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山“两会”特别报道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先庆 |
关键词应对危机
经济数据漂亮成果来之不易
话题一:2009年中山实现生产总值1564亿元,增长10.2%;在全省坐标上,您如何评价2009年中山抵抗金融海啸、推动经济突围的表现?
丁力:2009年全省GDP增长速度为9.5%,而中山增长速度达到了10.2%,超过全省乃至全国的增长速度,说明中山在抵抗金融海啸、推动经济突围方面成效显著。
杨英:2009年中山的经济发展数据非常漂亮,来之不易,能否持续将是下一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
梁士伦:2009年中山全力以赴保增长,多管齐下扩内需,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增长速度在全省处于较前水平。但在看到成效之时,也应该看到不足。“两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山累计全年社会固定资产增长高达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3%,投资与消费增长对拉动GDP增长功不可没,但出口总值降幅依旧达到5.2%。
赵晷湘: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对2009年中山经济答卷感到非常满意。这也说明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市委市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行之有效。
关键词城市竞争
人均GDP与“追兵”差距拉大周边城市发展快对中山是好事
话题二: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山在珠三角区域面临的形势是“前有标兵越跑越远,后有追兵越跟越近”,惠州甚至提出3年内GDP超过中山。这是否意味着中山的发展速度慢了?
丁力:近几年,包括惠州、江门等地区的重化工业得到显著发展,大项目带动效应明显,而中山在这方面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山目前还面临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港澳地缘优势不明显等瓶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中山经济总量仍位居全省第五,在人均GDP方面与“追兵”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我认为人均GDP排名要比单纯的GDP排名更有意义。
杨英:当前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时,常有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喜欢用GDP规模或GDP增长速度评价其发展质量,而不问GDP是怎样来的又是怎样分配的?GDP与就业、生态关系及自身的可持续性等问题;二是常常将一区域与其周边区域对立起来,竞争思维远远超过竞合意识。我想,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周边城市发展得更好,对中山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好事。中山城市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能否在大珠三角中找准自身的定位,通过与周边地区建立起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体系,在竞合的基础上求发展。
林江:首先,我觉得速度不能当作判断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速度快不代表很健康,比如说,有些城市靠吸引大量投资来拉动GDP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因配套跟不上而埋下隐患。
其次,目前中山常提及的宜居城市、专业镇经济这些亮点,实际上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形成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山经济发展亮点似乎不多。反观惠州,近几年来依靠大项目的拉动,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尤其是在深莞惠经济圈浮出水面后,惠州希望借助深圳、东莞的辐射加速发展,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与其相比,中山未来若没有创造出更多亮点,“老五”的地位确实令人担忧。
王先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凭借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曾与东莞、顺德等城市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但近十年来由于中山的步伐有所放缓,相反,东莞、顺德等城市这些年不断有抓人眼球的创新,发展速度比较快。
梁士伦:这些年来中山虽然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省第五位,但后面的“追兵”却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近。如提出GDP在3年内赶超中山的惠州,在一系列大项目的带动下,这些年来它的发展速度相当快。此外,今年广东GDP过千亿的城市除了惠州、江门等城市外,还有汕头,它们的发展势头也相当好。
对于如何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加快发展步伐,当前市政府也是相当重视,还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研究应对方法。
不过,我认为还是要理性对待GDP排位,将每年的排位作为发展经济的动力之一尚可,但是将它作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则实在没有必要。
赵晷湘:经济发展速度不能简单作为衡量经济全局的指标,还要看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改善民生等诸多因素。此外,中山过去一年中10.2%的增长速度,在全省乃至全国表现也是比较抢眼的。当然,我们也要正视追兵越跟越近这样的现实,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有紧迫感。
关键词突围之道
把握珠西发展机遇吸引大项目大投资
话题三: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中山该如何巩固“江湖地位”?
丁力:我认为首先要在抓重大项目落户中山方面想一些办法,工业发展适度重型化;其次就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中山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方面有较好的经验,今后还要进一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第三,中山镇域经济发达,但是以传统产业见长,要抓好当前产业升级调整的机遇,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作;最后,汪洋书记考察中山时提出的中山要创建三个适宜城市,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抓好宜创新城市建设工作,通过创新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此外,中山经济发展已经经过了单纯依靠项目带动的时期,而其他一些依靠项目快速带动起来的城市,也同样有可能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等瓶颈,如果中山能够在当前的调整期有所作为的话,未来中山经济发展的空间将会豁然开朗起来。
林江:中山首先最关键的是要借助珠中江经济圈以及港珠澳经济圈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为自己扩宽发展空间。
在珠江口西岸三大城市中,中山的GDP总量多年稳居第一,中山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走在西岸城市的前列;从企业质量和数量考虑,中山也要略胜西岸其他城市一筹。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珠中江经济圈”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中山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中山应该充分发挥其“经济带头大哥”的作用,与珠海、江门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产业互补。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山甚至可以以特色专业镇为龙头带动,整合江门与珠海的相关产业,形成跨区域的创新产业集群。
王先庆:首先应该牢牢把握珠江口西岸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港珠澳大桥、广珠轻轨等大交通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各种利好。其次,可用服务业来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只有将其与服务业较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焕发这些传统产业的生命力,提升产业层次。比如说,中山的灯饰企业不应该满足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而应该有品牌输出,推进资本运作上市,使得资本、品牌与市场各种运作完美结合起来。第三,中山应该利用当前珠三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机遇,加快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第四,感觉中山在经济发展思维上传统的内容还是太多,未来中山还应该在体制上进一步创新,使得产业升级与市场完善能结合得更加紧密。
梁士伦:首先必须抓大项目落户。未来中山应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吸引更多大项目落户。其次,中山还应该继续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产业高级化与适度重型化的发展方向,并努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港口建设,为城市的大发展蓄势;进一步创新体制,加大行政审批、强镇扩权等试点力度,使中山的体制优势更加明显。
赵晷湘:中山集群优势、品牌优势明显,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完全用好这两大优势,此外,中山在珠三角诸城市中政府服务优势明显,招商引资环境较为良好,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都可以看作是中山经济发展的优势,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中山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未来工业发展空间有限。
关键词强镇改革
警惕镇区“离心”趋势政府应做好服务角色
话题四:镇域经济活跃是中山的特色和优势,中山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要给予镇区充分自主权,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请问在强镇改革、权力下放方面,中山如何在更深层次探路?
杨英:不带县的地级市行政体系,使中山的镇域经济发育得较为充分,但也造成各镇存在经济发展的“离心”趋向。如中山的产业集群发育较为充分,但多数产业集群之间并不在一条产业链上,沙溪休闲服、古镇灯饰、大涌红木家具、东风家电、南朗健康科技产业、黄圃食品加工,各产业集群的生产及技术关联性低,相互促进和支持力度极为有限。每个产业集群均是一条龙,但多个产业集群虽不能说是一条虫,但很难说还是一条龙了。一个市应如何将五只手指握成一个拳头以更好地驰骋于市场之上?产业集群内企业“抱团”,各集群也应牵手。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并不是单纯的集权和放权的问题,而是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就是“放权”,也应在如何实现区域统筹的层面上作努力。
王先庆:强镇改革不仅是上级对下级放权,还包括政府对社会和市场放权。用省委书记汪洋的话说,就是“一是简政扩权增财力,二是服务发展转职能”。因此,中山在推进新一轮政府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促使基层政府的职能从投资型转为服务型,即从前台走向后台,从主角向配角转型。
具体来说,推行简政强镇应该防止强化投资职能而弱化服务职能。过去30年来,基层政府部门已经习惯将招商引资作为最大的使命。在新一轮改革中一定要淡化这种职能,尤其要对令政府官员热衷于上项目、争投资的政绩评价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政府具体的投资活动应该逐步让位于市场化的投资主体,让其自主进行。
梁士伦:未来中山将率先推行简政强镇的镇区,应该是当前中山几大组团的中心镇区。如西北片区的中山镇区小榄,南部片区的中山镇区三乡。这些镇区应该立足于把自己发展成为区域中心特色城镇,从而考虑其发展定位与城市规划。只有将发展眼光放到整个组团乃至更大区域,在财权事权上得到更多权力的镇区才能发挥出更积极作用,进而带动周边地区。
以区域中心特色城镇的定位来推进简政强镇,相比其他城市中山可以说是独具优势。首先,中山几大中心镇区与珠海、广州等周边地区的联系紧密,往来便利。无论是内向带动,还是外向联动,均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尤其是珠三角城际轻轨、深中高速等交通网络的加快建设,将会极大提升这种优势。
关键词区域合作
合作的灵魂是市场避免政治权重过大
话题五:《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珠中江三地政府已在环保、警务、交通等19个领域签署了一体化协议。您如何看待近一年来珠中江经济圈的合作进程?你希望看到三地未来在哪些层面实现更深入合作?这一过程中中山如何作为?
杨英:区域合作应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而珠三角地区各地政府均在着力推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使各市的合作自然会在经济目标函数之上附着权重颇大的政治目标函数,上层政治目标的变化、本层决策者的更替无时不在影响着区域合作,合作的形与实的冲突自然难以避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推动珠三角合作,省政府曾专门成立“珠三角城市协调领导小组”,但最终均还是无法逃脱上层政府竭力“协调”,而各城市之间各自为战的境况便是很好的例证。
推进区域合作,必须着力于构建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以此为基础,政府的作用应向进行宏观引导、维护市场秩序和纠正市场缺陷的方向转化。在当前各地均重视招商引资而因市场体制不完善造成投资软环境素质不高、对资金的吸引力不大的环境格局中,中山市地处国内改革开放先行的珠三角,若能于构建市场经济体系方面先行一步,做有益的探索,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且质量更高的资金进入,推动当地经济的更好发展,同时也可为优化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王先庆:在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各自合作中,珠中江经济圈应该是最慢的。这跟以下几个因素有较大关系:
首先,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中,广佛肇和深莞惠所处的发展水平比珠中江要高一个至二个阶段,珠中江实际上属于珠三角的“第三世界”。在这种状态下,珠中江一体化的动力来源、环境、条件等因素与其他二个经济圈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广佛肇和深莞惠两个经济圈都存在着较大的产业转移问题,而相对而言,珠中江则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
其次,由于三个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GDP冲动和部门管理体制等因素无疑会强化珠中江之间的行政壁垒。导致城市之间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出现争资源、争项目、争中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复建设与产业雷同。这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经济一体化的灵魂是市场。而相对其他两个经济圈而言,珠中江的市场经济发育相对较为缓慢。在这个经济圈内,几乎没有一个在珠三角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市场的存在,市场影响力相对较弱。
关键词产业升级
利用产业集群抓好创新发展低碳经济须早规划
话题六:中山2010年发展思路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重中之重。请问,在“后危机时代”,对于制造业发达、出口型经济主导的中山,未来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在哪里?
丁力:产业升级,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抓好创新,通过创新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此外,提升后劲要靠产业聚集,中山的产业升级要紧紧依托集群经济发达这一良好基础,扩展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促进产业紧密、高效的聚集,将有利于共性技术、公共服务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同时也有利于集群内市场细分。
杨英:中山提出当地经济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转型的基本定向,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整体产业的升级,既要有创新的基本内涵,又需要高素质的服务业的支持。但是,“中山创造”得以观念、体制的创新为前提,高水平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环境和经济运行环境。
赵晷湘: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双转移政策,腾笼换鸟;其次,加快传统产业集群升级,重点通过制定产品标准来实现产品的规模生产,把中山现有的区域品牌转化成企业品牌,促进区域内的企业整体提升。第三,通过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培育和扶持一批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
另外,中山提出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山正在积极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有着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中山要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而不能将发展低碳经济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此外,就是要在一些区域、行业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还有就是要出台一些配套政策,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扶持。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王先庆:广州天河现代服务业已进入高速增长 [2017-5-4 20:13:19]
- 王先庆:高铁本身就是客流和物流的综合体( [2017-5-2 9:12:09]
- 王先庆著作获第四届中国读友读品节财经类指 [2017-4-24 9:57:21]
- 王先庆:格力模式的形成与国美、苏宁渠道控 [2017-4-17 16:42:15]
- 王先庆解读湾区经济 [2017-4-11 10:44:21]
- 王先庆:国内外互联网集聚区发展趋势对广州 [2017-4-10 9:17:30]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