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
来源:2003年03期《中国工业经济》 发布时间:2009-2-17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第三产业比重增大的趋势是在高服务需求收入弹性、高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多、生产信息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条件下形成的服务需求上升律,与在第一、第二产业的高生产率等条件下形成的服务供给上升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李江帆,1990、1994)。产业结构高级化,已为我国学术界、政府决策部门和经济学界所接受,并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历史所印证。 然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不仅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大中,而且表现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中。根据笔者近年对第三产业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三大产业结构高级化、第三产业比重增大的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呈现高级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三大产业结构高级化已形成广泛共识,但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还缺乏基本认识,或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第三产业是否要发展的问题已经解决,第三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的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表1是1991—2000年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演变情况。按照国家统计局对中国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信业、商贸业及餐饮业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从表1可以看出,1991—2000年,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呈稳定降低趋势;第二层次比重则持续升高;第三层次比重略有上升;第四层次比重略有下降。第三、四层次比重走势虽不甚明显,但二者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之和却比较稳定。这意味着,第一、二层次比重之和也是稳定的。由此可推知:第二层次比重的上升幅度和第一层次比重的下降幅度大致相当,二者存在此消彼长关系。 表1 1991—2000中国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资料整理。 二、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的相关分析 为寻觅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我们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第三产业相关数据作定量分析。一般地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通常代表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在第三产业或者是GDP中所占的比重会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异,因此,研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各层次发展水平之间的规律性,可以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自变量,用第一、二、三、四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及GDP的比重作为因变量,利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方程及其系数的有效性。 我们选用《中国统计年鉴》(2002)提供的2001年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及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的31组统计数据作为回归分析的样本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虽是反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它反映的仅是相对水平,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因此需用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等绝对指标做修正(李江帆,1994)。表2列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地区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一些省区(如西藏、江西、青海)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是因其第一、二产业不够发达所致。它们因不具备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性,本应从样本数据中剔除,不过考虑到中国大陆省、市、自治区样本的完整性,还是给予了保留。 将表2所列2001年数据与2000年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特选地区三次产业发展有较强的规律性: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 表2 特选地区2001年人均GDP与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相关资料整理。 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的规律性(2001年横截面数据),可得如下有意义的结论: (1)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负相关,即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低。二者的统计关系如下式: Y[,1]=78.130-0.820X 对系数的检验T[,1]=11.940;T[,2]=-5.015 对方程的检验F=25.148;R[2]=0.464;R=0.681 式中,Y[,1]表示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X表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对1955—2000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第一层次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的比较(见表3)也表明,第三产业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上升,从1979年的21.4%上升到2000年的33.2%,第三产业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逐渐下降,从1955年的59.7%下降为2000年的41.3%。这表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一层次所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会降低,这从纵向验证了前文的横截面数据分析模型的结论。 表3 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与第三产业比重的比较 单位:% 附图 注:本表没分析2001年数据,是因《中国统计年鉴》(2002)没给出全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若采用各地区汇总数据,则因统计口径不同而缺乏可比性。按当年价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相关资料整理。 (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第三产业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正相关。即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高。相关方程为: Y[,2]=0.207+0.778X 对系数的检验通过T[,1]=0.027;T[,2]=4.013 对方程的检验通过F=16.100;R[2]=0.357;R=0.597 式中,Y[,2]表示第二层次占GDP比重,X表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此方程对于常数的T检验不能通过,是因为分析的样本中包含了人均CDP较低但第三产业比重因工业不发达而“虚高”的地区的数据(如西藏),若把这些数据剔除,则能较好地通过数学检验。此外,根据笔者的经验,即使常数项不能通过检验,含常数的方程也往往比不含常数的方程预测效果好。此方程提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二层次占GDP比重就越高。第三产业比重体现了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二层次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这是因为,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当生产力提升,人们的富裕程度提高,闲暇增多,因此对旅游、居民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生活中的联系过程增加,中介业务增多,因此对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餐饮业的需求增多。这两个原因都使得第二层次的重要性增强。 (3)第三产业第三、四层次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关系。这说明,我国各地区人均GDP与第三产业第三、四层次占第三产业或GDP的比重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这与我国地方政府对非营利性服务业的财政投资比重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吻合相关。 从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三产业第三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略有上升的,而第四层次比重是略有下降的。这与广东第三产业第二层次比重大增,第四层次持平,第一、三层次比重下降的趋势(李江帆等,1998)略有差异。此差异可能反映了广东科教文卫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三、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若干特征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特征,还可以通过对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的比重(见表4)的分析得出。 表4 中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单位:% 附图 注:本表按当年价计算。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年鉴》(1999)资料整理。 表5列示了第三产业内部13个行业的环比增长速度。结合表4与表5,可以发现同一行业的纵向(不同年份)发展特征。 (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增长速度在第三产业中居首位,大大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而流通部门的增长速度则居于末位,引起其比重的大幅度下降。 (2)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占第三产业比重值在8%波动且趋于下降,与第三产业发展大致同步。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则滞后于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由于这两个层次主要属于政府支持的非营利性服务行业,故上述差异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对第四层次的财政资助增长速度大于第三层次而造成。这对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利影响。 (3)劳动密集型的盈利性服务部门发展最快,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盈利性服务部门次之,非营利性部门最慢。房地产、社会服务等部门发展最快,科学研究、教育文化及卫生体育增长较慢。 (4)若以某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中比重超过10%为标准,目前构成中国第三产业支柱的四个行业是商贸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社会服务业。 (5)改革开放初期,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改进,商业饮食服务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物资流通开始变革物流形式,与新型业态相配适的物流中心、商品配送中心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供不应求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另外,在传统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新兴行业也发展较快。 表5 1991—2000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 附图 注:本表按可比价格计算,表中数据为环比数,上年份=100。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年鉴》(1999)资料整理。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方向与启示 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逐渐降低,第二层次比重逐渐升高,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方向。其原因为: (1)在产业发展序列上,先行产业的“一花独秀”使它在发展初期肯定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百花齐放”使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而商贸业正是第三产业中最早独立化的先行产业,早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中已出现,它与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形成的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中独立化的手工业三足鼎立,分别代表早期三次产业的主要行业。在后发服务业尚未独立化,或发展程度低的情况下,商业自然成为第三产业中比重最大的部门,随着后发服务业如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等的兴起,其比重势必下降。因此,第三产业第一层次的高比重,反映的可能并不是流通业的兴旺发达,而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层次。 (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时期,实物产品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也是社会生产所需的主要生产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使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产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提高,使生产消费中消费的服务型生产资料比重越来越高。这促使生产生活服务业迅速发展,比重上升,第一层次的比重随之下降。因此,第三产业第二层次的高比重,显露了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提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高的层次。 (3)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开始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在社会产品中,服务产品比重增大,实物产品比重下降,需要运输和在商店交易的实物产品相对减少,导致商业、运输业比重不可能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而呈现增长—饱和—下降的趋势。因此,商业交通部门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高,在后工业社会中,其比重反而较低。 根据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走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要根据国民经济总量中实物产品量的演变规律及其对交易运输量的相应需求,适可而止地发展流通业。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根据工农业产品交易量的增长状况,推进流通部门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后期,根据实物产品比重下降,服务产品比重上升的状况,适当控制、收缩流通部门的比重。目前,要注意防止不顾需要和可能,全国各地一窝蜂发展物流业。另一方面,必须认识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第二层次服务部门的迅速发展。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规律的揭示对改善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区分盈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实施不同的产业政策。第三产业第一、二层次的服务价格已经放开,有条件以相对优惠的比较利益吸引相对较多的生产资源的投入而迅速发展。第三、四层次在实施半市场、非市场分配方式的条件下,因财政支持不足,致使发展速度无法赶上第一、二层次服务业。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盈利性服务而言,应以市场化为方向,解决我国第三产业长期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活力和动力的问题。对非营利性服务而言,不应以市场化为方向,而应加强政府财政投入。政府应该从理论上明确其公共管理职能,在发展第三产业公共产品生产时,改变作用甚微甚至无所作为的状况,解决基础科学、教育服务及社会保障服务等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李江帆:《第三产业发展规律探析》,载《生产力研究》1994年第2期。 [4]李江帆:《第三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载《南方经济》1994年第10期。 [5]李江帆:《第三产业与服务消费品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李江帆、李冠霖:《广东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征、转型问题及发展思路》,载《南方经济》1998年第4期 [7]《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8]《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
作者:李江帆 曾… 编辑:黄丽丽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李江帆: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016-11-7 9:47:12]
- 李江帆:关于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的外部挑战问 [2009-2-17 16:58:26]
-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 [2009-2-17 16:48:11]
- 李江帆: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 [2009-2-17 14:48:10]
- 李江帆: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 [2009-2-17 14:30:26]
- 李江帆:广东第三产业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008-11-28 14:28:5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