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转轨以来,对外经济因素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了实质性的增强。俄罗斯已同包括独联体国家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在1997年俄罗斯的10个主要贸易伙伴中,德国占国家贸易总额的9.6%,乌克兰为8.2%,白俄罗斯为6.6%,美国为6.2%,意大利为4.5%,荷兰为4.2%,哈萨克斯坦为3.8%,中国为3.8%,芬兰为3.4%,英国为3.1%。然而,在俄罗斯对外贸易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同时,它却陷于深深的结构危机之中。从1991年起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余额变为顺差,以后便逐年增加。1993年外贸顺差160亿美元,1994年增加到198亿美元,(注:张晶.俄罗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J].世界经济,1995,(11):63.)仅1996年一年,俄外贸顺差额就已达300亿美元。外贸顺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俄联邦预算用于进口补贴的压力,但外贸顺差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在国际贸易领域里的状况是正常的,因为缩减进口真正限制的是俄罗斯经济恢复所必需的商品(如高技术产品、机器设备等),而食品和其他轻工业产品则毫无限制地涌进国内市场并占据了统治地位。特别是外贸出口、外贸顺差的增加不是靠刺激出口生产取得,而是在生产全面下降时,以国内对能源、原料需求大大减少和不断缩减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为前提,因此,出口基础脆弱。从长远看,这种状况对俄罗斯是非常不利的,扩大出口仅仅是扩大了原料和能源性商品的出口,机器设备的出口反而下降。而且,俄罗斯采取了出口倾销的方式,一方面出口收入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美国和西欧以及亚洲部分国家目前已对俄罗斯的原料、煤油、铝、原木等进口商品征收了惩罚性关税的反倾销措施,因而俄罗斯的出口前景并不乐观。另外,从进出口贸易中所获得的财政性收入主要用于国家预算(几乎占整个预算收入的1/4),而不是用于投资。
在前苏联时期,以自由可兑换的货币进行的国际结算仅限于同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之中。同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结算和支付使用的是转帐卢布。转帐卢布乃是一种不可兑换的区域性结算单位,仅限于执行货币职能。转帐卢布的购买力通过对外贸易价格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根据包含发达国家9种主要货币的“货币篮子”确定转帐卢布的汇率。而同诸如芬兰、前南斯拉夫、埃及、叙利亚、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印度、中国、朝鲜、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结算是以外汇清算的形式结算的。外汇清算乃是一种政府之间的相互冲帐协议。各国政府根据该协议相互冲销对等付款要求和提供价值相等的货物和服务方面的债务。通过分析俄罗斯在1990和1991年间的对外贸易平衡表,就会发现,1991年贸易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同前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相互供货的急剧缩减所造成的(见表1)。
表1 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平衡表 单位:10亿美元
附图
资料来源:(俄)盖达尔.俄罗斯过渡时期经济学[M].莫斯科:1998.843.
二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地缘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向东移动,失去了许多海港和交通运输线,结果使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供货对转口运输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俄罗斯海上货运量的一半不得不通过其他国家的港口(首先是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来完成。俄罗斯对西方出口的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大部分商品都得通过从外国领土上穿过的管道、铁路和公路来运输。同国外、特别是邻近国家贸易经济往来明显减少。俄罗斯已经失去了过去在经互会国家和近东及非洲国家中的机器和设备、军工技术和其它制成品中独居霸主的往日地位。与此同时,俄罗斯还面临着被“逐出”近邻国家市场的危险。特别是在经互会解散以后,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地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俄同原社会主义国家(除中国外)的贸易量大大减少,它们在俄罗斯的出口中,由1990年的50.0%下降到1993年的25.3%,在进口中,相应地由50.7%下降到1993年的25.5%。而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下降更大,出口由43.2%下降到17.3%,进口由44.4%下降到11.3%;其次,亚洲地区在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变化很大。在这里,政治性的贸易——与蒙古、朝鲜、印度和叙利亚的贸易急剧下降,与进行改革的越南和中国以及“亚洲四小龙”的贸易大大增加;再次,俄罗斯的贸易流量主要转向发了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边。能够保证以自由可兑换货币进行支付,使这些国家成为最受欢迎的贸易伙伴(与东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在俄罗斯的出口潜力不断下降的条件下,进出口贸易地区结构的这种变化有助于维持甚至于进一步扩大以自由可兑换货币进行支付的出口额。如果说1973年前苏联的出口收入约为1250亿美元、1983年为3000亿美元、1991年为2610亿美元的话,那么,在1992年当所有出口商品都是以自由可兑换货币结算的时候,俄罗斯才获得了4240亿美元的收入。(注:(俄)盖达尔.俄罗斯过渡时期经济学[M].莫斯科:1998.844.)在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出口不仅能够获得国内短缺的外汇资金,而且也能保障国内企业的开工率和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由于国内的拖欠问题相当严重,许多产品仍把外部市场作为其主要销售对象。实际上,在所有竞争能力比较强的商品的生产量中,出口所占的比重呈增长趋势(见表2)。
附图
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中最严重的负面问题是对外贸易交换的非工业化趋势日益加强。在俄罗斯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处于主要地位的仍旧是燃料和原材料。如在1995年,燃料和原材料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0%。这种出口结构说明俄罗斯的原料工业部门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附性不断增强。这种出口结构也对以输出原料为主的俄罗斯出口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原料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原料的国际市场价格又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例如,1993~1996年间俄罗斯燃料和原材料的出口因国际原料市场上良好的行情而快速增长,在此期间俄罗斯燃料能源产品在世界原料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为46.9%。而在1997年到国际原料市场行情恶化的时候,俄罗斯的出口便骤然下降。
与此同时,机器和设备的出口却不断下降。在前苏联时期机器及设备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几乎达到了25%,当然,其中大部分是对经互会成员国提供的。机器及设备出口的下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与1990年相比,1991年的出口额下降了1/3。1992年下降的幅度有所放慢,与1991年相比,下降了9.3%。机器设备出口的下降是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第一,在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政策中,一开始就把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致使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发生了向西方发达市场的转变,俄罗斯在东欧传统市场的地位被削弱,而在1980年代末机器制造产品在东欧市场所占的比重为1/5。目前给工业发达国家提供的机器设备根本无法补偿在东欧市场的巨大损失。而且工业发达国家多数情况下感兴趣的是进口俄罗斯的原料和载能体,而不是其机器和设备;第二,无法正常地对其他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是推动俄罗斯及其设备走向国外市场的主要机制之一。1980年代末这种合作所占的比重大约占俄罗斯机器设备出口的1/3。在1992年,为了实施经济技术合作而提供的机器设备量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1/4。以国家贷款形式提供的拨款急剧下降是设备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通过技术合作实现的设备出口的60%是对缺乏支付能力的国家提供的;第三,俄罗斯的价格自由化和对外贸易自由化政策大大地提高了输出原料和载能体的吸引力。原料出口商不承担推销其产品方面的巨额支出,而在出口机器和设备时这笔费用却是实实在在的。
另外,前苏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国之一。在1980年代,俄罗斯的武器贸易占世界武器贸易的近42%。按武器出口价值,俄罗斯仅次于美国。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以后,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前苏联时期华约组织成员国对武器的需求完全消失。联合国通过的有关决议禁止向伊拉克、利比亚和其他一些国家出口武器,而这些国家是前苏联最大的武器购买者。芬兰也停止了对军用飞机的购买。俄罗斯目前向国外提供的只有防御技术。因为俄罗斯必须严格履行核不扩散协议的有关条款,不允许出口有可能违背该协议的商品和技术。对俄罗斯来说,西方武器市场的大门永远是紧闭的。不仅如此,来自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乌克兰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这使俄罗斯的武器出口额减少了近1/3(1992年为27亿美元)。从1993年开始,俄军事技术和武器的出口有所增加。1993年为33亿美元,1994年为29亿美元,1995年为33亿美元,1996年为34亿美元。但在1997年俄罗斯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总值减少了7亿美元,1998年武器贸易总额仍下降,出口总值不足20亿美元。按价值指标和占世界武器贸易的比重,英国和法国都排在俄罗斯的前面。(注:(俄)В·安得里昂诺夫.世界贸易和俄罗斯外贸[J].经济与工业生产组织.1999,(3).)如今,俄罗斯大约向50个国家提供军事技术。各种型号的军用飞机和直升飞机约占出口的一半,火箭装置、反导弹防御系统、陆地武器等也占有很大比重,其中包括坦克、装甲汽车等。出口的还有海上军事技术。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历来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个别武器种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大量的武器储备能使俄罗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向外部市场提供武器。可以预料,在今后几年俄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会增加,1999年初多达70亿美元的武器产品订货量很能说明问题。
三
在改革进程中,俄罗斯的进口商品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食品和机器设备仍旧是进口中的两种主要商品。但是在1996年,进口中这两种商品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这说明现阶段的国家经济已完全陷入危机状态。农业生产的下降、与此有关的居民国产食品供应的恶化和许多工业部门原料的无法保障,导致了这类商品进口的急剧扩大。如果说在1989年用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进口商品不超过20%的话,那么在1996年它已超过了50%。1996年衣服和鞋子的进口比重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大多数该类商品是通过非官方渠道进入俄罗斯市场的。表3是俄罗斯的进口商品结构。
附图
促使进口在俄罗斯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国内价格接近国际市场价格,而这是国内价格自由化政策实行的必然结果。很高的交通费用、很高的载能体支出和无利可图的信贷条件,致使国内市场上企业生产的主要食品种类的平均出厂批发价大大高于进口同类产品所花的费用。目前就黑色金属轧材、钢管、聚乙烯、轻型汽车轮胎、牛肉、动物和葵花油等产品而言,其进口产品的平均价格均低于向国内生产者购买的平均价格。另外,外贸自由化在活跃市场、解决商品短缺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生产的发展。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国产商品成本大大增加,无论在价格上还是在质量上,都竞争不过进口商品,国家又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这也是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食品和轻工产品进口猛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铺天盖地而来的进口商品把脆弱的俄食品业和轻工业压得透不过气来。因此,尽管从1995年7月1日提高了进口关税,但许多商品的进口比重仍然很高,因为通过进口购买这些商品,不仅经济上比较合算,而且比较便宜。如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中,进口植物油所占的比重从1994年的15%提高到1995年的29%,动物油从21%提高到38%,肉制品从19%提高到24%。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生产的普通及无线电电子仪器、常用电器、衣服和鞋类质量差品种少的条件下,国内市场上销售额中同类商品的进口比重也不断增加。例如,1991年进口电视机所占的比重为8%,而在1995年增长到60%,进口针织品所占的比重从15%增长到78%,鞋类从8%增长到82%。
总之,目前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仍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俄罗斯经济学家指出,就当前生产和出口的部门结构而言,俄罗斯更像阿尔及利亚、赞比亚、莱索托等国家。这一状况显然与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水平及趋势不相适应,也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不符。这一方面反映了俄除燃料和原材料之外的其它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对西方出口能力不高,创汇有限;另一方面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俄罗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进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相互制约产生的“自发性和退化性的反工业化趋势”。由于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引起了商品进出口结构的低度化,结果依靠出口初级产品换取轻重工业制成品。这种低度化的进出口结构又促使产业结构向反方向调整,使俄罗斯参与国际分工滞留在浅层次和低水平上。(注:薛君度,陆南泉.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7.)为了消除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因素,俄罗斯越来越重视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国家调节。俄总统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强调指出,俄罗斯必须吸取前一时期盲目自由化的教训,循序渐进地实现俄罗斯经济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加强进口管理,适度保护国内市场,实行进口替代。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改变“出口能源和原材料,进口食品和消费品”的低级循环,把促进科技含量高和深加工产品出口、提高其出口比重放在首位。由于以粗放的形式不断增加向外部市场提供原材料的潜力实际上已经枯竭,在未来俄罗斯只有通过机器技术性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扩大出口。国家拟对国内的出口商提供有效的支持,希望总体上实现联邦发展出口纲要所规定的相关措施。俄政府为出口信贷提供国家担保义务并许诺,由国家参与的出口信贷和保险体系一定会充分发挥职能。这些措施有可能使出口的主要商品达到一定的水平,扩大加工的深度和改善向国外出口的原料和半成品的质量,促使出口有竞争力的机器技术性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但是,在目前俄罗斯的出口商品结构中仍以能源燃料产品、其它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的情况下,要提高对外经济活动的效率,俄联邦政府应该积极支持企业和公司的对外经济活动,为企业出口合同提供担保和其它援助,帮助他们安排好同外国公司之间的生产销售协作,在国外建立进一步加工和销售所提供的产品的企业。特别是政府应采取行动对俄罗斯商品进入国外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保护本国企业在国外的利益,取消和禁止对本国出口商实行新的歧视性限制。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张养志: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2006-12-13 8:05:06]
- 张养志简介 [2006-3-27 16:15:0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