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在内外经济环境全面拉动之下,需求、供给和销售状况保持了稳步快速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9%,远远超过2002年和2003年9%左右的增速,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349元,比2004年全年还要高出188元,比2003年全年更是高出近790元;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3元,将2004年创造的历史最高水平再次提升1.6元。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8%,低于2004年4%的增幅。当前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表现出了一些异乎往常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一、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一)从整体上看
全国31个省(区、市)中,除北京市在1-6月和天津市在2-4月CPI涨幅延续了2004年同比上涨之势以外,其他29个省(区、市)CPI涨幅的平稳回落成为了贯穿全年价格走势的核心主题。尽管从2003年下半年算起,我国CPI已经连续同比增长了35个月,排除受春节影响明显的2005年2月,CPI同比涨幅呈现出明显的“倒V型”下攻态势,逐月走低,从2005年7月5.3%左右的涨幅迅速缩小到1%以下。由此可见,2005年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涨幅回落具有普遍性、连续性和快速性。
(二)从城乡结构看
2005年需求规模基数更大、需求增长速度更快的城市,CPI涨幅反而普遍低于需求规模更小、需求增长较慢的农村。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农村CPI与城市相比,每月总存在1%以上的超涨,构成了价格上涨的主导动力,1-6月,农村CPI上涨2.9%,城市上涨1.9%,城乡出现了1个百分点的累计超涨;而从2005年7月开始,城乡CPI涨幅差异开始逐月缩小,全年农村CPI上涨2.3%,城市上涨1.6%,城乡CPI累计超涨缩小到0.7个百分点。
(三)从地域结构看
2005年全年我国中部省市价格涨幅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充当着价格涨势的持续拉动力量;西部省市则在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初短暂扮演了价格涨势蔓延最快区域的角色之后,迅速回归价格下行动力的角色定位,完成了最显著的角色转换;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东部省市,则延续了2004年以来相对平稳的价格走势,与全国平均价格水平保持了高度的拟合。具体到全国六大地区,华北地区最高效度的反映了全国价格的基本走势,中南地区成为了全国价格水平涨幅回落的唯一阻力,华东、西南、东北、西北则普遍构成了全国价格水平涨幅回落的有效动力,特别是西北和东北地区。
(四)从商品结构看
食品价格回落成为了2005年推动CPI涨幅全面走低的主要力量;文教娱乐服务和居住类商品价格涨幅的相对稳定,则构成了价格下行的有效支撑,有效抑制了价格突破涨跌平衡;而日用工业品、交通通讯类商品和衣着类商品价格的解冻,则有效缓解了价格持续下行的压力。2005年1-11月,我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远低于2004年同期10.4%的水平,全面扭转了2004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启动的价格飙升,使消费品市场价格体系重新回到了“衣食”压低价格、“住用”抬升价格的传统格局。居住类商品价格一枝独秀,保持了高位稳健的涨势;服务价格则延续了长期以来2%左右稳定上升的势头,并有蓄势待发之势;至于衣着、交通通讯、日用工业品等虽然从绝对水平来说仍延续了1998年以来的低迷,但逐月趋暖的走势已然形成,特别是日用工业品价格更是多年以来首次突破涨跌平衡。
二、中国当前消费品市场价格波动运行机制
(一)价格止涨回调的动力机制
目前市场供求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情况,决定了2005年并不具备延续2004年价格膨胀的供求基础,所以CPI从2004年103.9到2005年101.7的必要回调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但贯穿2005全年的价格下冲也并非市场态势的简单反映,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可以将本轮价格回调归结为五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粮食价格的迅速跳水构成了2005年CPI止涨回调的启动因素。连续6年粮食减产累积的5000多万吨的粮食供求缺口,在2005年粮食生产全面丰收的背景下被迅速压缩,粮食进口量迅速萎缩,粮食价格涨幅直线回落。2005年前11个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5%,比2004年28.4%的同比涨幅下跌了26.9个百分点,直接拉动CPI回调了0.86个百分点。
2.稳健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构成了2005年CPI止涨回调的政策因素。1998年开始的连续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全面拉动了投资的增加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为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9年来首次宣布加息;2005年3月17日,央行再次加息,并局部提高了个人房贷最低首付比率,稳健的货币政策得以全面实施。虽然受到了前期政策惯性、投资周期延伸和政策效果相互抵消的干扰,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还是得到了适时体现,2004年10-11月和2005年3-4月出现的价格指数快速滑落便是明证。
3.高权重商品价格的持续低迷构成了2005年CPI止涨回调的结构因素。按照我国2005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测算,在我国CPI构成中,食品占36%的权重,文教医疗服务占20%,居住类商品占12%,32%的权重来自于工业消费品(包括日用工业品、交通通讯类产品、衣着类商品等)。可见,对CPI走势影响最大的就是食品价格和工业消费品的价格。然而,2005年,一方面粮食价格涨幅回落带动了食品价格的逐月回调;另一方面工业消费品价格普遍低迷,而且价格回暖阻力重重:
(1)我国多类工业消费品需求都对国际市场存在较强依赖性,然而如前所述,2005年衣着类商品、交通通讯类商品、家具等都出现了出口规模的大幅滑落,导致产能的严重闲置和产品的大量积压,积压商品在市场中的甩卖效应,无疑会加剧价格的持续走低;
(2)我国消费品工业兼具技术成熟和规模经济的特点,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足以抵消原材料成本的上扬,2005年服装、家电、电脑、手机、轿车等产品价格的一降再降便是明证;
(3)我国消费工业品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且总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使之很难搭上成本上升的“便车”,生产企业只能主要通过强化管理、控制成本、压缩利润等途径消化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4)经济体系逐渐进入重化工阶段,形成了更多的生产资料内部循环和消耗——如煤炭炼成焦炭,焦炭用于炼钢,钢材又被加工成采煤设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生活消费品的传导明显弱化。
4.全球消费价格指数的低位徘徊构成了2005年CPI止涨回调的输入因素。2005年我国高达60%外贸依存度决定了我国大多数经济活动都会与世界经济动态形成紧密关联,而不限于初级产品。截至2005年11月,美国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为102.1,比上年同期下挫0.1;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为97,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欧盟国家中,法国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核心消费价格指数101.6,德国消费价格指数102.3。可见,2005年全年,全球消费价格指数普遍处于低位徘徊。所以,尽管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行情依然高涨,但其价格涨势的输入效应仍会受到全球消费价格低压的全面抑制。
5.人民币币值的稳中有升构成了2005年CPI止涨回调的汇率因素。在多年积累的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2005年7月长期盯住的人民币美元汇率终于开始松动,人民币币值由此连续数月攀升,到2005年12月1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收于8.0730:1,创下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最新高点。人民汇率持续上扬,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涨势,并成功压低了进口商品的人民币标价,有效的配合了2005年CPI止涨回调的价格大势。
(二)价格变动的传导机制
要理解2005年我国在初级工业原料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价格实现止涨回调,还需要领会当前我国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机制的特点。
1.初级生活资料到非初级生活资料的价格传导基本畅通。2005年分类价格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价格涨幅从2005年3月份开始全面回落,肉禽制品、蛋类的价格回调虽略有滞后(滞后期分别为4个月和5个月),但价格变动走势与粮食相关性极高;水产品价格虽也相应回调,但由于其生产成本与粮食价格相关性低,故其价格变动走势和周期与粮食拟合度都不高;至于某种程度上与粮食存在生产替代性的鲜菜,在粮食价格回落的同时,价格逆势爬升,成为了力挺食品价格指数维持在涨跌平衡上方的支撑力量。
2.上游生产资料到下游工业品的价格传导虽然还存在动力衰减,但传导机制已然形成,传导时滞缩短、传导程度增强。2004年之前,上游生产资料到下游工业品的价格传导存在明显的时滞,据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统计,我国加工产品价格上涨要比原料工业滞后13-17个月。然而,自2003年底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击穿加工工业产业链原有的价格传导抑制机制之后,我国下游工业品价格与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出现了明显的实时互动,且价格同比波动幅度差异呈明显缩小之势,说明我国工业加工产业链内部的成本顺延机制已然形成,价格传导的动力衰减将越来越弱,整个工业体系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能力有所减弱。
3.生产资料到耐用消费品销售价格的传导渠道仍未打通。由于存在显著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1996年以来,我国耐用消费品的出厂价格一直处在下行通道,即使是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耐用消费品的出厂价格仍然持续下滑。2003年开始的上游初级产品和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到2005年仍未有效传导到工业消费品领域,衣着、家庭设备和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家用电器等消费品价格仍在低迷。
(三)价格下滑的制约机制
2005年,对我国CPI变动贡献最大的两大类商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走低,食品价格则大幅回落,然而我国消费品市场价格水平不但并未由此进入负增长,甚至陷入通货紧缩,而且导入了价格缓升、逐步启稳的良性走势,这一切与我国经济体系当中既存的价格下滑制约机制不无关系。
1.经济体系对价格下滑动力机制的弱化效应。2005年以来中国消费品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体系所出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本年度价格下滑的动力机制。
(1)以粮食增产为契机,2005年价格回调的重要动力来自于粮食价格的大幅跳水;然而,2005年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是粮农直补激励下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作为这一经济效果的代价,蔬菜种植面积则明显萎缩,在供求失衡的市场态势下引发了蔬菜价格的持续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粮食价格下跌对食品价格的传导,如上图5所示。
(2)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再次下降,并延续了近十年来年均1.5个百分点的下降速度,这一变化将促使受粮食价格影响最大的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越来越小。
(3)2005年就业岗位的大量创造、所得税和农业税制度的重大调整、农民直接补贴的延续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大幅的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了消费信心,对以家电、首饰为代表的日用工业品的消费需求稳步扩大,促使多年冰冷的日用消费品价格逐月回暖,多年来首次突破涨跌平衡。
2.服务和居住类商品价格的高位稳定对价格下滑的有效支撑。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比较,我国以文教医疗为代表的服务和以水、电、暖、家具、建材为代表的居住类商品具有比别的商品更大的涨价空间。国外学者曾指出,这两类商品的价格是我国政府微调CPI走势的最优着力点;同时,调整水、电、暖等公共性资源价格还是通过价格杠杆引导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过渡的客观要求。在支出项目下放和公共产品价格上调两大政策取向的合力推动下,2005年我国不论是以水、电为代表的居住类商品还是以教育、医疗为代表的服务商品,价格涨幅到稳定在了高位;而这两类商品有具有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性质,其价格上涨还具有引发工资和物价连锁上攻的效应。所以,即便从中长期看,这一因素都会对我国价格整体水平的下滑形成有效的支撑。
3. 低消费推动下高投资对生产资料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强化。在经济体系重工业化发展趋势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推动下,2001-2004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3.0%、16.1%、26.7%、2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的差距逐年扩大。2005年以来,在国家稳健经济政策的规制下,本来投资规模应当有所收缩,但由于扩张性政策的惯性,特别是体制因素、收入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以及预期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消费需求增长的相对乏力,再次使得投资成为了国民经济体系最终产品的主要流向,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投资完成额同比增幅高达27.6%,甚至超过了经济扩张力度最大的2003年。投资的扩大,有效沟通了原燃料购进价与最终产品出厂价,强化了上游居高不下的基础原料特别是燃料价格向下游生产成本的顺延,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供求态势对工业消费品价格的长期压制。
综上所述,以粮食和工业消费品为代表的高消费权重商品价格的迅速滑落和持续低迷启动了2005年度价格的下行调整,但由于种种价格下滑制约机制的存在,使得价格回调向整个消费品市场的蔓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路,于是导致了各类商品价格的冷热不均。不仅如此,可以说,2005年价格的止涨回调进一步强化了整个消费品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在城乡消费结构日益趋同的情况下,仅仅是居住类商品和衣着类商品消费比重的差异,就决定了农村对价格下滑形成了远比城市更强劲的支撑力。至于2005年价格上涨的区域性差异,则应更多的归因于不同区域的产品结构差异: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原燃料消耗量小,所以受生产资料高位价格影响较小,但农产品消耗量大,所以在粮食价格下跌的拉动和传导下西部地区价格下挫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则是我国重化工业最集中的区域,在2005年工业产业链上下游价格传导通畅的情况下,东部地区获得了更大程度的生产资料价格支撑,进而扮演了价格回落的重要支撑力量;而东部是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且以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主的区域,由于对农产品依存度低且耐用消费品上下游价格传导相对阻塞,于是东部实现了对粮食价格下跌和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双重免疫,成为了引导2005年价格稳定的中坚力量。
三、对近期中国消费品市场价格的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从压制GPI继续下滑的因素看
1.在2005年3月以提息为代表的稳健货币政策和2005年7月以人民升值为代表汇率政策驱动下,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消费价格指数将承受来自货币层面的双重压力;如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出现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则2006年消费价格指数还将受到宏观经济“萧条”因素的抑制。
2.持续多年的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得到全面缓解,食品类产品价格将趋于低位稳定。具体而言:一是保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仍会是2006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国家将全面减免农业税,并可能延续粮农直补政策,构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因而,2006年粮食稳产甚至增产完全值得期待。二是恩格尔系数在2006年还将以至少1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下降,从而使粮食乃至食品价格对总体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进一步缩小。三是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较为充足,国家粮食储备尚有较大的调节余地。四是在世界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解除农产品市场保护,将使得低价格进口粮成为新一轮价格下跌走势的启动因素。
3.生产资料特别是能源、动力产品价格涨幅趋缓。全球范围内能源供应紧张和不良预期的缓解,使得能源、动力类生产资料价格已经开始了稳步的下调;同时,包括2005年在内的连续7年的投资增长,将在包括2006年的未来三年内转化为较大的产能增量——如钢材和有色金属——从而全面提升生产资料供给,使多年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下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的居高不下得到抑制。
4.中国经济的转轨和改革取向将形成压制消费价格指数下滑的长效机制。(1)中国由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战略。(2)如前所述,充分竞争是商品价格稳中有降的重要原因,而垄断或政府干预则是价格上行的重要原因,所以中国年复一年的市场化改革对价格上涨也具有长期性的制约作用。
(二)从推动CPI上攻的因素看
1.成本推动性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由于生产资料到工业产品的价格传导机制在2004年便已被击穿,所以2005年国内市场水价上提、电煤放开、电价趋升、天然气价格调整等基础性原料或动力商品的价格上涨因素以及国内外初级产品特别是成品油价格差异带来的输入因素,将在2006年全面传导到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并通过工业消费品传导到消费品市场当中。2004年到2005年7月,经济体系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已经基本耗尽了: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利润出现萎缩趋势,企业转产、破产增加,过剩生产能力得以退出;而偏低的工资导致不少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正在形成。2005年8月日用工业品价格指数多年来首次突破涨跌平衡便呈现出连续上攻的走势,便是这一因素存在的明证。几乎可以肯定,2006年,将是目前还基本阻塞的生产资料到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传导渠道得以疏通的一年。
2.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价格还存在升温空间。优质医疗机构和优质文教资源的供给不足,对我国而言不是短期内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而伴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大学教育普及化以及居民收入不断提升三大外部因素,服务需求却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再加上服务消费在消费者消费结构中比重的不断提升,2006年服务商品价格将和居住类商品一道充当价格上涨的主导动力。
3.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75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1.7%;2005年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房地产投资增幅稳步回落,但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依然逆势上涨8.8%,突破了3000元/平方米大关。进入2006年,房价将获得进一步的上涨动力:一是随着住房消费的闯关成功,购房自住需求逐渐增大,加之房屋出租的投资需求和房屋倒卖的投机需求增大,短期内住房需求的快速膨胀势必抬高房价;二是宏观调控中对土地和信贷的控制还将引发商品房供给增幅继续减少,从而引致房价上升的预期,进一步推升房价;三是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将直接推动了房价上涨;四是钢材、水泥等工业品价格在2006年可能迎来价格传导机制生效后的首次价格波动,当然,作为产业链的下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引起房地产开发业的成本上升,进而激发成本推上型价格上涨。
综合上述,如果所有因素全部兑现,预计2006年全年CPI同比升幅将与2005年1.8%的水平基本看齐并略有下挫: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CPI同比升幅可能击穿1%的下限,但形成这种走势的概率约为25%;更大的可能是,全年CPI同比升幅处于1.3%至1.8%的区间,形成超温和的涨势。这种适度的价格上扬既包含了需求热点商品和供给不足商品的价格上涨,从而推动经济资源向有需求、有效益或供给有限的产业和产品转移;还包含了供过于求商品和不适销对路商品的价格下跌,从而推动消费品市场调节商品供求、优化商品结构、完善商品渠道,实现消费品市场的供求平衡和良性发展。
(三)价格政策建议:应兼顾总体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特征
1.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关注体现为同时关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005年消费品价格实现了止涨回调,说明政府对通货膨胀的预防和控制是卓有成效的。但政府还应注意,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必须与长期的对通货紧缩的防治协调并行。从中期看,我国消费品市场并不存在推动价格持续上升的长效机制,除了受商品供求态势影响之外,价格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因素来自于投资的高增长,而投资又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水泥、钢铁等少数几个行业。运用发展的眼光看,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目前对住房、汽车的消费需求本质上属于“存量需求”,前期具有高速释放性,后期缺乏有效延续性;另一方面,投资属于具有“两面性”的经济变量,在建设阶段,投资属于需求范畴,是价格的拉上动力,到了投产阶段,投资就转化为供给范畴,成为了价格的压制因素。所以,2004年—2005年紧缩银根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举措还应当有所延续,从长期看,这其实也是在反通货紧缩。
2.对价格结构特征的关注体现为切实关注西部、农村、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2005年的价格走势,虽然总体增幅微乎其微,但总体增幅背后却隐含着较为复杂的结构性特征。首先,从商品结构看,在粮食价格快速回落的同时,却出现了蔬菜价格普遍、持续且大幅度的上涨;在食品价格出现松动回调的同时,居住类商品价格却始终居高不下。其次,从城乡结构看,在城市价格增幅一路走低的同时,农村价格增幅反倒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从地域结构看,西部地区在2004年的价格加速上涨过程中和2005年的价格涨幅回调过程中都扮演了领跑的角色,先是超涨后是超跌,价格波动极其剧烈。
在这样的价格结构特征下,不同居民所承受的价格冲击是不同的。受到价格冲击最大的就是西部农村的低收入农民。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所以这部分居民的需求价格弹性极高。价格变动的商品结构特征会造成他们消费结构的扭曲,价格变动的城乡结构特征会导致他们整体消费能力的萎缩,价格变动的地域结构特征则会导致他们的消费能力失去稳定性。可见,进入2006年政府应将经济工作的重点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引导,将该阶层视为未来数年内重点扶助的对象,加强对通货膨胀的紧缩调控和对该阶层的消费性转移支付,在提升最终消费率的同时,稳定物价,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马龙龙:应将政府投资转向流通领域 [2012-11-26 10:05:18]
- 马龙龙:应客观全面地评价零供关系 [2012-10-29 11:45:30]
- 马龙龙:组建流通“国家队”引领行业改革 [2012-9-25 11:38:06]
- 马龙龙:用市场机制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 [2012-7-3 11:29:02]
- 马龙龙:外资潮再涌中国流通业 [2012-5-25 10:52:21]
- 马龙龙:中国商品流通虚实结构演进研究 [2012-4-25 17:14:12]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