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于淑华正文
于淑华:中国连锁商业理论变迁回顾与展望
来源:华南商业网   2005-10-29 发布时间:2006-7-7 点击数:

    在我国,有许多人认为,中国连锁经营是在无理论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有许多连锁经营理论研究者认为,中国连锁经营理论作为现代营销应用理论,不但存在,而且还很系统。它既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发展到今天已被多数企业理解、运用,并对企业经营发展起到了相当有效的指导作用。所以,我国近年采取连锁经营成功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尝到了“发展连锁经营,先要理论先行”的甜头,也体会到了“企业连锁经营系统建设”就是“知识经济”的具体体现。

  本文认为,我国连锁企业在竞争发展中应进一步认识到,连锁经营理论在连锁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的导向作用;同时更要认识到,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时期的连锁经营企业,将会面临不同性质的问题。因为,连锁企业经营体系的建设、 获利体系的建立、产生经济效益的市场因素及其发展的理论、政策导向等都是动态的。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我国连锁经营主要理论、政策性规范的变化等进行回顾,并对未来发展加以展望。

  连锁经营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连锁经营产生于1859年的美国,至今已有146年的历史,到本世纪30年代,连锁经营在全美得到大力发展,并传入欧洲诸国。上世纪60年代末期,西欧国家的流通领域普遍导入了连锁经营。到上世纪70至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连锁经营在日本得到空前发展,并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新加坡、韩国、泰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流通领域得到普及。作为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连锁经营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我国内地以来,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连锁经营理论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连锁经营是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原理在流通领域中的灵活运用,但在经济学上还没有确切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许多人都把连锁经营的主要特点简单归纳为“联购分销,批量经营”。为使流通企业正确应用连锁经营理论和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原国内贸易部于1997年制订、公布的《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意见》指出,连锁店是指经营同类商品,使用统一商号的若干门店,在同一总部的管理下,采取统一采购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实现规模效益的经营组织形式。这一较为具体的理论概念指引了很多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

  1998年,我国连锁理论研究者提出,连锁经营的本质特征是“进货与销售的职能分离,是连锁经营同传统商业经营在组织结构上的根本不同。采取连锁经营的企业总部,在将多数商店标准化的基础上,实行进货统一集中化,对各商店的经营实行集中管理;总部商品部、物流部在负责进货的同时,对销售进货商品的连锁店(或加盟店)的销售和利润负责;各连锁店(或加盟店)经理对本店所有商品的销售和利润负责;在经营费用方面,总部负责进货者从低成本、高周转上下功夫,而连锁店经理更多的是从降低销售费用上下功夫”。这两种职能的分离和结合,是零售商业的集中与分散的结合,是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结合,是连锁经营企业总部与连锁店分工的不同。连锁经营的职能分离,正是应用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原理,将复杂的商业活动中的商店面积、业态、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标准化;将采购、送货、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分离,形成专业化;将经营活动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中化;将各环节各岗位的商业活动尽可能程序化、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连锁经营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应消费的个性化、多层次化和方便化等市场需求,实现多品种、少批量、低经费、低风险、高周转、高效益。

  短短十余年间,连锁经营方式使我国产生了数十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为推动我国流通改革及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众多连锁经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

  不同阶段的理论变迁

  1、连锁经营可迅速集中商业资本,有利于资本的有效运作。连锁经营能将众多单个资本及其产生的部分收益迅速集中起来,并开展有效运作。这是其他任何单体店或经营形式难以实现的。在市场竞争激烈、市场机会有限的今天,谁能科学、合理地调用资本,谁就能获取较大收益。对于今天已成长为我国大型零售连锁经营的成功企业来讲,几乎都尝到了连锁经营能迅速集中资本的甜头。

  2、连锁经营能使“社会效益最大化”。连锁经营作为现代流通领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消费的客观要求,通过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兼顾供应商、经营者及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利益,最终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凡是摸索经营、调整发展取得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科学地抓住了连锁经营提高“效率”的灵魂和把握住了连锁经营的核心。

  3、 连锁企业规模扩张须坚持“连锁网络集中化”原则。能顺利向规模扩张,是所有采取连锁经营的企业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国内外成功的连锁经营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大多数得益于合理的“连锁网络集中化”。

  “连锁网络集中化”指的是连锁销售网点的集中。近年来,国内外连锁经营理论研究者在总结连锁经营成功的经验中深切认识到,连锁经营企业在扩大规模、增加店铺数量时,切忌分散建店。因为无论企业采取哪种连锁经营方式,在企业计划发展直营连锁店或加盟连锁店网络时,首先必须考虑商品配送地区的合理化和经营发展不失控的问题。所以,连锁经营企业规划网点发展战略时,坚持在一定地区内,既集中地增加加盟店,又不断地扩展建店地区,增加建店地区内的网点数,以缩短各店间的配送距离及时间,为提高物流、配货效率奠定基础,更有利于对连锁体系的控制。这一点成功的企业已有深切体会。

  4、连锁企业发展要具备“先行条件”。连锁企业扩张发展需具备先行条件,这是理论界和连锁经营成功企业的共识。连锁企业对自身发展的持续管理非常重要,短时间内过度扩张的危险和设定快速成长目标,都易导致连锁企业的发展失衡。连锁企业与单体店不同,特别需要合理的成长速度,主要取决因素为:一是经营资源要求最佳配置;二是连锁企业发展需要先行条件;三是经营战略的持续性与内部组织的有机结合。

  5、市场开放促使零售业态推陈出新。中国零售业态的快速增加与流通领域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零售业态理论先导有直接关系。伴随上世纪90年代初对外资百货店的开放政策实施后,1996年以后我国又相继开放了各种零售业态的连锁经营。

  为确保零售改革开放对国内零售发展有真正意义上的示范作用,并使国内零售企业正确地发展,1997至2000年由商业理论界研究并编制发表了我国第一部《零售业态分类》国标,将我国新型零售业态定为9类,并先以《零售业态分类意见》的方式试用,2000年正式以国家标准公布,对连锁经营企业的新业态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国连锁零售业经历了百货店、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等发展历程后,购物中心、折扣店、无店铺销售、工厂直销等国际上成熟的零售业态也进入中国市场。

  面对各种零售业态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2004年改编的《零售业态分类》国标公布,将我国零售业态分类由原来的9种改为17种。为了适应我国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发展要求,目前“农家店标准”也正在编制之中。我国零售业态的变迁与国家对零售市场的改革、开放政策导向和支持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6、兼并店铺与兼并公司要注重整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针对公司兼并现象,理论研究者认为,公司兼并将出现企业文化的特性、企业理念的特性、业态定位的差异化、定型的管理模式与培养员工习惯性的磨合期、长期形成的企业经营个性及长时间磨练形成的连锁经营团队难以与其他公司融合,并将导致一些新制度难以实施。即使是市场行为合并的企业,也会因内部沟通难出现一些人“拉帮结派”,影响新公司连锁经营团队合力的形成,致使经营成本上升。如果是行政干预“拉郎配”,将更难成正果。

  而兼并店铺因是同一业态的网点兼并,成功的连锁企业通过对同一业态店铺的合并或收购,以达到快速规模扩张的目的,这也是国际上常出现的作法。

  7、中小零售企业要做区域市场强者。进入2002年后,外资零售企业已显示出快速发展势头,尤其是2004年12月11日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后,受限多年首逢解禁的外资零售企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争夺中国市场的大好机会。面对外资的四面夹击,本土零售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态势。

  而在此前两年,我国流通理论研究者就提出:中国广大零售企业要做区域市场的强者,应该由一味的规模扩张中走出来,发挥区域竞争优势和注重差异化竞争策略,在区域市场与大零售企业的抗衡中取得优势,使多数中小零售企业在自己的“根据地”———区域市场上做强做大,真正做到区域崛起,不被外资或国内大零售企业的扩张速度带着跑。在这一理论的倡导下,近年我国中小零售企业发展已凸显区域强势。

  8、连锁专业化经营回报率远优于多元化经营。2004年,我国许多零售企业开始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以图更大的发展。

  对多元化是利是弊目前有两种不同认识。有的理论观点认为:“多元化经营是零售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避免企业在经营环境突变时遭遇灭顶之灾。于是有一定知名度、有品牌影响力和资金优势的零售企业,实际经营范围已经涉及了房地产、金融、证券、制造业、汽车等诸多原本不熟悉的领域。

  也有理论观点认为:“企业实施超出同行业的多元化战略,会分散精力,加大企业有限资源分配的难度”。我国零售企业目前盈利能力低下,并非由于企业只专注于单一业态的发展,这其中涉及到体制、管理、资本等多方面的因素。况且,新的业态、新的领域有新的竞争对手,对企业各方面的要求也将更高。如果在单一业态还无法实现良好盈利的状态下,企业不经过科学规划与论证,就大举进入新的行业或产业,最后还有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零售企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盈利能力。已有的调查也证明,连锁专业化经营的回报率远优于多元化经营。

  9、建立和实行规范的交易行为是成熟连锁企业的必备素质。针对近年来零供交易中存在的进场费用的争议,理论研究者们根据对中外同行的研究认为:双方合同认定的进场费是合理的。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方面,进场费确实是一种国际惯例,有的叫商品促销费,也有的叫生意发展基金等,只是说法不一而已;另一方面,从营销的角度看,进场费是互相合作的费用,零售商提供好的营销场所与营销环境,供应商通过零售店铺直接使产品面对消费者,尤其对中小生产制造企业而言,支付巨额产品的广告费用很难,与投入电视等媒体广告相比,店铺直接促销大大降低了产品宣传费用。另外,在零售店铺开展特价促销与季节性促销等营销活动,可使供应商有效地处理库存,提高产品生产和周转能力。

  当然,目前存在的一些巧立名目,克扣货款等恶性收费行为,已远远超出了合理范围,需要在今后出台的管理规范中增加强制性的要求,设定相应的细则与对违规的处罚等条款,并加大监督部门在执行中的力度,以求达到培育健康的流通市场秩序的目的。而建立和实行规范的交易行为也是成熟连锁企业的必备素质。

  10、占据连锁商业网点不等于有竞争优势。对于目前一些国内企业热衷于占据商业网点而不顾效益好坏的现象,理论研究者认为,企业应该走出商业地产的稀缺性认识误区,必须认清楚商业地产“地利”所在。圈到有升值潜力的商业网点,这是构造有竞争力的商业企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商业网点优势未必能自然转变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如果零售企业没有良好的服务理念、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及盈利模式,那么,即使占据了优越的商业网点,也会在与外资或强势企业的竞争中,逐步把地产的“先入优势”丧失殆尽。中国连锁经营发展与理论展望  不同时期连锁经营的理论应用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高和流通改革的深入发展,商业连锁经营理论随着连锁经营向纵深发展,将呈现出:

  1、自愿连锁将成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伴随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发展,中小城镇、中小流通企业将备感经营压力,尤其经营观念落后、经营人才的缺乏、现代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支出水平的不平衡、购买力不足以及商品市场竞争无序等,将严重困扰所在地的零售经营者。

  为开拓市场,创新发展,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将会以自愿连锁方式,以强服弱,实现零兼批;大批发企业联合中小批发企业,带动中小零售、餐饮企业发展。国际自愿连锁企业将进一步登陆中国。在中小城镇、中小流通企业间,将真正出现以自愿连锁成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的趋势。

  2、连锁企业聚焦主业发展,形成成长型扩张。聚焦主业发展是连锁经营企业真正达到成长型规模扩张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当今世界零售竞争已由经营商品转向“经营顾客”的时代迈进,在这一快速变革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及竞争方式的变化中,一些赫赫有名的企业在努力寻求扩张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犯了错误”,有的是因采取综合业务求发展而失败,有的为快速达到规模化而盲目实施重组、并购、合作等导致膨胀式的发展,使企业竞争能力下降或经营陷入困境。而连锁零售企业聚焦主业经营也有占据市场份额的相同效果,只要企业目标明确地聚焦主业,将可以做强、做大,乃至支配市场。

  如果企业不聚焦主业经营,对许多行业、许多产品或市场都注入资金实际上是浪费。这是因为,在今后的市场竞争发展中,企业无限制地扩大经营空间已不很大,实力强大的零售企业应采取不扩大经营范围、凝缩经营重点的策略。零售业是人的产业,也是趋势显现最敏感的产业。零售业发展方向是多数产业都走过的方向,那就是综合化发展时代将逐渐结束。

  3、连锁企业伴随发展阶段和规模不同将发生质变。随着门店不断增加,连锁经营企业将会面临不同性质的问题。为防止经营资源向最薄弱的方面转移,实现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连锁企业将在人才培训、配备、店铺数量、总资产、经营规模、经营结构、基础建设等方面,更加注重提前创造发展的先行条件。另外连锁企业还要适应发展需求,适时开展企业的内部业务改革。因为,伴随着组织的扩大,连锁企业出现分权化不可避免。为防止分权化现象的出现,连锁企业必须严格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强调企业组织活动的有机结合和集中统一管理。否则便会滋长离心力,涣散内部管理。

  4、连锁超市担负着提供安全食品的社会责任。目前作为我国零售终端的超市,虽然仅有6%的农产品从超市售出,但超市经营生鲜大多采取与供应商联营的方式,进货质量无法完全控制。同时,超市销售的农产品多数是从批发市场进货,尽管要求较其他销售渠道严格得多,但也无法杜绝部分问题农产品依然堂而皇之进入超市。所以,超市经营的农产品最好选择直营方式,与批发市场或产地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可追溯制度,以确保向消费者提供安全消费。

  如果超市不大量经营人们生活必需的农产品,超市自身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所以,今后连锁超市将担负着提供安全食品的社会责任。

  5、连锁经营体系内含“信息产业”功能。连锁经营由业种到业态的经营过程中,都体现了现代营销方式———利用信息系统及时反馈需求信息、以消费需求为出发点确定商品结构、尽量提供多数人喜欢买或买得起的商品以及能享用得起的服务。此外,连锁经营方式还将超越某种业态或业种的竞争时代,向个性化时代发展。

  根据人们对时间、场合、行动和购买动机不同,企业将更加重视个人价值观选择商品。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今后连锁企业除了以业态论来观察社会外,更要特别重视观察、分析生活方式的变化,构筑零售业的新时代,确立以系统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地位。因为连锁企业成百上千近万个连锁网点的销售信息管理,对生产、加工企业而言,将成为其创造巨大的市场营销数据的重要信息源。尤其是特许连锁企业将以信息化为龙头,通过特许经营的“技巧”、“系统”,建立“时间节约型产业”的网络,使连锁经营体系发挥“信息产业”的功能。

     连锁经营理论对流通政策的贡献

  我国连锁经营能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连锁经营理论对连锁经营现实工作的指导。连锁经营理论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是通过各级政府的支持使理论得以转化为各种流通政策、行业规范的形式,来指导企业发展的。

  1995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有关连锁经营的政策及法规有:《连锁经营列入国家技术专项贷款计划和国家技术开发拨款计划》、《外经贸部赋予19家连锁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对连锁企业进行资金扶持的政策》、《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的管理》、《关于推进和规范出版物发行连锁经营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农产品和连锁经营的意见》、《关于连锁经营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关于连锁店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连锁店经营专营商品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连锁经营有关财务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连锁经营企业增值税纳税地点问题的通知》、《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的通知》 、《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关于公布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的通知》、《连锁经营管理规范意见》、《零售业态分类 》等。同时,地方政府从本地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也制订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这些不同层次的政策、法规,都不同程度地阐明了连锁经营对流通制度的创新和对流通改革的重大影响等。这也充分表明了连锁经营理论、连锁商业发展对流通政策的贡献是巨大的。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流通全面走向国际化、经营组织化、管理现代化、信息商品化、营销科技化的时代,也是流通产业向“款待”产业发展的时代,零售、餐饮和服务业将处于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连锁经营企业应总结成功经验,形成本企业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作者:于淑华  编辑:潇湘君子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