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以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过万亿元的投资项目,这些项目集中在公路、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期以来,投资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此轮政府投资无疑有助于刺激经济回暖。然而过去几年来对“铁、公、基”项目的投资虽然直接拉动了钢铁、能源、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增长,却也因此形成了由投资主导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长远看来,持续向“铁、公、基”设施投资将使结构刚性越发固化,难以逆转。笔者认为,当前情况下有必要将政府投资方向转向流通基础设施,并以此带动流通产业的发展。流通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流通产业衔接生产与消费,流通产业的高效运行有助于扩大消费,保障民生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进而实现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的转变。
具体而言,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应当集中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由于流通环节较多、渠道混乱,我国始终存在农产品(行情 股吧 资金流)价格虚高且频繁波动的问题。基于我国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相矛盾的固有特征,可以借鉴日韩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运营模式。建议政府投资应首先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倾斜,由政府主导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具有公益性质的全国性产地、销地批发市场和地方性批发市场群。这些批发市场由政府划拨或出资购买土地,由政府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政府主导建设的同时,鼓励大型流通企业积极申报,并在经得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后有序规划、建设和经营地方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硬件”设施建设基础上,参照日本“农协”模式,由政府牵头组建行业协会并赋予行业协会集货、分拣、加工等实际职能,逐渐发挥行业协会沟通产销、调节与监控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行的作用。
第二,对冷链仓储、物流系统的投资。损耗大、成本高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一大顽疾。提高冷链物流普及程度将降低流通中的损耗,促进农民增收;保证生鲜食品质量,提升居民饮食安全水平。冷链系统的普及将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程度,有助于实现农产品错峰上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替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需要配套冷库、冷藏运输车、货架等专业设施,投资高,回收慢,公益性强,对私人资金缺乏投资激励。因此,建议由政府进行冷链物流装备的投资,同时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在相关优惠政策的指导下配套投资和运营管理。
第三,对农副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的投资。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的市场信息网络能够减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决策失误,平抑价格波动,降低市场风险,同时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提供信息支持和有力保障。健全的农副产品市场信息系统是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产品追溯体系的基础。建议由政府主导构建农副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传输工具向供求双方提供包括农产品产销量、流向、供求态势、价格趋势等在内的市场行情信息。建立农产品产、销区及集散地信息互换网,进行信息综合分析 ,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建立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逐步实现流通信息化和现代化。
第四,对大型流通企业的投资。为了更好的执行公益性流通职能,提供流通领域的准公共物品,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市场设施建设,填补流通中非竞争性、非营利性领域的市场缺位,笔者提出组建“流通国家队”的思路。再次强调由政府主导尽快组建流通国家队,政府财政支持向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倾斜,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承接政府投资、呼应政策调控的直接抓手。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马龙龙:应将政府投资转向流通领域 [2012-11-26 10:05:18]
- 马龙龙:应客观全面地评价零供关系 [2012-10-29 11:45:30]
- 马龙龙:组建流通“国家队”引领行业改革 [2012-9-25 11:38:06]
- 马龙龙:用市场机制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 [2012-7-3 11:29:02]
- 马龙龙:外资潮再涌中国流通业 [2012-5-25 10:52:21]
- 马龙龙:中国商品流通虚实结构演进研究 [2012-4-25 17:14:12]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