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内外部条件变化来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将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作为生产通往消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商品流通在扩大内需中具有重要作用。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直接影响着消费的实现。我国流通业发展不畅,导致其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而要有效地发挥流通业的应有作用,可以通过流通结构的调整,构建现代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品流通体系,从而形成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良性机制。
关键词:扩大内需;流通结构;调整思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一些重要的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之一就是内需与外需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过高;内需中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协调,投资需求过高,消费需求不足。这种不平衡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内外部条件变化来看,今后要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必须从以往过度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内需。因此,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将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为此中央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而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过程中,商贸流通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通作为生产通往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不仅其规模影响着消费的实现程度,而且其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物质技术设施、网点布局等都影响着消费的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结构和速度,直接影响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的升级。2008年国务院《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搞活流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商贸流通业虽然不直接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可通过强大的服务功能,营造、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城乡居民的福利,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从货币储蓄到实际消费的转化,达到促进、催化、开发消费的目的。
因此,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背景下,研究通过流通结构调整,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品流通体系,对实现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长期发展战略,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扩大内需要求流通结构的调整
现阶段,扩大内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就消费结构而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通过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消费需求;就消费市场而言,一是拉动农村消费,开拓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二是扩大城市消费,进一步拓展城市消费市场;就消费空间而言,通过发展便利消费,实现消费促进和空间扩大;就消费成本而言,通过降低消费成本,提高消费需求;就消费模式而言,发展新型消费模式,扩大居民消费。无论是消费结构、消费市场、消费空间、消费成本,还是消费模式,都对我国流通业体系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改变传统的流通结构和组织模式。
(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发展新型商业业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逐渐被激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成为消费需求演进的趋势。消费需求的升级,对流通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只有对业态结构进行调整创新或引进新型业态,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要。从现实来看,便利店以靠近顾客、方便购买为特点;专业店以专营某一品牌商品、满足消费者品牌需求为特点;仓储式商店依靠简化装修和减少附加服务来更多地让利消费者;折扣商店则以廉价商品吸引消费者;百货商店以经营范围广、经营品种多为特点;购物中心以“一站式”购物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特点,凡此等等。这些不同的业态具有各自的定位和特色,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形成多种业态优势互补和合理化社会化的商业网络,有力地拉动和促进了消费的升级。
(二)拉动农村消费,需要加强农村流通网络的建设
农村消费市场十分广阔,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最终消费率,是国家拉动内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仍然偏低。2009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3.41%,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仅为23.8%,相比较而言,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较少的城镇,其居民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却高达76.2%。扩大农村消费,关键在于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的商品流通网络,不但能够方便农民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价廉物美的消费品和服务,逐步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扩大内需,拉动农村消费,就必须加快流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三)扩大城市消费,需要新型服务功能的拓展
目前,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86%,城市商业仍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基本消费得到满足的同时,居民消费必然进一步向高层次延伸,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提高,增加服务性消费是未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表现为交通通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家政服务、休闲旅游、社區服务等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加。然而,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与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年均增速相比,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速明显偏低。2003-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3%,比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年均增速低0.5个百分点,比商品性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速低0.6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城市消费,对商业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商业的发展必须从只重视商品转向商品和服务并重,从单纯满足物质消费转向物质、精神消费并重,从满足生活基本要求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不断开拓新的服务功能。
(四)便利消费需求,需要商业网点布局的完善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看,便利性始终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对消费便利性的追求,产生了对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要求。在产品市场中,如果所有的企业均销售同类商品并按相同价格出售,消费者将去最近的地点购买。消费者对消费便利性的追求促使零售企业在空间分布的竞争日益加剧,从而形成规模化的商业网络。与此同时,商业空间的扩展趋势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为居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和自由度,使得居民购物、休闲娱乐消费的出行距离大大提高,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直接导致消费空间的广域化和多元化。因此,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追求,在更广的消费空间内实现消费促进,需要调整和完善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形成多核心、多层次、广域化的商业空间结构。
(五)降低消费成本,需要流通效率的提升
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成本,要求加快流通效率的提升。在自身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而消费者又对价格因素比较敏感的条件下,流通企业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商品成本,进而降低销售价格,才能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先进的流通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和现代流通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使得现代流通企业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有效缩短了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费用,为其形成价格优势、规模优势和网络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信息经济时代,要确保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畅通,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能够加速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流通效率和交易效率,进而降低流通成本。规模化、现代化的流通企业凭借庞大的销售网络和配送能力以及技术优势,能够迅速调整库存和不同市场的商品,加速商品周转,降低自身成本,并且将成本的节约传递给消费者,有利于扩大消费。
(六)引导消费需求,需要发展新兴消费模式
在扩大内需背景下,倡导现代消费观念,增加消费的文化内涵,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引导居民时尚消费成为重要内容。一些新兴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的出现顺应消费趋势,丰富了消费选择,并发挥出创造消费的巨大潜力,促进消费总量的增长。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以信息丰富、成本低廉、方便购买、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为特点的网上消费,对消费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了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层面上扩大消费。这种消费模式本身就是流通创新的结果,它要求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环境。只有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条件下进行公平、公正的交易,才能真正发挥网上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促进作用。同时消费模式的变革催生物流服务方式创新,建设高效物流配送体系成为现代流通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三、流通业发展不畅成为消费不足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国家近年来非常重视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政策。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流通方式落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基础薄弱,在根本上还不适应扩大农村消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城乡市场体系发展不平衡,市场分割日趋严重,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2010年,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万亿元,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仅为2.1万亿元;与2005年相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为18.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为16.5%,比城市低1.9个百分点。城市商业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业态都远比农村商业发达。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滞后,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造成农村消费环境较差,消费市场低迷,严重阻碍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
(二)城市商业服务功能较弱,现代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发展缓慢,影响城市消费需求扩大
城市商业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居民扩大消费。在基本消费需求满足后,城市居民更加注重服务性消费,因而城市商业的服务功能必须得到强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商品和服务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商品供给过剩,而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从服务性消费的供给结构看,传统服务仍占据主导地位,文化、旅游、教育、通信等现代服务在城市商业中虽然有明显增长,但是相关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善,服务种类不多、服务方式缺乏创新、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存在,不但阻碍了消费需求的升级,而且限制了城市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此外,传统服务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供给不足。相比城市大型商业的快速发展,社區商业服务业显得比较滞后,社區商业网点不足、服务项目少、购物便利性差和消费不安全等问题比较突出。可见,城市商业的服务功能仍然较弱,难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三)商业网点布局缺乏规划,结构失衡现象严重,影响消费需求的实现
流通业服务的地區性、方便性,要求流通网络便利化、合理化。长期以来,我国商业网点布局缺乏统一和长远规划,结构失衡现象较为严重,一方面发达地區流通网络趋于饱和,对居民消费变化的敏感性减弱;另一方面,流通资源投入相对较少的落后地區,由于消费吸引力的不足,形成流通网络发展滞后的局面。目前东部发达地區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占60%,中西部只占40%;从销售额来看,68.8%集中在东部,超市在东部的比例占70%。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理念的更新使得发达地區流通业迅速发展壮大,再加上外资流通企业的进入,丰富和发展了这些地區的流通业,基本形成了多种商业形式并存的新局面,但也使得商业网络布局趋于饱和。然而,中西部地區和农村流通网点的建设既缺乏相应投资支持,又缺乏竞争激励。在商业零售网点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流通链条、网络残缺不全,综合消费成本较高,给居民购物造成诸多不便,影响和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四)流通现代化发展较慢,物流业发展滞后,制约消费需求的实现
传统商业在流通领域中所占比重较大,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物流业发展分散,缺乏统一规划,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物流配送网络;专业化、社会化物流发展不足;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各种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技术水平、标准化程度较低,物流效率低、成本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按照当年GDP计算,如果我国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物流平均水平(10%-12%),则每年可节约物流成本24000~32000亿元。流通现代化建设缺乏规划和资金投入,导致现代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流通渠道不畅,物流成本较高,不仅导致流通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而且这种高成本最终将被转嫁给消费者,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价格,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实现。2009年,我国商业损失率平均为1.6%,高于同时期美国的1.51%和全球1.43%的平均水平。
(五)流通业技术水平落后,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技术在流通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流通业信息化水平虽然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还很落后,很难满足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尤其是现代流通企业跨地區、多店铺经营,面对情况各异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要及时捕捉消费需求,不断调整商品结构和经营策略,以满足需求,创造需求,确保物流、资金流的高效畅通,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然而,我国流通业信息化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根据《2009中国流通行业信息化调查报告》,目前我国流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严重。流通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其中百货占47.2%,超市占52.8%。在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百货店资金不足的问题比重超过半数,达到53.9%,超市则为46.1%。较低的信息化水平导致流通效率低、成本高,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六)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企业竞争力不强,与消费需求的增长不相适应
经过长期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流通业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整体运行效率和质量仍然不高。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流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偏低,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同时,部门和地區间的条块分割阻碍了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形成大型集团,从而导致行业内既缺乏全国性的大型流通企业,也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流通企业。在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中,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集团的零售额为100.9亿美元(包含非零售业务收入),仅相当于沃尔玛的四十分之一、家乐福的十二分之一、麦德龙和特易购的十分之一。我国商品流通主体中,中小流通企业占绝大多数。较小的流通企业显然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从国外流通业的发展看,大企业为主导的格局是流通业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而我国流通业虽然在企业数量增长、店铺建设等方面较为突出,但在流通组织化、规模化发展方面滞后,这不但阻碍了流通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而且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
(七)商业业态发展不平衡,业态创新不足,无法满足不同地區的消费需求
商业业态的地區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发达地區和落后地區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不平衡,缺乏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业态,难以满足不同地區的消费需求。在发达地區和中心城市,购物中心、超级市场、折扣店、专业店、大卖场等业态,带给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和余地较大,但业态发展仍然较为单一,新兴业态发展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而在偏远地區和广大农村,能够满足当地消费需求特点并有效引导消费需求升级的商业业态还很少。此外,我国现有商业业态主要以引进国外成熟模式为主,传统的百货店、超市等业态更多地停留在规范化、标准化阶段,对业态的扩展和创新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商业业态的发展应该结合特定市场环境,以满足消费需求为主,并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积极向更新的业态发展创新。只有通过引入各种新型业态,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才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有效地刺激消费。
四、调整流通结构与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流通业的发展立足于扩大内需,尤其是在扩大消费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流通结构,构建现代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品畅销体系,形成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良性机制。
(一)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搞活农村流通,扩大农村消费
长期以来,我国流通网络建设薄弱,农村流通发展滞后。当前,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因此,要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网络的发展提升。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完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发展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村流通成本,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在加快农村流通业发展的同时,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重新配置商业资源,在农村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使农村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购买到正式渠道的商品,确保农民消费需求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商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促进城市消费
城市商业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强化商业的服务功能。目前服务消费在我国的发展还较为落后,要加快城市商业的调整和提升。首先,不断培育服务消费热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积极拓宽新型服务领域,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消费水平,鼓励和吸引居民扩大服务消费;建立准确可靠的服务消费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使消费者能及时便捷地获得休闲旅游、文化体育、教育培训、广播影视、网络通信等各种服务消费的相关信息,从而引导消费,创造消费。同时,促进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社區服务建设,发展社區商业网点,丰富商业经营品种和业态,强化社區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城镇住宿餐饮业,建立连锁经营、培育服务品牌,增加经营品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餐饮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需求,给居民服务性消费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商业网点布局。优化商业空间结构,为消费需求的实现提供便利
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是扩大市场、促进消费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商业网点空间失衡现象严重。在商业空间布局上,必须从區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视角制定商业网点布局战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广域化的商业网点,从而在更广空间、更深层次上实现消费促进。在东部地區和发达城市,通过优化和提升现有商业网点,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使其更加符合居民对便利性的需求。同时,结合消费需求的特点和演进趋势,积极创新城市商业网点架构,在更大范围内拓宽消费空间。针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區商业资源缺失,商业网络建设滞后的局面,重点是对商业网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为这些地區消费需求的实现提供条件。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逐步实现农村商业网络的整体覆盖,通过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民消费提供方便。加大对中西部商业资源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逐步实现其商业网络的整体提升。通过强化中西部和农村地區商业网点建设,推进區域商业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四)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适应消费需求升级
在传统流通业转型升级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服务模式。物流业的发展不但从整体上影响商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必须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着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专业化改造等方式,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并加快现有物流设施的改造升级,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信息化建设,支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區封锁,逐步发展和完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为适应消费需求的升级提供高效快捷的配送服务。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为疏通流通渠道,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现代化的商品畅销体系提供支撑。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物流配送与整个流通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降低商品的流通时间和费用,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进而促进消费。
(五)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居民消费
传统观念认为流通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流通业已经成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化对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进而降低消费成本,扩大居民消费具有重要作用。流通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流通业的整体运作。要在政策层面引导信息通信技术的投资,加快建设流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电子交易系统等;加快流通领域管理信息系统和商业ERP系统、电子数据交易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电子转账系统和条形码技术等的应用,逐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改变流通领域技术含量低的状况,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流通体系。同时鼓励和支持流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快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流通技术的持续升级与扩散。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网上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
(六)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调整流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促进大型流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调整流通组织结构,提高大型流通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使其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促进大企业扩张的同时,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提高中小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在社區服务、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等领域,充分发挥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加快流通业服务品牌的建设,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满足消费需求服务。
(七)促进商业业态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业态创新,满足消费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发达地區和城市的商业业态发展方向是多元化和便利化,特别是新兴业态的引入。针对落后地區和农村商业业态不足的情况,要大力引进各种商业经营模式,以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通过对不同地區业态布局的调整和完善,实现各地區商业业态均衡发展。在引进和发展国外成熟业态的同时,积极推进业态创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场应注重增加商品品种,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超级市场应扩大生鲜食品的经营比重,提供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商品;便利店要深入居民社區,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项目;专业店要突出经营特色,提供品牌化、专业化的商品和服务。传统百货店也要积极调整商品结构,实施多业态经营,注重对新型业态的应用和扩展,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实施差异化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型服务方式,不断增强服务业的比较优势。通过业态结构调整,优化商业业态布局,创新消费服务方式,改善流通服务功能,扩大消费需求,将流通业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消费上,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祝合良:新型城镇化须加快流通业现代化建设 [2013-6-14 15:49:20]
- 祝合良:扩大内需与我国流通结构调整的基本 [2013-1-4 15:40:12]
- 祝合良:扩大内需与我国流通结构调整的基本 [2012-2-23 17:09:28]
- 祝合良:对商贸流通业几个基本范畴的认识 [2011-8-10 15:11:40]
- 祝合良:对我国商贸流通企业创建品牌的几点 [2009-12-24 17:10:44]
- 祝合良:强大的中国必须加快国际知名品牌的 [2009-12-20 16:24:1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