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以南海城方式输出南商品牌
南商“二次创业”之路应该怎么走?
来源:2013年03月04日 南方日报FC03版 发布时间:2013-3-4 点击数: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民营企业家“洗脚上田”,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书写了闻名的“南海模式”。然而,在经历了30年的发展浪潮,南海民营经济至今仍是“满天星星,不见月亮”。

    是什么阻碍了南海民企做强做大的步伐?南商的品牌是否有必要打造?如果有,又应该怎样打造?

    长期关注南海发展的王斌、丁力、张旗康和王先庆四位专家企业家,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他们均认为,此前在政府“无为而治”的推动下全民皆商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南海要继续前行,就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桎梏!

    南商“二次创业”

    关键在传统产业升级

    南商过去30年的成功,来自于多个方面。

    首先是区位优势。改革开放后珠三角东岸和西岸的城市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特征,东岸依托香港形成外向型经济,如深圳、东莞和惠州;西岸则依托广州,形成了内向型经济,南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南海的内向型经济经受了历次国际经济波动的考验,如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风暴中,南海的增长仍保持了一个可观的速度。

    其次创业文化的积累、沉淀与传承。南商的主体是本地民营企业,而其第一批创业者主要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他们既有很好的机遇、有在当时比较超前的经商意识,也有南海人朴实、勤奋的性格特质。而这些中小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兴盛,形成了南海藏富于民的良好局面,居民存款总量保持在高位上,至今还领先于江浙一带,长期排在全国前列。

    南商的另一优势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南海历来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通过体制创新不断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办事的协调成本。这种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要素的持续流入,形成了产业集聚并打造成不同的专业镇。南海本地包容性强,特别是政府对外来企业和劳动力给出了在当时来看比较开放的政策,使其为南海经济服务。同时南海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也比较出色。

    时至今日,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不同程度上对南商发展带来了影响。国际方面,欧美市场持续不景气,市场需求下降,国际贸易冲突增加,直接冲击了部分南商,或从产业链上对其造成影响,部分行业压力巨大。

    在国内,珠三角一枝独秀的时代早已结束,江苏正在赶超广东,天津正在赶超广州。昆山十年前制定计划赶超南海,也早已获得成功。江浙整体产业层次开始超过珠三角,由此带来巨大的发展压力。此外,在一些产业中,南海没有掌握渠道和定价权,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某种程度上南海成为了打工者。

    不仅是长三角,中西部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竞争,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和劳动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近几年的用工短缺,迫使企业不断提高工资标准,造成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而更重要的影响来自对高级人才的竞争。

    目前西安、南京、武汉等地成为了国内人才新的热点流向,除其城市综合实力外,核心原因之一是土地供应与地价,无论新迁入企业买地,还是人才购房成本都比珠三角低。由此带来的影响,在深圳已经显现,有调查称深圳很多创业公司有意北迁。反观南海,由于起步较早,目前土地供应紧张,而昆山在历史上很早就由政府出面整合了大量土地,且先行规划好,企业集约程度高,土地供应优于南海。

    南商的“二次创业”之路应该怎么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参与,但从广东各地的实践来看,完全依赖新兴产业过于理想化。对南海而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仍是决定其未来的关键。其转型升级可分为几方面,一方面对产品升级换代,对工艺进行创新提升。同时,是市场转型,兼顾国内外市场。

    在世界各地,创新的主体永远是大型企业。而南商中占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面对创新研发必将面临困难。参照欧美国家经验,在产业创新中,首先仍以企业自主研发为基础,此外应引入政府力量与风险投资,通过三方参与进行推动。其中政府力量包括引导基金、政策配套、以行政手段为人才提供服务等。通过政府出资,企业化运作的西樵纺织创新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未来,在政府对南商的扶持中,一方面,为了保护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应该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为打造产业链,必须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目前南海大力打造的国家开发区核心园区,就对在短期内提升南商的产业层次和质量,有着巨大意义。

    (作者为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后讲师王斌)

    南商抱团,需精诚合作更需专业分工

    在讨论南商这个品牌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南海区镇对民营企业有怎么样的期待?也就是发展民营企业到底为了什么?如果发展是为了GDP,那么这个经济就歪了。我认为发展民营企业是为了当地的经济有更好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各个方面的抓手基础有了。经济发展后,让老百姓分享到成果,过上幸福生活,这才是发展民营经济的目的。如果经济发展了,环境变差了,贫富差距变大了,只有少数人过得更好,这是不好的。

    第二就是找特点。南商和顺商有一个明显区别,南商更多的是依靠本地企业,不要小看这种模式,现在的东莞麻烦就麻烦在这里。外源性经济企业发展所有来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订单都是外部来的。而南海的资金都是积累的,不是招商来的,技术自己能够主导,人才有本地人,市场订单是自己争取的。

    另一特点是,南海民营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和影响的因素很少。这跟顺德不一样,美的都是集体经济。南海的民营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数量太大,所以只能自然成长,政府很难培育。

    第三就是要找不足。南商面临着农民成为企业家以后先天的缺陷。首先表示为务实跟务虚。南海企业家眼光都比较短浅,把企业当作养家糊口的印钞机,我接触的南海企业家多数属于这个层面。真正把企业当作事业来做的很少,他们更多时候是眼前利益最大化,长远发展不太感兴趣。

    由此就有了第二个不足。为了眼前利益最大化,很多老板就会诚信缺失,钻法治漏洞,这种现状在南海很普遍。

    最后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中小企业为什么这么多?大家都要做老板,谁都不理谁,急功近利,这就是南海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何树立品牌?我个人认为,南商不是以数量多、人均收入来取胜,应该是作为一个区域品牌,一个有明显地域特色,并且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来笑傲江湖。现在不是说,在成本后面加一个零,是品牌,加两个零是奢侈品,加三个零是文物。我们不需要做文物,而是要做品牌,南商要学会怎么在成本后面加一个零。

    具体来讲:第一,要打造一批有远见、有思想的企业,政府原则上对于南海民营经济不要去急功近利,不要贸然插手。我送给南海一句话:不要拔苗助长。我们要学会保持原来的优势,现在已有企业要制定更高更强的目标。虽然我们不能出一大批何享健式的企业家,但也不要让南商为眼前利益折腰,而是要把他们当成南海经济的栋梁来培养,政府要有这样的气量。

    第二,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不做大做强肯定会被淘汰,但有的人做大做强是做摩天大楼,各种东西配有。还有一种是扁平化,做小别墅,提高效率。南海的中小企业可以做后者。

    第三,企业家现在是单打独斗,要学会在诚信环境改变的基础上精诚合作,专业化分工。比如大沥铝型材,在当地家喻户晓,但是坦率地讲,在国际上的定位还不明确,大量的还是用在厕所和厨房上。

    这就需要转型升级。但是我们的转型升级,更多的像小孩子做家庭作业,每个孩子都很认真。但是第二天交给老师的成果是低水平的重复。现在南海企业家很多都不跟其他企业往来,企业合作很难。“谁做老大?敢不敢信?会不会坑我?”问题来了,本来我们创新的资源就很少,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于是创新效率很低,又容易被复制。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以一台日本生产的电脑为例。虽然每个企业都能生产完整的一台电脑,但是政府要求每个企业分工,有专门生产键盘、鼠标或者主机的,把标准统一后,然后再由一个企业来组装。组装起来的就是品牌。他们是大量中小企业共同打天下,而这也正是南海未来要做的,没有必要每个企业都搞品牌,而是抱团合力做品牌,如果南海企业能做到这一点,想不牛都不行。

    (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丁力)

    以南海城方式输出南商品牌

    2月中,由顺德工商联、顺商研究会和广东商学院历时一年多编撰完成的《解密顺商》一书面世,正是在同一时间,“南商”大讨论也揭开大幕。

    “顺商”品牌其实已经历了20多年的锤炼,由最初的较为单薄地提炼并传播“顺商”的区域特色,到不断地通过政府品牌打造宣传,借行业商会、协会抱团参加展会、打造区域产业名片、走出去投资等擦亮“顺商”金字牌,再到更深层次地系统研究顺商崛起与发展路径的著作——《解密顺商》的一书的面世,“顺商”品牌已较成体系。

    “南商”概念如今才提出来,虽然晚了一些,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海的经济一直发展不错,是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最健康的地区之一,相比其它区域,南海经济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制造业,配套制造业的服务业也同样繁荣,这是南海发展的过人之处。

    打造“南商”有着十分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晚打造也比不打造要好。虽然这一品牌的建设现在刚起步,但意识上的转变和打造的决心已是相当了不起,通过这一品牌的建设打造,将有望带动本土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南商、顺商当然同属于粤商分支,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区域竞争来讲,梳理提炼区域商人的共性特征,并树立起品牌形象,对内有利于区域内形成更有系统的商人群体的精神传承,对外区域形象又更加鲜明有特色,有助于政府、企业家走出去的招商引资、投资合作。倘若“南商”在这个时代仍不唱响“品牌战”,将不利于南海经济品牌的宣传,也不利于区域形象的提升。

    然而,在改革开放中高度开放包容的南海,不仅仅拥有一批本土成长起来的商人,更迎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因而,在提炼“南商”精神时,千万不要轻率下定义,或者特意以地区为依据去对在南海投资发展的商人进行群体区分,在南海这片土壤成长的企业都应该是“南商”,即便是外来的,他们到了南海,也融入了南海,同样被感染上特色的行事风范或者说精气神,南海要做好梳理总结,并开展深入研讨提炼“南商”精神。

    “南商”品牌战略目前要解决的是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怎么打造“南商”群体形象,二是怎么样宣传“南商”品牌?

    在南海,星星多,月亮少,这说明,企业在本土成长的土壤存在令企业做不大的问题。如何做大是需要新思维和新战略,南商要转变思维,要拥有大资本家、大商人的气魄。企业家要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要有像义乌小商品城那样的气势,一做就要占据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重要位置;企业家要勇于尝试资本运作,通过控股、并购或上市来将企业做大;在品牌输出上,“南商”可以抱团出去,通过在其它地区打造“南海城”的方式实现品牌向外扩张。

    在“南商”品牌的宣传上,南海总结出“南商”的个性特色后,要形成有体系的品牌建设战略,需要加以长久的策划宣传,特别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像“顺商”一样开展纵深的理论研究

    (作者为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

    “小树小草”

    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南商的瓶颈在于“小树、小草”成堆,又不致于也没有条件形成空阔的草地、一望无际的草原。14万多家的工商企业,没有一棵土生土长年销售额上500亿元、1000亿元的“参天大树”。

    过去30多年的发展,得益于南海政府“放水养鱼”的政策,有着良好的营商氛围和土壤,才有了今天工商企业总量的堆头;也正因为“放水养鱼”的政策未能与时俱进调整、引导,才使得南海企业一次次错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发展后劲不足。

    南商“南海佬”觉得区域内同行企业彼此规模差别不大,日子还算过得去,也就甘于做小树、小草,小树、小草便于眼皮底下的管理,一切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种低调、务实便形成了小而多的南海模式,草根经济、“游击队”战术的特征,过去乃至现在总体经济总量与顺德不相上下,但发展后劲明显不及昆山、顺德。现在,土地指标紧缺的南海,即便鼓励企业总部留在南海,但对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走出去仍然是极其困难的。

    顺商有美的、格兰仕、碧桂园这些土生土长的“大树”。这些“大树”原本也是“小树”,为何能长到今天这样的“参天大树”?过去改革开放30年,顺德历届政府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机遇,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并全力支持、精心呵护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让有“大树基因”并有条件能成为“大树”的企业迅速做大。例如美的就是政府政策导向通过上市融资、利用资本杆杠的力量兼并重组做大的杰作,现在美的集团有200多家子公司、900多亿资产、1000多亿年销售额,是顺德乃至广东省、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

    南商是否就无具备“大树基因”并无法成为“大树”的企业?绝对不是,志高空调就有很好的基础,可惜错失了历史发展当中做大的最好机遇;南海的铝型材行业,同样是土地问题和政策引导问题,否则,本可成为100亿元规模的凤铝企业也不致于跑到三水圈地发展,最后走了上市融资发展又退市的错误道路,挫伤做大的根基;纺织行业,政府支持力度最大,却缺乏像江苏省江阴市政府那样引导企业做大的政策,同样的发展时期,江阴有阳光、海澜等100亿规模的企业,而南海纺织以西樵为代表,也不过一两家超过10亿元规模的企业,同样也错失了发展做大的机遇。

    近几年南海的税收来源,民营企业占了70%以上。没有南海众多的民营企业,就不可能有现在南海的经济基础,这是南海经济,同时也是南海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与重大突破。

    政府正确的政策导向在任何发展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小而多的南海模式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应由现在的14万多家工商企业发展到20万家、30万家甚至更多,通过更多的人创业当老板拉动南海的经济发展,同时,像移植大树一样,举全区之力,站在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出较为优惠的政策,重点培育有基础、有优势的行业包括传统制造行业的本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帮扶企业做强、做大。

    例如家电行业,重点支持一两家企业在未来3至5年内打造500亿元以上年销售规模的企业;纺织、铝型材、陶瓷等行业,重点分别支持一两家企业在未来5至10年内打造100亿元以上年销售规模的企业;光电、机械装备行业,重点分别支持一两家企业在未来10到20年内打造50亿元以上年销售规模的企业……五年以后,南海就会在原来“小树、小草”堆中长出几棵甚至十几棵的“大树”,与移植过来的“大树”以及众多的“小树、小草”一起支撑南海浩大的经济森林。

    (作者为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

统筹:李慧君

作者:王先庆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