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未来中西部区域竞争力取决于流通领域
来源:西部论丛 2009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09-6-8 点击数:


     在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与制造业转移相适应的物流业、连锁零售业、专业市场等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也在悄悄地随之转移。例如,随着广东部分制造业向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的转移,广东连锁零售业巨头之一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已经在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开始了大规模的连锁扩张,在湖南的门店总数超过了20家;深圳茂业百货通过资本市场已经成功入主四川成都商场;广州物流龙头企业宝供物流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在中西部各省的战略布局;浙江银泰百货挑战武汉三家零售类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反收购商战更是经典之战。资料表明,越来越多的流通企业正在向中西部挺进。这种转移的规模正如滚滚长江水,正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推进,成为推进东西部市场融合和市场深化的中坚力量。因此,中西部省区如何借机吸引和承接这种服务业的转移,将比吸引制造业的进入具有更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商贸流通服务业转移的时代已经来临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省区纷纷跨过中后期,即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美元阶段时,我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已经相继进入工业化中期,即人均年收入大多处于2000-3000美元阶段。一般而言,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区域内的生产制造业处于加速扩张状态,工业化进程开始向家电和重化阶段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时期,区域内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开始进入起步和初期发育阶段,也即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必须在这一时期开始得到培育、扶持和发展。只有当它及时得到发育成长,才能为工业化中后期形成的巨大生产能力建立起强大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使工业化进程不会因为“流通瓶颈”而受阻甚至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

    一个区域内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育成长有两条路径:一是内部生长;二是外部移入。前者更有利于本土经济的发展,但后者更有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还正处于如火如荼的状态,原始积累没有完成,资本和资源大多投入了生产制造业,本土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培育成长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因此,“内生型道路”必须和“外部移入”结合起来,通过吸引外部发达地区的商业资本、流通技术、先进的流通业态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的引进,和沿海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流通渠道体系和销售网络进行“嫁接”,才能使本土商贸流通业更加快速地成长。

    可以说,现在中西部正是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大好时机。如果说,五至十年内,中西部区域竞争力取决于制造业的话,那么,十年之后,将主要取决于流通领域的竞争力。

    二、中西部地区吸引和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商贸流通服务业转移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转移规模、结构、水平等取决于承接地区域的承接能力以及转移地的扩张能力两个大的因素。其中,承接地的承接能力,即吸引外部流通服务业的内在拉力,主要取决于区域内的市场容量、制造业规模与结构、流通基础设施状态、政府决策及态度、区域服务业相关产业链的状态、本地商业文化、本地企业的配套能力等因素。而转移地的扩张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主体企业的扩张冲动、能力及相关因素,包括本身的资金实力、管理水平、跨区域扩张和对外合作的经验、企业文化融合能力以及自身的流通渠道建设状况。

    其就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内部条件而言,制约和影响商贸流通服务转移的主要内部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中西部的市场发育和市场需求已经成长到较高水平。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而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也就是说,市场需求是否旺盛直接决定了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效果。目前,有些中西部省份区的商业能量在逐步放大,有些城市的商圈、商业街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如长沙的黄兴路、武汉的汉正街、成都春熙路、兰州商业步行街,有些本身就是知名的传统商业旺地,这些都是吸引沿海商家关注的重要条件;

    二是交通和通讯状况直接影响流通服务业产业是否能顺利地进入目标市场,也是其长远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西部地区流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近五年来都获得的快速发展。

    2006年,河南高速公路建设一跃实现了六个“全国第一”, 2007年底,河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当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1500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4万公里,率先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目标 。中西部交通和通讯状况的不断改善,为这些地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而物流状况的提高会进一步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我们知道,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内因必须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因而中西部承接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更离不开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外部条件。即为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外部推力”。这种外部推力一方面取决于压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商贸流通企业的扩张冲动和扩张能力。就目前的条件而言,东部沿海区域相当多的商贸流通企业实现对外扩张的条件已经是“整装待发”。

    首先,目前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在东部大多数地区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简而言之,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流通服务业经过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市场潜力基本挖掘“殆尽”,产品,技术,设备,管理等内外因素都处于重大调整和新旧更替之中,许多企业都进入到兴衰转换的关头,迫切需要进行企业重组,来提高企业的活力,稳步发展。因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为了顺利地推进产业的升级进程,就必须将自己已经熟悉的流通产业主动转移出去,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资金,精力去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换代。

    其次,经过近十多年的大扩张,沿海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已经积累了较强的实力,而本地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于是纷纷谋划着对外的扩张。而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又为这种扩张提供了支持。商贸流通企业规模的扩大又受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跨区域的经营能力。这些年来,上海、广东、浙江等省的流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及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了对区域扩张的风险防御能力及对不确定性的把握能力。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流通企业,有大约80%的流通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流通信息化的实现,推动了企业的流程改造和创新,IT系统能力的支持及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而IT手段和强大的流程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大量复制单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快速发展零售企业连锁化、规模化。流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化建设能力的增强,极大地推动了自身的跨区域扩张。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商贸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还是抗衡外资流通企业的迫切需要。据统计,入世三年后,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进入我国,悄然改变了我国零售市场的格局,导致了国内零售企业更加严酷的生存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流通企业加速在全国的扩张,争取在规模与市场占有率方面胜人一筹,这也是企业自身成长的必要途径。 为此,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政府对此大力支持。他们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长远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的升级进程。例如,早在90年代初,上海市经委就规定大型企业集团至少要有三个以上跨省市的企业,并建立了“上海工业省市间经济协作资金”,专为跨省市扩张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

    三、中西部地区如何推进和提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商贸流通业转移的能力

     商贸流通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特殊性,尤其是渠道、业态、选址、连锁、商圈等特殊条件和要求,不是制造业所具有的,因此,中西部地区在对待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时,除了一般的产业转移条件下,还要注意其特殊性。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航运,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流通服务业产业转移的物质和人员流通提供方便的渠道。

     二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体制建设。要加强和完善中西部市场流通体制的建设,抓紧制订和修订推进流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流通发展。对大型流通企业的开业进行必要的引导,如围绕当地人口密度、现有商店的数量和服务地域范围、新开店对现有商店经营收入、交通环境和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听证等形式进行审查;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交通,完善商业网点规划与布局;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要坚决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开和诚实守信的交易平台,发对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最后一点就说加强流通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需要出台关于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规。

    三是创造吸引外部流通企业进入和转移的政策环境。清理并取消各种阻碍商品流通的制度规定,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作者:王先庆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