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通竞争力分析研究
站在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在竞争力评估指标中,基本的竞争力显示性指标有两个:市场占有率与盈利率。前者反映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为市场所接受;后者反映企业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两者具有辨证的因果关系。
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都可以对竞争力的研究做出贡献,或创新、发展了竞争力的研究。比如流通经济学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就是经济学在流通领域的延续和深化的例证。
流通竞争力(简称流通力)是指社会(企业)组织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包括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服务功能和营销能力,它尤其体现在流通规模、流通手段和流通速度方面。流通学家认为,流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流通竞争力指标,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体上趋于对下面几个指标的认同,认为它最直接地表现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货币流通速度、物流配送能力、商品信息传播速度等方面。这些指标归根到底都是围绕商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展开的研究。
二、流通竞争力指标的分析评价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它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售给城乡居民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售给社会集团直接用于公用消费的商品金额,以及农民售给非农业居民消费品的金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反映了一个时期内区域内的总体商品流通速度、数量及人民生活水平,它是衡量一个地区流通经济发展状况最基本的指标。2002年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4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8%;到2004年,中国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0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万亿元。
2、货币流通速度。它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在融通该时期收入流量时周转运动的次数,它等于GDP与货币存量的比率。货币流通速度反映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率,速度越高,经济发展越快,地方流通能力越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需要解决好两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是流通现代化问题。商品流是货币流的基础,在商品流通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流通基础设施和工艺的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提高物流、商流效率,进而带动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二是发展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创立企业间灵活的记账方式,通过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减少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可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目前,我国的商业资本周转速度仅为美国的10%,不及日本的15%。
3、物流配送能力。它是制约目前及未来物质产品及消费水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设施和建设问题,物流是流通竞争力构成的基础。大幅度降低全社会的流通费用,大力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整合物流资源,不断提高国家的流通竞争力就成了发展现代流通的主体,成了大家的共同选择。商业物流是指商品被生产出来以后,通过销售进入最终消费的物流活动,即生产企业发货——商贸企业销售——最终消费的物流活动。它产生于商品交易过程中。商业物流具有实现商品实体从生产者向最终消费者转移,从而完成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重要职能。我国商业物流的现状是“小、散、弱”,商业流通业一直是国家投入比较少的行业,商业物流尤其被忽视。
4、商品信息传播速度。信息是研究经济问题一个新颖的视角。商品信息传播速度体现了商品的交换关系或已经发生的量。一般来说,商品信息传播速度越快,它所承载的内容就越多、越丰富,商品流通的能力就越强。信息是进入流通的无形商品,它一旦进入流通,就成为引领流通的先导力量,信息革命使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迈进,也促进了学术研究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盟。目前信息领域里微电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通领域的管理将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POS系统、EOS系统、配送平台等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的应用,使流通活动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信息技术介入商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信息系统技术已成为流通企业开拓市场的主要竞争力之一。
三、提高流通竞争力的对策性建议
在经济学视野中,竞争力的实质是经济效率或生产效率的差异,那么对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本、价格和差异化(产品差异、市场结构差异、地区差异)上。流通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发现决定和影响竞争力的各种复杂因素,并就如何提高流通竞争力提出具体的路径和对策。
1、流通产业政策护航
一个国家的流通主渠道就是国家经济的高速公路,谁掌握了它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经济命脉。我国流通产业在经营规模、零售业态、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上与国际巨头差距很大,在竞争实力和市场机会都不及外资企业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市场竞争规律让企业优胜劣汰、自生自灭的话,很难保护珍贵的民族流通资源而不至于失守,也难以形成市场份额中合适的比例结构。在转型时期,我国的民族商业还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过渡和调整。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自发推进有效竞争的形成是缓慢和低效率的。所以,面对后WTO时代的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高度重视流通产业,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新时期下,政府要从三个方面对流通产业予以管理:充分运用产业政策对流通产业进行宏观调控;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和管理流通秩序;对流通产业的运行提供信息引导。流通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先导作用,它实质上是基础产业。但我们以前对流通重视不够,在WTO谈判中就流通领域对外开放问题上,我们做的让步太多,造成目前外国零售商超过WTO协议抢先开放的问题非常严重,有的外国零售商违规操作,没有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惩罚。中国流通业强烈呼吁,地方政府不能简单地为自己短期表面的繁荣去牺牲我国整体的经济利益和整体的发展。《商业大店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以保障国内外流通企业公平、有序地参与流通领域的竞争。只有依靠国家的商业立法,才能尽快清理现有针对不同经济成份的流通主体制定的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避免一些特殊的流通企业如外资流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享有不同于其他经济成份流通主体的政策优惠地位或超国民待遇,为多元化流通主体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
2、连锁经营扩大规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连锁经营之所以存在经济规模,并通过经济规模来获取成本优势,主要是因为采购销售批量越大,平均总成本越低,效益越高。社会消费品市场增长到什么程度,零售业的增长空间就可以到什么程度。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流通方式,努力培养出具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力业态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是扩大流通规模的途径。主力业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占有市场份额大、发展迅速的业态。以连锁方式发展起来的超市业态就是其典型代表。从2003年度百家连锁超市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增长来看,上海的连锁经营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5%,深圳占40%,北京占24%。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15%,即7000亿元。从发展速度来看,百家连锁企业的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连锁企业是靠规模在市场中取胜的。以连锁经营的形式改造现有的传统的零售组织形式,实现横向一体化经营,冲破单体销售增长的极限,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群体企业的竞争,从而形成规模,已成为我国商业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发挥本土流通企业的发展成本优势,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的购并,形成高速度低成本的扩张。重视培育有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予以大力推动。要尽快组织实行新一轮联合重组和资产运作,充分利用我国丰厚的商业资源,鼓励连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本运行、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以资产、品牌、经营技术等资源为纽带,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参股控股、重组等方式,培育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加强对连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使企业迅速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我国流通领域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3、商业物流是基础
流通经济学对流通效益的解释趋向于认为:流通效率取决于资金周转速度和流通费用。所谓物流成本是指商品实物在运动过程中,如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一句话,物流成本是指完成各项物流活动所需的费用。在连锁经营中,物流费用占据了整个流通费用的很大比重:美日欧发达国家连锁超市公司的物流成本通常占销售额的4~6%;冷链配送(包括冷冻、冷藏)的物流成本是常温配送的2.5倍。华联超市公司1999年的销售额为42亿元,纯利润为5000万元,利润率为1.19%。而仅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就是销售额的1%。如果不抓好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核算,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降低物流的总成本,成了连锁超市盈利的“第三利润源”。在以价格为直接比较因素的行业中,保持最低的商品价格仅仅是生存的必需条件,并不能保证企业持续的增长。要想在价格竞争为首要竞争因素的行业中生存,企业就不能只把精力放在降低销售价格上,而应注意销售毛利以外的因素,如运输、管理和运营成本。这样才能既保持最低的销售价格,又能在低毛利条件下保持运营和增长的持续能力。我国商业特别是零售业要想快速发展,作为服务和支撑的物流业也必须尽快强大起来,才能更好地起到保证作用。沃尔玛的低价格和超大规模,只是其成功的表象,表象背后是出色的后勤物流(存货补充能力),这才是它的核心竞争能力。家乐福选择的却是相反的商品配送模式,,即物流外包。沃尔玛与家乐福的商品配送模式,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国内零售企业的两种不同的经营思想,它们各有利弊,国内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商品配送方案。
4、技术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全球商业巨头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突出特点,就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商业变革,在企业管理中加快信息流动。具有面向未来的竞争力的零售业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什么占全球领先地位的零售业1999年才得以出现?是因为在这之前,所有的技术手段都不足以保证零售业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沃尔玛以最快的速度把世界一流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其耗资7亿多元的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电子信息系统,其数据处理能力十分强大。EDI和条码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使用,为全球每一个门店的销售分析、商品的分拨及进销存管理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流通企业在资金和实力上和外商比,差距很大,很少有实力投资完善的信息系统。而零售企业的数据需求量非常大,开发工具已经上升到数据库的概念,一套系统的研发少则几万元,多则几百万甚至过亿元,使许多民族商业企业望而却步。以前我国对流通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视和运用是很不够的,国家必须以适当的产业技术政策手段对流通技术开发与推广进行有效的指导、组织、扶持和协调。但关键是流通企业自身的重视和努力,所以流通企业应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尽快完成由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的转变。流通企业应积极推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利用网络及计算机技术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化管理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流通企业应抓住网络经济和信息革命的机遇,在积极导入电子商务的同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一方面突破行业界限,向生产领域渗透,开展一体化、品牌化经营;另一方面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努力开辟国外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
作为流通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零售业的技术外溢十分明显,我国目前零售企业在零售技术方面,包括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卖场布局、商品陈列技术、品类管理技术与防损技术及管理经验上都要加强对外资的学习与借鉴。与狼共舞的过程,也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过程,商业企业应加快先进适应技术的学习和推广,为提升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做贡献。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岑丽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实施 [2010-3-22 16:22:54]
- 岑丽阳:经济学视野下流通竞争力研究 [2010-3-22 16:18:06]
- 岑丽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实施 [2010-1-16 11:49:24]
- 岑丽阳:经济学视野下流通竞争力研究 [2010-1-16 11:44:47]
- 岑丽阳:对我国服装企业现行营销观的哲学批 [2006-10-13 12:01:50]
- 岑丽阳:西部地区零售业的创新经营及突破 [2006-10-13 11:46:0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