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公共服务平台与地方经济发展
来源:2009年11月12日 南方日报ZC02版 发布时间:2009-11-12 点击数:


珠中江三市已签署交通、旅游、教育等19个合作协议

区域大融合催生绝佳机遇

  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产业只有培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进军产业链高端。

  珠中江三市将在交通、旅游、教育等19个领域开展合作。

 从今年三季度开始,企业用工量明显放大。

第二篇章·经济新动能

  对于家住江门工作在古镇的李小姐来说,如今每日往返两地的成本足足降低了一半。而这正得益于不久前刚在两个城市间开通的351路跨市公交车。

  跨市公交的开通仅仅是珠中江一体化浪潮下的一个缩影。自半年前珠中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一体化经济圈以来,三大城市先后共签署了交通、旅游、教育等19个合作协议。老百姓相当关注的三市通讯同城化、饮用水同网等具体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中。

  尽管有专家质疑当前珠中江一体化的浪潮仍浮于表面,但不容置疑的是,这半年间三地众多市民确实享受到了区域大融合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可以预见,随着明年港珠澳大桥的动工兴建,以及港澳经济圈的大力辐射,区域融合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将成为中山在后危机时代实现稳步增长的新动能。

  珠中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从4月17日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至今,不到7个月。

  期间,珠中江三地合作协调机制不断加快建立,多领域合作也在全面铺开。截止目前,三市共签署了包括交通、旅游、环境保护、教育、农业等19个合作协议。除年票互认签署协议外,老百姓同样关注的三市通讯同城化、饮用水同网等具体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中,各项合作正向纵深推进。

  7个月来,珠中江一体化的浪潮开始席卷三大城市,并给三地的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然而在专家看来,同广佛肇及深莞惠两大经济圈相比,当前珠中江经济圈的合作仍浮于表面,虽然在交通、医疗、警务、环保等方面三地开展了许多合作,但这应该是在现行体制下就应改革解决的问题,而绝不应该看作是一体化推进的巨大成就。

  “当前珠中江一体化的最大障碍,表面上看是利益问题,但根源在于现行行政体制约束下的政绩考核机制。要想突破非短期所能。如果没有一个建立在利益博弈与分享基础上的、有一定实质性权力的调节机制,三地一体化是难以走向深入,至少会很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梁士伦说。

  区域大融合将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珠中江区域融合的过程中尽管质疑不断,但其一体化的浪潮确实在加速且稳步地推进。利用好这史无前例的区域大融合浪潮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这也被许多专家看作是中山在后危机时代实现经济快速复苏的另一绝佳机遇。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指出,在江门心向佛山、中山北靠广州,甚至寄望于深中通道提出背靠广深港的离心条件下,被定位于西岸核心城市的珠海,当前或者没有能力像广州那样展现大哥风范。但若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考虑,珠海当前正通过横琴岛开发等举措加快与澳门香港的连接,试图打造出一个庞大的珠港澳经济圈。一旦这经济圈打造成功,未来在其辐射下中山江门将享受到极大的好处。

  “以中山的地理位置,未来完全可以采取与香港、澳门等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路径,主动承接两地金融产业转移,发展后台业务、下游业务,致力建设成为金融后援服务聚集区。这也符合产业发展的潮流。”林江说。

  南方日报记者黄煜升

提高产品附加值,进军产业链高端传统产业:

升级之后方有大天地

  “现在白炽灯基本上要淘汰了,节能灯已经成为主流,但是说来可怜,现在我们做一个节能灯能够赚几毛钱都很不错了,完全靠走量!”日前,小榄一生产节能灯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胡先生在同记者聊天时不无感慨地表示,在替外商做灯的过程中,差不多就是赚点手工费,但即便仅仅是赚一点手工费,有时候他还得为订单担忧。

  事实上,中山不少行业出口规模很大,但是最终到手的利润却少得可怜,而手中的订单随时有可能被内地或者东南亚等地生产成本更低的厂家抢去。

  根据近几个月中山市进出口统计数据,中山的纺织服装、鞋类、灯饰照明等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品牌,出口降幅普遍高于中山市进出口总体降幅。这也充分说明,当你处于产业链低端(下游)的不利格局时,即便是手中的蛋糕,也随时有可能被别人抢去,何谈更高的利润空间。

  中山过去所倚重的外向型轻工业,其实就是依靠承接港澳产业转移而形成的加工工业。对此,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认为,珠三角以往靠承接港澳产业转移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已过时,接下来要靠转型升级来使珠三角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排头兵的作用。

  但是,如何转型升级,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而对于中山来说,《珠三角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以及其争取到的成为省产业集群创新试点,无疑是天赐良机。中山市相关领导多次表示,中山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利用成为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的契机,全面推动服装、家电、金属制品、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古镇灯饰、小榄五金、东凤南头黄圃家电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装备制造、电子通信、数字家电、游艺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对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梁士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无论是转型还是升级,最根本的还是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尽可能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南方日报记者刘红辉

游戏游艺、新光源、风电、装备制造……新兴产业:

成倍增长崭露头角

  今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山多项主要经济数据负增长,然而新兴产业在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医药产业同比增长达30%,游戏游艺产业增长30%,新光源产业增长50%,而风电产业则成倍增长,规模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产值达449.6亿元。而今年下半年,游戏游艺、风电等产业继续保持上半年良好发展势头。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措施,大力培养风电设备、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火炬开发区的临海工业区,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形成集群之势。

  目前,在临海工业园内,中山广船国际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中机重型装备制造、中海油等国企均投资大型项目,预计到2012年基地工业总产值将超过350亿元。在南朗中医药城健康基地,一批大型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进驻,加速了中山健康科技产业的发展。

  但是在中山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产业内企业分布较为分散,比如LED产业内的企业,则分散在古镇、小榄、横栏、板芙等镇区,此外游艺游戏、新能源等产业分布也较为零散,产业集聚效应未能显现。

  为进一步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目前中山正在谋划建设中山明阳风电产业基地、中山新型平板显示制造及配套基地、中山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科技产业园等六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对于LED产业也在积极进行整合。六大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拓宽开发区乃至中山市的产业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中山新兴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核心技术的缺失———LED产业主要停留在封装层面,风机核心技术主要依靠进口,造船基地仅仅是作为制造中心,而不具备研发能力……一个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能否抢占制高点,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或许将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南方日报记者刘红辉

国外市场不易做,国内市场不熟悉

向外向内,如何取舍?

  10月18日至29日,中山经贸团在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启红率领下,先后访问越南、印度和澳大利亚三国,其间举办及参加4场大型国际经贸展销洽谈会,签署了超过25亿美元的合同大单,成功拓展了东盟、南亚、澳洲等新兴市场,为在逆境中逐月回暖的中山外贸打了一支鼓舞人心的强心针。

  中山主动“走出去”,开辟新兴市场初见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欧美、香港主阵地出口下滑,多家出口超亿美元大户下降幅度超过30%,企业外销订单骤降,大单、长单锐减……

  如何绕过贸易壁垒这道坎?

  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该如何把握?如何定位?在中山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琪朗灯饰可谓一个典型。一方面,该公司连续出手收购国外知名灯饰品牌,依托洋品牌进军国外市场;另一方面,琪朗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注册品牌,以自主品牌进行出口和销售,自己掌控销售渠道。中山商合陶瓷企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正在尝试直接同国外的零售市场和连锁商店合作,直接将产品送往终端市场。

  收购、自创品牌、直闯终端市场……就在企业在为“走出去”进行全新尝试时,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贸易壁垒将成为企业“走出去”绕不过的坎。

  对此,中山检验检疫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应对贸易壁垒,出口企业首先是对法规进行深度解读和剖析,对照新规定进行安全生产以及出口贸易环节的查缺补漏;其次是提高技术实力,改进工艺,在信息收集、生产环节管理和相关标准制定等方面多下工夫;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加强风险预警通报工作,及时将国外技术壁垒动态及应对措施告知企业

  出口企业不习惯内销市场

  国际市场虽有喜色,但是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广阔的国内市场自然成为中山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当加工贸易转内销鼓励政策出台之后,中山不少企业开始匆忙转型做内销。中山市政府也在国内重点城市举办中山产品展销,以格兰仕、华帝为代表的积极开拓内销的企业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但是,绝大多数进军国内市场的企业发现,陌生的市场环境、几乎一片空白的销售渠道、国内的信用体系等等,让做惯了外销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一片茫然,当欧美市场出现回暖迹象时,是继续坚持做内销,还是回转枪头杀向自己熟悉的国际市场,让不少企业老板摇摆不定。

  做内销,做外销,何去何从?诚如李启红所言,只有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才能为开辟国内市场赢得宝贵时间;而只有开辟和发展国内市场,才能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回旋空间。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中山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

  南方日报记者刘红辉

后危机时代,中山应更坚定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是民企突围之本

  年初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着实让中山齐家家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辉兴奋了一阵子,原本以为自己企业融资可以搭上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快车,但直到今天,他都为融资而烦恼。

  在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现金流紧缩,而自主创新、技术升级、开拓国内市场都需要资金。但在经济危机中,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银行放贷往往选择国有大企业和有国家项目的企业,对民企而言就产生了挤出效应。

  市场经济应是“能进弱退”

  “中小企业没有土地等固定资产抵押物,又没有大公司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几乎不可能。”虽然现在有小额担保公司、融资公司,但是第三方担保费用过高,成本比银行高出30%,企业也不敢也不愿意贷。

  在港澳地区,企业是可以拿客户订单做抵押的,货款到账后再还银行贷款,但是内地却因为没有信用评级体系和政府、银行、工商、税务等之间不能信息共享,订单抵押行不通。

  刘辉说,对中小企业而言,危机中只有“做精做细”,而不是“做大做强”。“在大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民企只有靠自己苦练内功,观望中寻找机会。”他认为,最好是在同一市场下“能进弱退”,在不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下,那些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源枯竭的企业,就应该被市场淘汰,不管它是姓“国”还是姓“民”。但如今市场化萎缩,“国进”,就意味着“民退”。

  “其实,‘能进弱退’是市场经济‘适者生存’法则的另一种表述。”中山证券一经济分析师说。然而,在后危机时代,这种“国进民退”正是许多中小企业普遍担忧的。

  中山应更坚定扶持民企

  广东省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教授表示,经济危机中,国家将4万亿投资计划倾斜投向公路等基础设施,是因为投资拉动GDP效果明显,见效最快,也有客观需要,这也是许多国家应对危机的通常做法。时下的“国进民退”,也只是出现在个别行业,而且倾向国企投资,并非要挤出民企。

  陈鸿宇认为,而在后危机时代,中山更要优化资源配置,坚定不移地支持民企的发展。他说,中山应进一步延伸产业服务链,由生产商转向销售商、代理商,由工业制造向现代服务业、物流中心发展,“不要一味只做生产,做制造业,做加工业。”

  对于中小民企,陈鸿宇认为,企业应对危机、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是调整结构,升级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改造是根本之策。中小企业除了在人力资源、技术、企业管理上提升,最重要的是要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集群的层面来提高创新能力”。

  陈鸿宇说,在后危机时代,中小民企面临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研发设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而另一条路,细分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填补行业空白,提升竞争力。

  南方日报记者胡明

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壮大保驾护航,但仍面临投入不足等问题

应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公共平台

  在金融危机余波仍未消除的背景下,哪怕是降低1000元的成本对于企业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小榄一五金厂负责人刘金明来说,通过小榄公共服务平台每月所节省下来的数万元检测费,则绝对是笔大费用。

  南头家电创新中心、古镇灯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市纺织服装行业检测平台……经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通过搭建各种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保驾护航,这已然被中山许多镇区视为后危机时代的重要突围策略。

  公共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助推作用,在此轮金融危机中被日益放大。以至于许多外来企业将一个地区有无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作为衡量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投资环境的一大标准。

  而在众多企业看来,金融危机中他们需要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帮忙。在后危机时代,他们更需要借助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快速突围。

  以当前企业热议的公共监测平台为例,欧盟议会通过的玩具安全指令直接导致企业检测成本增加。为此,中山不少玩具企业只能通过自建实验室来降低检测成本。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自建实验室的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若能在“家门口”建立一个监测平台,无疑将极大地降低它们运营的成本。

  尽管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在此次中山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着较大作用,但其存在的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等问题也为许多人所诟病。

  不少企业感觉公共服务平台跟企业的现实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东高塑材李总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反映,有时候企业的需求可能自己无法完成,但找这些公共服务机构仍然觉得成本稍高。希望公共服务机构能尽量降低费用,减少繁琐程序,以更好地实现其成立初衷。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山各镇该遵循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搭建出高效而贴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其成为中山产业集群快速实现升级转型的新动能?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指出,地方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必须从三个方面去加以考虑。首先,公共服务平台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需求与迫切需求去打造;其次,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向应该是跟企业有紧密实际的联系,否则将浮于表面,难以达到初衷;第三,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后也应注重后期培养。相关部门必须持续注入新的项目和动力,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它的作用。

  “从各地的成功经验来看,公共服务平台的完善光靠政府的推动作用还远远不够,必须更加充分地进行市场化运作,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进来,最终形成一个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四方共同运作的机制,这样才能保持这一公共服务机构的活力与持久。”王先庆建议。

  南方日报记者黄煜升

刺激消费三法宝:

增收入畅渠道优环境

  在过去跌宕起伏的一年间,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曾让消费者把口袋捂得越来越紧。而在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强的当前,尽快消费大宗产品则成为许多中山市民的应对措施。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已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06亿元,同比增长13.0%。

  尽管消费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然而在众多专家看来,当前的市场消费仍集中在楼车等大宗物品上,内需持续扩大的后续动力不足。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两大因素:有钱买不到理想的商品、没钱去买商品。只有真正解决这两大问题,才能实现内需的持续增长。

  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指出,“要扩大内需,首先必须增加收入。而我们的居民过去太倚重工资收入,似乎增加收入就是指增加工资。但我个人认为,人们投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应该成为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创意的高科技公司将于2009年获得发展机会。这既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也有助于拓展民间的投资空间和机会。”林江说。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指出,当前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扩大生产后产品卖不出去,才需要扩大内需。除了增加居民收入外,当前中山扩大内需还有两方面可做,一是改善流通渠道,将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销售出去。这当中就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二是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重建消费信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快乐的消费环境,刺激老百姓去消费更多商品。

 

作者:游玉华 黄…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