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海珠桥南广场改造即将全面启动,涉及3平方公里的核心老城区,两万居民面临拆迁。
自12月5日海珠区公布改造规划以来,半个月已经过去。年底将近,正值婚礼旺季,在江南大道的金丽禾婚纱店里,店员张小姐一边帮新人整理婚纱,一边跟记者说:“这几天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心里都惴惴不安,就怕拆迁改造拖上几年,把婚纱街的人气都折腾光了。”
其实,3平方公里的改造,牵涉的何止两万被拆迁居民!据了解,这一片地区虽然不是很大,但由于拥有广东规模最大的婚纱批发零售市场,涉及的工作岗位包括上下游的商铺企业,粗略估计近10万人。而作为广州迄今为止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涉及居住、商业双重改造,这一地区的成败经验,势必成为广州乃至全国旧城改造的一个典型案例。
如何为海珠桥南这3平方公里开好“药方”、画好蓝图?近一周以来,记者深入这一带,听取居民的心声及规划专家的建议。被采访人都希望,提出一点自己的意见,对改造有所裨益。
婚纱街升级务必聚人气
店家忧心:改造得不好,原本70分会变不及格
江南大道北
【规划】
江南大道东侧将进行大规模改造,新建以“婚庆文化”为主题的婚纱商业步行街,新婚纱街内将设有婚庆广场、婚庆文化产业街等。而江南大道西侧的婚嫁街则将得到保留升级。
经过近30年的自发培育,江南大道北已经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婚纱批发、零售市场,被老百姓称为“婚纱街”。路过婚纱街的人,无论是十几岁的少女,还是年过半百的阿姨,都会涌起婚嫁的甜蜜感觉,因此,这里还被称为“幸福街”。便宜到100多元、贵到几千元的婚纱、礼服,都能在这里找到。而操办整个婚礼的全套服务,这里也全能提供。
如何升级改造,才能让这条“幸福街”更加幸福?
店家:婚纱街升级势在必行
婚纱街“老矣”。
在婚纱街开店20多年的刘女士说:“婚纱街购物环境早已经跟不上时代,不升级,迟早会被淘汰。”记者发现,由于硬件上不去,婚纱街的婚纱普遍档次不高、款式欠新,直接导致交易下滑、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在江南北隔壁的一条小巷里,“伊娜丽莎”婚纱店艰难经营。由于隔壁的平房正在拆迁,扬尘将店里洁白的婚纱变成了土黄色。店员无奈地告诉记者:“这一带购物环境差,停车找不到地方,人行道也坑坑洼洼,再加上隔壁又搞得灰蒙蒙的,新人办婚礼喜欢优雅华丽,谁愿帮衬我们的店?只能折价甩卖。”在店里,100多元就能买到一整套婚纱,比外面普通品牌的单裤还便宜。
沿街走下来,记者发现,很多店铺的烫金招牌已经磨损得面目全非,有的连字都掉了,甚至还有几家大排档夹杂在婚纱店之间,整个环境不伦不类。记者了解到,这一带商铺绝大多数都是由老侨房改造而成,很多人因为停车难而对婚纱街望而却步。
简陋的环境,导致婚纱街上的婚纱越卖越贱。在广州多家大、中型婚纱影楼,经理们都向记者声明:“我们的婚纱是在上海、台湾、香港买的,几乎不会到婚纱街进货。婚纱街的婚纱档次低,没特色,结婚是大事,谁都不愿意为了节省几百元,穿件‘撞衫’礼服。”
简陋的婚纱街不能不改,但店家们也担心,假如改得不好,可能“70分”的婚纱街会变成“不及格”。
“真永远”影楼是一家跟着婚纱街成长起来的店铺,其负责人表示了对改造的忧虑:“这里大多商家针对的都是中低端的消费群体,以薄利多销的方式生存。如果集中到商厦里经营,必定导致铺租上调、经营成本上升,婚纱不得不涨价,婚纱街‘物美价廉’的美誉恐怕也不保。”
除了铺租高,不少商户也很担心,婚纱街如果先拆后建,几年的“阵痛期”之后,客源已经流失殆尽。“社会变化这么快,你慢慢调整,别人马上就填了市场空白。广州不少老市场都是在慢慢腾腾的改造中,失去了当年的江湖地位。希望江南北不要重蹈覆辙。”张老板提醒。
专家:政府要营造百年老市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说:“婚纱不是海鲜、电器,政府要舍得投入,借助江南大道北的声誉,培育出全新升级的婚嫁产业链。”他认为———
首先,婚纱街必须全面改造,旧的婚纱街完全是自发形成的,很多配套都跟不上,升级改造的空间也很小。
其次,人挪活,树挪死,婚纱街挪位置,究竟能不能把“人气”带过去,再吸引更多的人气,成功的关键有几个:一是政府与商家如何配合,营造出浓浓的“婚嫁味”;二是交通、公共配套怎么跟上;三是开发商的铺租不能一开始就过高,让商户承受不了,要有一个新客户的培育过程;四是新商铺适宜少卖多租,虽然对开发商来说,回收的周期会长一些,却有利于培育整个婚纱街气氛。别的不说,我卖婚纱,假如你在隔壁开餐馆,我的生意怎么做?婚纱都变成擦碗布了!
再次,婚纱和普通的产品,比如海鲜、电器是不一样的,它给人一种美丽、浪漫的感觉,而且占的空间比较大。同样是10件婚纱,一件件穿在模特身上,和拥挤地挂在一排衣架上,感觉天差地别。因此,如果要营造一条成功的婚纱街,就不可能像天河电脑城一样,把所有商户往高楼大厦里一塞了事。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让商铺平面化,多造步行街,少建高楼。假如能够沿街建设一排两三层、各种中西建筑风格的小楼,让商户布置美丽的展窗,不仅生意更兴旺,还能给路人一种美感。
另外,婚庆广场的营造要下大力气。建设主题公园,让新人取景、拍摄婚纱照,或者让各个品牌举行婚纱时尚秀。这样,婚纱街就不仅仅是一个某类商品零售、批发的集散地,更是一处海珠、广州甚至广东的浪漫景点。而婚纱相关产业,比如婚嫁用品、婚纱摄影店、婚礼策划等等,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展示舞台。据了解,目前南海市正在策划一处珠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婚纱主题公园。海珠区要搞一个婚纱主题公园,其实更有天时、地利、人和。
王先庆还特别强调,虽然婚纱街的经营是市场行为,但是仅仅靠开发商,还不足以培育出一个真正成功的婚纱市场氛围。商人逐利天经地义,考虑的往往是如何赚钱,而不太会考虑到经过10年、20年甚至上百年的培育,把这里营造成一个“百年老市”。这就需要政府在规划、配套方面把好关,有些设施,政府还要舍得投入。
骑楼街不要把老店扫出门
老街坊期盼改造后生活仍像以往一样便利
同福东路
【规划】
保留并整修同福东路骑楼街,突出地方特色,创造具有生活情调的街区文化。
美华理发店、芬芳甜品店……古老的同福东路沿街骑楼里,藏着不少老广州耳熟能详、至今古色古香的老店。住在这里的街坊,对这些老店存有深深眷恋,希望在新一轮的改造中,不要把老店扫地出门。
店家:改造后铺租不要太高
走在同福东路上,记者发现,除了沿街的骑楼商铺外,这一带大多数是残旧不堪的民宅,其中不乏一些仅存断瓦残垣的危楼。但住在这一带的居民,却不嫌家贫。在街角坐着、一边听收音机里的粤剧一边悠闲“搓麻”的林伯说,他在这里住了50多年,“我就担心隔壁的芬芳店(老字号的甜品店)搬走,我以后去哪里吃‘糖不甩’(甜品店招牌甜点)啊?”
在不远处,是有着60年历史、广州为数不多的老式理发店———美华理发店。理发师凤姐依然用传统的方式给街坊们剪发、剃须。剃刀钝了,就在镜子旁的牛皮带上磨一磨,烫头发用的还是橡皮筋加塑料纸。由于经营手法老派,剪发一次才收几元钱,店里的利润仅够维持经营。凤姐说:“如果我们关了门,会觉得对不起那些老顾客。”另一位理发师傅对记者说,就怕改建后的骑楼铺租大涨,像他们这样的小本经营,就很难维持,“骑楼改造我们欢迎,但一是希望不要改得面目全非,让老顾客都认不出来;二是改造后不要经营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挤走我们这些老字号。”
记者看到,整条同福东路,临街商铺大多数经营服装,但都是比较低档的品种。在一家配钥匙的小店里,60岁的陈伯表示,现在这里铺租很便宜,一天挣几十元都能生存;今后改造后,自己恐怕没钱付贵价铺租,经营了30年的老买卖,可能就不会再做了。
虽然对改造有些顾虑,但这一带的居民普遍赞成同福东重新规划。在同庆路上,一位保安告诉记者,由于房子老旧,很多原住民都不愿意住,就以很便宜的价钱租给外地人。而由于缺乏封闭管理,这一带的治安也受到影响。
同庆五街的王奶奶也支持改造,但她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尽量保留居民觉得方便的配套,下楼就能买夜宵,出门就能理发,大家都很喜欢这里诸事方便的老环境;二是改造后的回迁要保障,希望能回迁到以前住的地方,“让我们这些人买得起回迁房,帮我们找回老街坊。”
专家:老店莫改得面目全非
如何在维修骑楼的同时,把老店的生态环境也保留下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认为,政府在其中要出力,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对于骑楼街的老字号,政府的改造规划不仅仅要涉及硬件,还应该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对于跟城市记忆、历史文化有关的老字号,不要在建筑外形上作过多的改动,而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保护,正如凤姐说的:“就怕改了名字,老顾客认不出、找不到我们的店。”
第二,因为环境改造,导致地价上升、经营成本上涨,要“两看”:一方面,如果改造成功,人气更旺,老字号的竞争魅力更大;另一方面,老字号微利经营,不一定支付得起拆迁、工程方面的费用,政府可以适当补贴。
第三,政府要“授之以渔”。这里并不是说政府要对老字号的经营指手画脚,而是要给老字号提供一个展示魅力的平台,帮助老字号推销和宣传自己,让这些企业能够“搭便车”。
专家:政府要有兜底的勇气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包括同福东路在内,海珠桥南地区改造涉及两万居民、拆迁量预计达30万平方米以上,在改造过程中,政府要有兜底的勇气。
政府要为回迁“兜底”,并不是说政府要等着帮开发商“擦屁股”,即用财政资金去为开发商的劣行埋单,而是要对开发商进行甄别和监控。旧城改造涉及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能视为简单的市场行为,光靠公开拍卖等市场行为去调控,一旦造成违约纠纷,除了会导致经济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连锁反应。因此,政府在引进开发商时,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珠江边建超高酒店合适否
有市民担心,这与政府的规定相矛盾
海珠桥南大广场
【规划】
海珠桥南下桥处将会建成一处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广场由大草地、密林、游园以及园林等不同层次的公共绿地组成,将全面对外开放,供周边居民休憩。海珠桥南绿化广场建成后,将与海珠广场隔江相望,形成完整的大海珠广场。
根据规划,在海珠桥南的两侧,将建一处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同时在广场东南角、紧贴珠江岸线处,将参考白鹅潭模式,建设一座超高层、标志性的商务酒店,成为海珠区的新地标,同时也将是传统中轴线上的制高点。
市民:怕建高楼破坏沿江景观
紧贴珠江又建一幢超高楼,市民怎么看?
在晓港路住了30年的李姨认为,在大广场边建设一幢超高层地标,觉得挺有现代气氛:“海珠区就是缺这种上档次的建筑。”在晓港路经营小百货已有十多年的陈姨也觉得,把超高楼作为海珠区的地标没错,“毕竟今后四周规划的新楼都比较高,地标就应该是最高的”。
但也有市民认为,地标建在珠江边,又处于传统中轴线上,有些不妥。吴伯说:“第一,珠江边不适合建高楼,政府已经有这样的表态,珠江本来就不宽,再建高楼‘逼’住,更不见宏伟气势;第二,高楼建在广场上,老百姓用来休闲的绿地势必就少了,高楼住客可以一览广场美,成为卖点,算不算是公共资源被私用呢?第三,一幢现代化高楼矗立在传统中轴线上,和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相提并论,似乎和古色古香的岭南风味不衬。”
专家:要建就建有层次高楼群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袁奇峰认为,标志性建筑建不建、怎么建,光评价这个单体还不够,关键是要让这个“标志”在整个区域中实现和谐美。
城市在哪里建设高层,应该是综合整个周边环境,进行统筹考虑。传统中轴线不合适建超高层的说法,其实不尽正确。在上海黄浦江西岸的老外滩全部是老建筑,而隔江相望便是高楼林立的陆家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反而相映生辉。海珠区如果按照一个新社区来打造,建一幢超高的标志建筑,不一定就不妥。
其实,目前广州存在的问题,往往不在于某幢高层建筑,而在于超高建筑的分布太没有系统规划。这里一幢,那里一幢,显得很没有章法,甚至破坏了整片地区的建筑天际线。比如中山三路上的中华广场,本身并不丑,但是因为周边没有形成高层群,就显得孤零零的。
因此,海珠新地标怎么规划,也应该提前考虑到这一带天际线的塑造,形成相对集中的高楼群,而不是单独的一幢高楼。假如说标志性建筑能和周边的建筑一起,形成一个有渐进关系、有整体过渡感的高楼群,好似音律起伏的咏叹调,那么这个“标志”才可能显得美丽。而建筑群建多高,就要依仗政府在规划之初在整体战略的层面把好关。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王先庆:广州天河现代服务业已进入高速增长 [2017-5-4 20:13:19]
- 王先庆:高铁本身就是客流和物流的综合体( [2017-5-2 9:12:09]
- 王先庆著作获第四届中国读友读品节财经类指 [2017-4-24 9:57:21]
- 王先庆:格力模式的形成与国美、苏宁渠道控 [2017-4-17 16:42:15]
- 王先庆解读湾区经济 [2017-4-11 10:44:21]
- 王先庆:国内外互联网集聚区发展趋势对广州 [2017-4-10 9:17:30]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