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陈海权正文
广州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基于广州与上海、北京、深圳比较的视角
来源:2007年7月10日 北京商报 发布时间:2007-7-10 点击数:


    摘要:广州、上海、北京、深圳四城市同是中国零售市场最活跃的四个地区,但广州本土零售企业与其他三城市相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何广州本土零售企业与全国零售龙头企业无缘?本文通过广州与上海、北京、深圳比较的视角分析,根据国际零售企业发展的脉络探讨广州本土零售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与成因,为促进广州本土零售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实证分析资料。

    关键词:广州零售业;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战略构建力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广东是全国最早进行商业改革的地区,在消费品市场、零售等部分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作为省会城市,广州的零售业一直走在国内商业的前列,是中国零售业的领头羊。但是九十年代后期广州在流通业的整体优势已不明显,曾经显赫一时的广州零售业的发展水平已落后于深圳、上海等地,与全国同行的佼佼者存在较大差距。

    实际上,广州作为中国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四大城市,虽然零售市场空间大,但是却没有酝酿出像上海百联、北京国美、深圳华润万家这样的本土零售龙头企业。根据2005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05年中国零售企业前100家销售总额、零售总额统计》中,广州只有“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家企业进入前三十名,而上海有五家、北京有三家、深圳有两家。从销售额上看(图1、图2),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销售额993501万,不到上海百联集团的1/7、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的1/5、深圳华润万佳有限公司的1/3;广州市进入2005年全国零售业百强的六家本土零售企业年销售总额只有1270540万元,相对于其它三城市更是相差甚远。

    但是,根据广州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广州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74亿元,增长13.2%,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图3)。显然,虽然广州是流通大市,但是广州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并没有带来本土零售企业的壮大,而是处于“外资”、“京资”、“沪资”、“深资”、“台资”、“港资”的六面夹击之中,广州本土大型零售企业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局面。

   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广州本土零售企业如何认识不足、分析差距、奋起直追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从实证比较的角度,同时根据国际零售企业发展的脉络通过对广州与上海、北京、深圳三大城市的比较分析找出广州本土零售企业的差距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为促进广州本土零售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实证分析资料。

    2.分析方法与研究内容

    目前,关于广州流通业发展的虽然实证研究不多,但是敖利玲(2001)和陈海权a(2005)比较详细分析了广东流通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例如,陈海权a(2005)在对大型流通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创新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思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战略构建能力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两大角度探讨了制约广东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的主要原因。

    本论文作为陈海权a(2005)的姊妹篇,从实证比较的角度,通过对广州与上海、北京、深圳三大城市的比较分析找出广州本土零售企业的差距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首先,在现状与差距分析部分,我们根据现代流通企业发展的特征,试从以下5大方面进行分析:(1)业态发展;(2)企业的定位;(3)企业整合规模与速度;(4)连锁店铺扩张;(5)企业的品牌建设,等5大方面对广州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广州与上海、北京、深圳三大城市的差距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其次,在分析成因部分,我们从企业的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大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在分析内部原因时,本论文将应用陈海权(2004)和陈海权a(2005)的思路,从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战略构建力(由环境认识能力,经营构想能力,资源调整能力,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构成综合性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广州本土零售企业发展现状:基于与上海、北京、深圳的横向比较

    1.广州本土零售企业经营业态过于单一、发展缓慢

    广州本土零售企业一直以百货经营为主,如表1所示,广州进入2005年零售百强的本土企业有六家,但是有四家单一经营传统百货业。业态差异化不明显和经营模式的雷同是广州零售企业的重大经营缺陷之一。

    相比之下,上海经营各零售业态的企业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发展得也最好,如上海农工商超市的错位经营大大避免了相同业态带来的激烈竞争。而且,上海的连锁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商业业态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0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2006年2月8日)显示,至2005年末,上海市连锁商业网点达到9264家,其中,市内的连锁超市门店2315家,便利店3894家。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107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但是,2005年广州的便利店总数不到500家,与上海的5528家(包括市外郊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另外,北京、深圳的零售企业虽然经营百货的也不少,但是大部分都已通过整合、重组、创新改革等方式开始向多元化业态发展,如上海的“百联”、深圳的“华润万佳”等中国本土零售巨头都是多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集团。显然,广州本土零售企业在多业态经营方面处于一种劣势的状态。

    2.广州本土零售企业经营缺乏特色、市场定位模糊

    从商品来看,各本土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基本是一样的。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友谊公司的消费层次比“广百”、“新大新”、“天河城百货”要高,但经营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商圈特点形成了购物层次的差异。

    与之相比,华润万家旗下的苏果超市,自1998年开始就加强与南京各地供销社合作,利用供销社系统的网络资源发展特许经营,重点发展农村市场,在江苏铺设“千村万乡”的连锁网络(陈海权b,2005)。上海农工商超市也采用“错位竞争”方式避开外资锋芒和内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然后在自己相对受威胁较小的领域尝试精耕细作。北京国美电器、上海永乐则力争在专业作大作强。

    3.广州本土零售企业整合起步晚、规模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广州本土零售企业中,一批传统商业企业开始寻求整合之路。例如,2001年8月,广州市商业局公布了一场涉及67亿元资产和2万多员工的重组方案:整合广州现有的国有百货企业,形成两大板块。即以广州友谊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购并广百集团的新大新公司形成一个板块;以广州百货大厦为龙头,以广百集团为基础,通过整合物资集团的有效资源,对东百集团、南大集团及3家已托管企业实施先托管后重组,形成另一个板块。但是,这个方案最终没有100%实现。

    相比之下,这种探索在深圳和上海的本土零售企业都有成功的先例:2001年8月深圳华润集团收购“万佳百货”之后,2003年又控股江苏苏果超市,虽然在收购初期面临着部分店铺亏损和企业内部文化、经营理念的冲突的困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调整和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运营能力大大提升,截至2005年底销售额达3129946万元,店铺总数达2133家(图4)。

    另外,上海的“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4月24日的正式揭牌,成为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零售企业,标志着中国一直以来百货称霸的格局被打破,为中国零售业历史揭开一个新的篇章,是中国零售企业强强联合、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典范。

    4.广州本土零售企业的连锁店铺扩张力弱

    连锁经营是零售业的又一次革命,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管理的有效途径。据中华网报道,2005年广州市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8.1%,而上海为36.3%,北京为32.8%,深圳为47%。

    中国商务部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中,广州只有“广州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入围,排名67位,店铺数19家,销售额230000万元,而位居榜首的上海“百联集团”2005年新开的店铺就有852家之多,年销售增长额444676万元。

    实际上,广州本土零售企业以单店经营为主。虽然近几年一些本土企业开始探索连锁经营的道路,但是以百货业为主的零售企业摊子大、自主经营权分散、管理松散,连锁之路更是任重道远。

    5.广州本土零售企业的服务品牌建设落后

    此外,广州本土零售企业现阶段面临着本土做大做强,还是向省外发展的尴尬局面。目前,广州零售企业的大部分是以“店铺品牌输出”的形式开设新店、在城市醒目地方构建标志性建筑等方式构建品牌价值。

    但是由于消费者的目光的局限性,百货的品牌效应反而被和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各个品牌商品和租用摊位的零售商的品牌所掩盖。提及广州百货、天河城百货等消费者能联想到的是一个建筑物和繁华的地段,而不是自由品牌产品也不是服务更不是特色。

    与之相比,上海的商家注重品牌建设。例如,上海东方商厦对所经营的皮具包装、服装、床上用品、皮鞋等百种商品在意大利注册了自由品牌“EALLO”,走出一条服务品牌运营的新路——利用服务品牌来建立外部生产和供应关系。

    三、广州大型零售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的内部原因

    1.缺乏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企业

     Takatoshi Imada(2003)认为,真正的组织变革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利用企业内部的能力去适应环境才是第一流的适应。企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企业通过对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与发挥,而能有效地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和技术,为市场和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优势能力。在这种优势能力的塑造过程中,企业家---他们是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决策者,同时也是创新的组织化实施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民营资本的崛起、外来资本陆续进入广州的大背景下,广州零售领域的高端人才出现了流动化的现象。例如,广东天贸集团副总裁欧小卫、广州友谊商店副总张广忠、广百股份总经理谢仕平、广州时代广场副总罗草茹等先后下海。

    在人才流通化的背景下,广百集团等几大国有商业企业第二梯队储备人才相继流失,难免捉襟见肘;另外,下海的大部分广州高端零售人士带着传统单店经营的成功经验,也难免从广东商人“善变”的特征中脱胎换骨。整体上缺乏前瞻性的眼光,更缺乏建设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大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结果大部分下海的高层管理人才所在企业也都还是停留在单体店铺的小本经营状态。

    此外,广州许多零售企业的经营目标狭窄,只满足地区性经营,容易产生偏安一隅的思想,没有把企业在全国做大做强的强烈欲望。不但如此,急功近利更是一些广州零售企业的真实写照。例如,原来广州本土最大的民营流通集团—宝鑫控股集团,2004年10月将旗下的家谊超市和岛内价正式分拆,为岛内价的上市做准备。显然,挖上市后的第一桶金已经成为广州本土最大的民营流通集团的头等大事,但是,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公司不最终但没有上市,家谊超市被迫停业,岛内价自身也面临着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的困境。可以肯定的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今后广州本土零售企业需要培养的环境认识能力和经营构想力。

  2.缺乏连锁店铺扩张资金的积累和引进

    一般来说,零售业都是以商品的流动资金和商品差价来维持企业运行和实现企业的赢利。在固定投资比较少的零售业,商业资本缺位是一个严重的事实,银行很少把大量的资金融资给零售企业

    在这种金融环境下,零售企业应该加强自我资金的积累。但是,广州的零售企业在自我资金的积累方面严重缺位。根据“新浪财经”的报道,《2005胡润零售富豪榜》(表2)北京“国美电器”董事长黄光裕、上海“永乐家电”的陈晓、北京“大中电器”的张大中、深圳“茂业集团”的黄茂如、“人人乐”集团的何金明分别位于第1、4、7、8、10位,而前十位富豪控制了近300亿人民币的财富,占上榜40位富豪总财富的65%左右。但是广州没有一个零售企业家进入《2005胡润零售富豪榜》。

 

作者:陈海权 …  编辑:宋浩123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