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东莞流通”与“东莞制造”的协调发展
来源:2010年05月27日 羊城晚报第A10版 发布时间:2010-5-31 点击数:


东莞蝶变“世界工厂”的二次进化

 如果说全球产业转移,让东莞从30年前开始了从农业向制造业、农村向城市的第一次进化,那么以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为着力点,通过注入增量稀释传统产业结构、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乃至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文化提振,无一不彰显着已然成为“世界工厂”的这座珠三角城市“二次进化”的努力。当前东莞之变,已不仅仅是在产业层面,更是整座城市内涵和定位的变化。

  经济新势力崛起

  镇区经济体制闯关

  去年东莞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6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

  “中国制造看广东、广东制造看珠三角、珠三角制造看东莞。”制造业立市,是东莞给世人烙下最鲜明印象。事实上,伴随着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东莞近些年遴选和培育新兴产业生长迅猛。

  如今,虎门港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汽车滚装物流中转基地之一;樟木头和常平铁路货场是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粮食集散地之一;东莞世通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晋升为国内第四大快件监管中心,总投资高达30亿元的中外运东莞红海物流中心建设近期也已启动。

  统计显示,东莞的物流企业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22.24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30亿元以上,平均增幅超过20%。《东莞市2010-2020年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正处于紧锣密鼓地制订中。

  “过去我们的物流,通常就是所谓的‘香港一日游’;但是现在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和产业链的完善,更多的企业希望物流能够在区内进行调配。东莞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新兴的物流城市。”东莞市副市长江凌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地处广深黄金经济走廊之间,距离香港仅百余公里,天生具备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物流行业是突破口;而另一个突破口会展业也当仁不让,“电博会”已成为东莞特色经济产业中的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名家具展”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其带来的订单50%为出口订单,成为世界著名的家具展。

  科技型企业的悄然崛起是东莞增量经济中最具支撑的要素。胡存银、王华等几位博士四年前到东莞成立了东莞康视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这家着力于为传统产业提升自动化水平的高科技公司在东莞找到了沃土,2009年成为国际级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增长率高达80%,今年一季度同比增幅超过100%。这样鲜活的事例在东莞不断涌现,据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梁凤鸣透露,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科技创新企业总数2942家,其中有24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500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6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

  江凌告诉记者,目前东莞正在加快研究制定扶持和引导新能源、生物制药、制造装备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电动汽车、LED照明产业作为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给予重点培育。今年5月21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率800人的庞大队伍到北京发起首场引内资攻势,为东莞签下47宗合作项目,投资金额高达437.86亿元,重点就锁定在央企、军工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等大型优质项目。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招商选资,经济新势力的崛起正悄然改变着东莞产业结构的比重,2009年东莞市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5.6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

  镇区经济体制闯关

  三大经济带打破原有“一镇一品”分散模式,产业集群不断升级发展

  长期以来,“一镇一品”的分散模式不仅是东莞产业的特征,也是东莞城市格局的特点。但在珠三角加速融合,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单打独斗越来越难以维持竞争力。

  “突破观念与体制的障碍,才能为东莞转型升级提供长期的核心支撑。”江凌表示,过去东莞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市、镇、村、组、个人五个层级,大家都可以支配资源,特别是村一级就可以支配最重要的土地资源,造成发展主体多级化,资源经营粗放、效率低下。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东莞确定了两个重要的体制改革方向,一是打造三大经济带,提升土地效益;二是减少实际上已具备一级政府的村一级的公共服务职能,还原村委自治职能。

  据介绍,东莞三大经济带包括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带、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商贸经济带和以虎门港为依托的物流经济带。围绕这个规划,东莞在原有的“一镇一品”基础上向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虎门服装、长安五金模具、大岭山家具、常平光电、厚街家具创意等15个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其中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等7个产业集群同时也是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江凌表示,三个不同的经济带,会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发展不同的产业。土地的使用是统筹的,但是土地的收益是分享的,镇村有不同的方式来参与三个经济带的发展,有的是土地的租赁,有的通过其他的方式。另一个方面就是减少村民的公共负担和支出。

  东莞计划逐步把村一级的公共服务职能分离出来,让市镇两级来承担。比如教育,高中市里办,初中和小学镇办,村里不再办。这样的模式还会延伸到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卫生等各个方面,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和村一级的分离。目前东莞已在黄江与厚街两个镇进行上述体制改革的试点。

  重塑城市形象

  城市基本建设力度加大,力破“城不像城村不像村”面貌,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和内涵

  遍地是厂房烟囱、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在很多人固化的印象里,东莞的城市面貌依然停留于此。江凌坦言,过去东莞集中了相对低端的制造企业,在2000年以前整个城市所做的大量工作都是为了控制成本,也包括城市建设的成本,这样所有看准成本优势的企业就都能够进来,所以人们当时会感到东莞这个城市很不像样子。

  “进入新世纪之后,企业更多的从对成本的关注,转变为对人才的关注。”江凌称,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后,已经促使东莞的城市发展策略从成本控制发展到对人才的聚集,重塑城市形象成为一种必然。近十年来,东莞大量地投资城市的基本建设,包括公共设施、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等。“我们很真切地感到,高级人才和普通人才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对文化的要求不一样,他们更在意宜居的环境和精神层面的诉求。”为此,东莞很明确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的目标,打造博物馆之城、图书馆之城、文化广场之城……用江凌的话说,东莞并不是单纯地只是为了形象而改变,核心的目的是以提升城市环境和丰富内涵形成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汇聚推动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智力资源。

  “东莞改善城市环境的努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是一致的,又彼此构成良性互动。”在江凌看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身并不只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它涉及一个综合体系,包括体制、机制、城市发展战略、政务管理、城市环境这一系列的改变。“这些努力都会很好地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发现:东莞从2005年的第46名升至2009年第15名,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和广州,排名第三。东莞已从传统的模式里面初步走出来,初步找到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路径。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正契合了当前东莞转变的方向,未来城市应倡导低碳、节能、便利;倡导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使每位市民、每位来访者都充分享有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江凌说,东莞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下去。

  ■链接

  松山湖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珠三角一个实践模本

  松山湖模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给珠三角提供了一个实践模本。

  2001年,东莞开发建设松山湖,打造一个全新的集科技、产业、生态和人文为一体的平台。“入驻松山湖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必须符合‘三高两自’标准,”松山湖园区工委书记陈建枝介绍说,即“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高税收贡献,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创建8年来,作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松山湖从5000个考察项目中只选择了500个项目入驻。华为、宇龙通讯、生益科技、易事特、新能源、漫步者等企业成为松山湖高科技先进制造业项目的典型代表。

  科技创新成为“松山湖模式”的核心,去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43%;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44%,占工业总产值比例高达91%。今年一季度园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4%,预计税收同比增长33%,显示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

  陈建枝介绍,松山湖在东部区专门打造了一个具有浓郁台湾特色的台湾高科技园,去年刚搭好架子,就吸引了智原科技、胜华科技等一批台湾“明星企业”前来入驻,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其中胜华科技在松山湖投资19亿元建设大陆的运营总部和全球研发总部,今年6月动工建设;秉亮科技正积极筹备建设“东莞松山湖硅知识产权暨集成电路服务中心”平台。 (吴江 孙晶 马双丽)

  ■专家点评

  协调“东莞流通”与“东莞制造”

  东莞新形象:“绿色制造业名城”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王先庆

  东莞工业化模式,导致“东莞制造”与“东莞流通”的不协调,东莞在现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把商贸流通业放在第一位,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也应围绕着流通业来做文章。东莞酒店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已有较好的优势和基础,应融入到现代服务业中。东莞可以考虑向浙商学习,将制造业建立在自己构建的流通渠道体系和销售体系基础上,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邓宇鹏

  城市对外传递的形象是什么样,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资源、市场聚集到城市周围。以前一直说东莞是制造业名城,但现在,我觉得很有必要进行一些新思考,比如城市形象理念要先进、差异化等,建议将东莞市形象归纳为“绿色制造业名城”。     (吴江 孙晶 马双丽)

 

作者:吴江 孙晶…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