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主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当季和反季节农产品品种丰富,加之13亿多消费人口和出口贸易等需求,迫使我国农产品流通和物流要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我国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都具有物流节点或提高物流效率的功能与作用,同时形成了多样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全国性物流、区域性物流、地方性物流和产地物流等。
1.全国性(跨区域型)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物流模式是建立在全国性或区域性大流通格局基础之上的。我国已出现的南品北运、北品南运、西品东运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就是在全国性(跨区域型)农产品物流的支持下发展而成的。农产品全国性(跨区域型)的大物流支持了农产品的大流通、大消费,进而促进了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大生产。不同农产品的全国性(跨区域型)物流已成为我国鲜活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动力。
2.区域型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物流模式是相对于全国性(跨区域型)物流模式而言的,是建立在区域型流通模式发展需求之上的,主要指在本区域内流通的农产品的运输或配送。从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格局看,在鲜活农产品自给自足格局被打破后,区域型流通业已经形成,伴随着区域型商流的是区域型物流,其主要特点:(1)品种多,而数量相对较少,即一车装多品种的概率比较高;(2)多由产地市场向区域型中转市场集中,然后再向区域型消费市场配送,具有跨区域型物流的某些特征;(3)除本区域农产品物流外,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跨区域市场的农产品,通过区域型中转市场,再实现区域内物流或配送;(4)受运输距离、区域间农产品流通竞争、物流服务半径的商业竞争环境及农产品流通成本等条件制约。
3.中转型农产品物流模式。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度很大,物流运输路途遥远,由于鲜活农产品的特性,中转物流可在中转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需要重新包装、整理、加工、集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流通加工。中转型物流是建立在区域中转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上的。目前我国最大的中转型农产品物流市场是山东寿光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这类市场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将运达的单品种整车产品进场交易后,再根据不同方面的需求卸货、选别、充货(增加其他品种)、整理、包装后,重新装车,形成少批量、多品种的中转型运输配送,其所用运输工具以大型货车为主。这类物流一般多发生在大中型区域中转或集散性市场内,在物流过程中也有少量的单一品种产品整车运输的情况。
4.地方性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物流模式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农产品中小生产者或中小经纪人,流程较短。(1)规模较大的生产者在批量上市的情况下,使用机动车运输到产地集货市场或产地批发市场交易,也有个别规模较大的生产者或大经销商直接运到区域中转批发市场或销地批发市场;(2)小规模生产者因产量和上市量较少,几家共用一辆机动车将产品运输到当地销售市场;(3)一些小规模生产者自己用非机动工具运输到相应的市场销售;(4)专门从事农产品收购的产地小经纪人或商贩走村串户到农产品生产者处直接收购后,用机动车运送到产地集货市场或产地批发市场。这种物流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运输工具相对较小,缺乏长途运输的能力。在这类市场中交易的农产品,由于储存时间和运输距离都较短,从事物流运输者除必备的运输工具外,基本没有其他物流储存设施等。
5.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以上几种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实现方式多为第三方物流,约占农产品物流的70%以上。目前,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虽没有像家电、工业产品那样真正实现现代管理的产品供应链,但已是支持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如我国反季节农产品生产大省海南每年出岛农产品货运量约800万吨,除海运集团承担一部分物流外,70%以上运往内陆或出口的农产品采取第三方物流方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在国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目前这种模式虽然还处于相对无序的状态,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存在着规模小、设备陈旧、信用差、人才缺乏、对现代物流管理缺乏认识等问题,物流经营手段尚停留在传统的价格战上,所实施、完成的只是物流的某个基本功能或几个功能的组合,多属简单的运输延伸,无法做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门对门的系统化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和物流管理解决方案等,但这正说明我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发展潜力巨大。
四、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和环境等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多数小规模且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方式与大市场、大流通和多品种、多样化消费需求形成的矛盾,依然导致一些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或因流通渠道不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我国虽是世界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国,农产品生产逐渐向商品性生产发展,但因产业化水平较低,既影响了好品质的农产品生产,也加大了流通成本。(1)由于小规模且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方式,加上生产时间和生产技术措施的差异性等,达到市场需求的大规模流通成本高;(2)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提高,造成生产者重数量、轻质量;(3)小而分散的个体生产很难保证农产品的标准化,影响了农产品应有的价值;(4)因缺乏完整的市场体系,农产品生产者与市场没有完全建立稳定的交易关系,上市和运输存在一定的盲目性;(5)大多数的小规模生产者因缺乏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调整产品品种和把握市场良机等。这些小农不经济的现象,是造成流通成本高的主要因素。
2.缺少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体系。(1)缺少公开的竞价机制,市场叫价不透明;(2)销地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产地,更不能到达众多的产地生产者,产地价格形成缺少依据;(3)少数产地农产品价格高于销地大型批发市场价格即价格倒挂;(4)国家缺少对生鲜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监督与管理手段及类似经济杠杆的职能与作用。
3.现有基础设施不能确保“放心农产品”流通。多年来,国家和不同经济结构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对大城市的蔬菜流通设施建设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入,对农产品流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相对于满足日益提高的全国城乡消费水平和支持有效生产而言,尚不能满足大市场、大流通需要。(1)产销地市场的流通设施少且简陋,有的产地市场连大棚都没有,建设或改造缺乏资金支持;(2)农产品运输保鲜设施落后,我国封闭车或冷藏车运输使用率仅为5%,而日本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生鲜食用农产品都要经过预冷处理,如我国由于蔬菜流通保鲜技术应用较差,使蔬菜综合损耗高达20%以上;(3)产地基本无相关标准农产品的选别设施,丧失了在产地提高商品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机会。
4.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农产品大流通相适应。(1)缺少规范农产品流通的法律法规;(2)农产品采摘缺少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或监管;(3)产地经纪人多而无组织;(4)缺少中立性的产销地农产品检测机构和强制性的规定;(5)缺少产销地不合格农产品处理机制;(6)缺少持续性的预防措施和财政预算,过去采取的一些措施基本是针对出现问题的“拯救式”对策等。
5.产品结构调整不及时、不到位。由于对市场信息分析不够,缺乏对市场产品生产结构的掌控,尤其是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者很难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往往在生产结构调整时存在矫枉过正倾向,由于农产品周期性生产存在的时间等差异性,产品结构调整很难到位。
6.出口农产品受国际市场影响。由于世界农产品贸易环境仍然很严峻,一些国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设置高关税、配额和技术性壁垒对本国产业实行保护。对此,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不断探寻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可靠途径,但出口农产品受国际市场多变因素的影响仍很大。(1)出口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出口效益受到影响。2006年以来,受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运输费用普遍上涨,检验检疫费用涨幅较大(对日出口增长50%以上),汇率波动导致换汇成本增加等诸因素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综合成本上升6%~15%左右。(2)虽然出口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但出口企业的整体效益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生猪、柑橘罐头、部分蔬菜以及初加工农产品的利润下滑明显。(3)我国农产品在产品质量、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缓慢,使出口受阻。
五、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趋势预测
从2007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GDP的拉动看,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39.7%,对GDP的拉动为4.7%;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8.8%,对GDP的拉动为4.6%;出口贸易贡献率为21.5%,对GDP的拉动为2.6%;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和对GDP的拉动力最大,加上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经济向国内和农村转型发展,进一步刺激消费者支出是发展方向,由此将对农产品流通提出更高的要求,消费需求的变化将推动今后我国农产品流通向更好、更有价值的方向转换。
1.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将在国内市场发挥重要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农村经济将是我国今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扩大农村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攻方向。因此,加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将是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活跃农村经济的重要选择。(1)农产品批发市场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一是国家将继续实施“双百”(百家大型批发市场系统、百家大型流通企业系统)市场工程,促进农产品流通向产业化发展;二是规范化的产地农产品市场将逐渐出现,有效带动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将有效带动和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仍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五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公益性的流通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2)超市作为农产品流通的现代模式,将得到快速发展。到2015年,我国大中城市超市流通的农产品将由现在的10%~15%发展达到30%~50%。一是鲜活农产品是现代零售连锁超市企业经营的战略商品定位;二是消费者出于对农食产品安全考虑愿意选择在超市购买;三是超市购物便利,商品齐全且新鲜;四是连锁超市建立产品基地,有效减少交易环节和流通费用,以大量销售新鲜农产品为策略吸引更多消费者;五是少子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小户型以及独生子女一代的经济独立,收入水平提升,城市居民更加注重营养和卫生等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变化,将使便利化的社区超市更加人性化,并真正成为城乡消费者的“厨房或冰箱”,使超市对农贸市场形成竞争;六是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将有效吸引农民在农村发挥作用,使农贸市场经营后继乏人。(3)今后五年我国将涌现出农业产业大庄园主。目前已经出现拥有万亩以上土地、以经营连锁超市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零售商业企业或专门经营农产品的企业,它们以拥有数以千计的农产品零售销售网络或批发交易渠道为优势,将很快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大庄园主。这些企业将现代连锁经营方式灵活、充分地应用于农产品基地建设、科学的生产管理以及产品的收购和销售中,比传统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有着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主要有连锁经营的超市零售企业、经营农产品的批发企业、先期进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专营企业和农产品专业社组织等。(4)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在农产品流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伴随我国经济向国内、向农村、向扩大内需的转型发展,到2015年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一是随着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将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有力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随着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和国民健康饮食发展的要求,冷藏、冷链设施的使用比率将由现在的10%提高到30%以上,流通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和价值链的作用及活力受到更高层次的重视;三是中转型或有一定流通节点功能(如山东寿光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将呈现增加的趋势;四是现代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将显现出来。现代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在农产品流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功能、作用得到认可。(5)拍卖、期货及电子等现代交易方式将进一步引入农产品流通中。一是价格形成机制的需求;二是农产品生产、经营风险的减少;三是农产品现代交易发展的需求;四是现代零售交易时间需要提前公开价格或预测价格;五是农产品信息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将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六是大中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将更加严重,组织化的二级批发商或物流、配送将取缔目前农贸市场个人运输行为造成的交易现场脏乱差和交通混乱等现象;七是越来越多的高智商人士参与农产品生产经营。
2.国际金融危机将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基础点产生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1)全球主要农产品供求趋势将发生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发达国家贸易出口高于进口,而发展中国家进口高于出口。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将明显增多,从而减轻了对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的依赖。二是全球性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快速上涨,全球消费者价格呈上升趋势。三是受能源和生产资料价格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影响发展中国家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四是国内生产者物价指数上升,若出口产品价格不能同步提升,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初级农产品“卖难”现象将加剧出口竞争,降低出口效益。五是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将出现大企业减员或中小企业倒闭现象,从而影响就业或收入,也将影响到以主要农产品为主的食品消费支出。(2)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将呈扩大趋势。从2008年1~5月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的现象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将呈扩大趋势。一是欧盟、日本对我国出口农产品加倍挑剔,甚至将多年正常的出口与政治结合,使我国出口企业遭受很大损失;二是转基因、添加激素等产品将不受国际社会欢迎;三是由美国粮食转能源政策而引起的国际性粮荒将引起世界各国的警觉,确保本国主要农产品供应成为国策;四是近年农产品出口的不稳定性严重挫伤了基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优质的农产品,开始将原出口部分农产品转向供应国内大城市。以上都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下降,出口企业利润减少的因素。(3)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应以出口向内需转型发展。一是生产质量安全的“放心产品”,彻底改变重出口、轻内销的生产观念,向国内广大消费者提供“出口质量及合理价格的产品”;二是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和附加值;三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进而促进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四是通过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或有效措施,促进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六、我国农产品流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是解决农产品生产、流通及“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流通决定生产(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没有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和快速的物流通路,将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出现鲜活农产品增产不增收或增产减收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农民利益和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出再好的农产品,若无好的流通渠道将其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合理的价格顺畅地流通出去,好产品将就地贬值,既伤了生产者,也亏了消费者。
1.政府应进一步重视现代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重视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坚持以市场需求信息为载体,走新型农商道路,让农民种植有信心,销售有渠道,真正从农产品交换中获利。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中积极采用连锁经营方式,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整合土地资源和农业经营资源,目标明确地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提高农业种植和经济效益,使农业问题逐渐得到解决;通过现代物流或配送方式,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物流环节或将环节有效集约化,并将目前消费地可能发生的费用尽量转为在产地发生,既能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也能减少流通费用,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分享到现代流通带来的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而达到扩大内需、经济转型发展的目的。
2.应加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贡献的研究。(1)应加强有效提高农产品就地商品化比率与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浪费、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的研究,如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农业专业化,农产品流通运营服务商的培养等;(2)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建设,有效促进和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解决农民盲目种植或丰产不丰收的农业老大难等问题的研究;(3)让广大农民分享到现代农产品流通带来的利益,使他们增加收入,得到实惠,有能力消费,进而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呈现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3.重视现代连锁经营方式在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方面的应用。(1)通过现代连锁经营组织化的有效运用,加强对减少农产品交易环节,提升交易效率(重点是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解决小农不经济问题等)的研究;(2)建设各种农产品流通的专业组织(生产、销售、物流、信息、金融、培训等);(3)合理布局设施建设;(4)重视培养现代农产品流通的专业人才,将农产品经营者培养成真正的现代农产品流通运营商等。
4.完善农产品宏观调控政策。为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农食产品的供应,明确农产品价格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尽快出台不同农产品种类宏观调控政策,规范农产品流通,掌握市场供求动向,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调整供求与生产、支持生产者所得、维护消费者利益、使有限的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委托农产品流通主管部门针对国情和农产品特性,对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等制定不同的政策,以形成完善的、配套的农产品政策体系。
今后5~1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作为一种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受到重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趋于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流通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市场秩序进一步得到完善,使广大农民真正分享到现代农产品流通带来的利益。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于淑华:中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下) [2010-4-28 17:00:45]
- 于淑华:中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上) [2010-4-28 16:57:52]
- 于淑华:我国超市业态的发展走向及模式选择 [2009-1-16 14:25:08]
- 于淑华:发展自由连锁 增强中小批发、零售 [2009-1-16 14:18:47]
- 于淑华:中小零售企业的自由连锁之道 [2009-1-16 14:12:23]
- 于淑华:连锁经营优势运用研究——以国美电 [2009-1-16 10:12:38]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