卖者,其他一切规定在这里都消失了。”(《全集》第46卷(上)第204—205页)但是,批发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批发并不在实业家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活动,无论是工厂主、农场主、批发商人和零售商人,都是资本的拥有和营运者,批发是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买卖,在这里,本来意义上的资本流通还只是实业家和实业家之间的流通。马克思把这种资本的直接流通称为第一次循环,而把零售作为第二次循环以相区别。
    既然批发是资本的直接流通,它就不能不受资本的客观规律所直接支配。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经济,它要求社会资源要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进行合理的配置。要求通过竞争使资本能够在各部门之间,包括工商之间、工业内部和产业内部进行运动。这就使得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凝结成的价值(C+V+M)要转化为生产价格(K+P),领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要从高低不平趋于平均化,高利润率就有了下降的趋势。作为资本直接流通的批发领域的资本自然也要服从上述客观规律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以前,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是两种独立存在的资本形态,那时商人资本包括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这两种资本开始明显地分离。马克思说:“货币经营业和预付在它上面的资本只需要批发商业的存在,进一步说,只需要商品经营资本的存在,就可以发展起来。”(《全集》第25卷第363页)商品经营资本的独立化发展成商业资本,货币经营资本的独立化发展成银行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与生产资本一起,成为社会总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商业资本的发展,分化为专营批发和专营零售的资本,但零售中资本的发展毕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量经营的是个体商业的小业主,而批发开始则多是资本家所经营,因为它要求大量资金,经营规模大。“它向许多直接生产者订货,然后收集他们的产品和出卖这些产品,而且它也可以预付原料等等或者也预付货币等等。商人资本是现代资本关系部分地从中发展起来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在某些地方仍然在向直接的资本关系过渡。”(《全集》第49卷第83页)正因为如此,资本的客观规律首先和主要地会体现在批发领域而不是在零售领域。
    这也就是说,资本首先是在工业和批发之间,而不是在工业和零售之间活动的;在批发中,也首先是在产地的批发之间,然后才是在销地批发之间活动的。恩格斯曾经明确地说:原来“在国内单个生产者之间进行的零售贸易中,商品平均说来是按照价值出售的”,而在国际贸易中却是按“低于价值卖给出口商人”,“现在,生产价格适用于国际贸易和批发商业。但在城市零售贸易中,价格的形成则是由完全不同的利润率来调节的。例如,现在牛肉从伦敦批发商人转到伦敦消费者个人手中时增加的价格,要大于从芝加哥批发商人转到伦敦批发商人手中时增加的价格(包括运费在内)。”(《全集》第25卷第1024页)可见,依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依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同,在商品经济向发达阶段发展时,工商利润、批零利润会趋于平均化,平均利润会逐步成为这些领域资本的权利,但批零差价会高于批批差价。只有当资本占领了零售领域时,这个领域才决定性地趋于利润平均化。当然,在垄断资本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平均利润率会被打破而转变为垄断利润率。它的发展也以资本主义成熟的程度为转移,在流通领域中,首先是在批发,以后才进入零售的。
        
    三、结语

    马克思关于批发商品流通的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而提出的,但如撇开资本的社会制度属性而从生产社会化的角度来看,这些论述理应成为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批发商品流通的基本出发点,它不但对于我们建立科学的流通经济学和批发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我们改革流通体制和实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生产、轻流通”,在商品流通领域,批发的性质被强烈扭曲,所谓“工业生产,商业收购”,而改革开放以来,受三级站和专业公司体制解体以及连锁超市和专业市场崛起的环境变化影响,“批发无用论”开始抬头,而对流通领域实施调控与管理的必要性也遭到质疑。重温马克思关于批发商品流通的重要论述,不难发现上述观点的错谬之处:批发不仅关系商品流通是否顺畅,还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适应和匹配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投机资本在批发领域的活动,特别是在信用制度和期货市场将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为一体之后,批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被成倍放大,甚至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破坏社会稳定。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当事国批发领域的动荡与金融市场的紊乱相互作用相互强化,致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因此很有必要将批发商品流通提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予以认识和把握。此外,马克思关于批发商业和批发商品流通、批发环节的商流与物流、内部批发与外部批发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发展社会商业、理顺批零关系、发展连锁商业与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流通业态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作者:马龙龙  编辑:ivyche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