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前5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近400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带来最新数据解读。
央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昨天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5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各方面建设都取得积极进展。
从数据上来看,今年1-5月份,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总额为3983.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其中,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2439.5亿美元,增长2%,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7.7%。
在吸收外资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实际投入的外资金额达到29.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59%。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在这些沿线国家中队中国的投资最多,为23.86亿元,占了外资投资总额的8成。
今年前5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取得很大的进展。据统计,1-5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为48.6亿美元,同比增长3.7%,其中,一些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也拿到了很多大单。前5个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和地区承揽的工程项目总数为1105个,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8.6%。
在这些数据背后,如何解读“一带一路”构想实施以来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知名财经评论员刘艳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经济之声:从总的数据来看,今年前5个月,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总额近4千亿美元。4千亿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王先庆:4千亿这个数额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国家“一带一路”整体的规模不是很大,各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一带一路”实施这一年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
经济之声:4千亿这个数额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怎么来理解这个比例?这说明什么?
王先庆:在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64个国家中,南亚、中亚和中东国家占大多数,我们对这些国家的进口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目前这四分之一的贸易总额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南亚。
经济之声:值得关注的是,在吸收外资方面,新加坡在今年前5月对中国的投资额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额的80%以上。为什么新加坡对中国的投资力度这么大?
王先庆: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吸引的外资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其中,新加坡对中国投资取得的成效是最显著的,尤其是跟一些城市开发区的合作以及科技方面的合作。它们已经有成熟的经验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收益,因此多年来它在中国的投资贸易中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虽然新加坡给中国的投资力度很大,但是它是一个小国家,它自身的国力和投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也说明其他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对于中国的投资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这也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经济之声:1-5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为48.6亿美元,同比增长3.7%。怎么看待这个增幅?未来是不是还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王先庆:“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就是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尤其是通过已经开发合作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来获得这些国家的贸易渠道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因此这个投资是我们的重点,也代表着未来贸易结构、投资结构的变化方向。在这些方向中,对外承包显然是传统优势所在。未来在这个方面,应该是可以把过去的单个项目,也就是一些点连成线,从而使整个“一带一路”变成一条真正畅通的大路。在基础建设方面,和我们不仅是劳务的合作,更多的是产业和资本的合作。从这些方面来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进一步加强。
经济之声:从“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到现在具体的实施。“一带一路”是我国未来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能否盘点一下,“一带一路”构想实施以来究竟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哪些变化?对此进行了解答。
刘艳:首先,近半年“一带一路”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它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以及企稳起到了一个筑底的作用。具体看来,首先,它拉动了硬件的刚性投资品的巨大需求,比如水泥、电力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的确是占了上半年整个国民经济很重要的比例,都是高达10%以上,甚至是20%。此外,它为国内的技术改造以及产业转型提供了高新技术需求的一个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将中国传统的制造业或一些传统的出口项目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所以,它有助于国家经济的转型。另外,对于很多处在困境当中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输出产能的机会,所以,它在带动国内经济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相关或沿路的,特别是欧洲合作伙伴的经贸合作,可谓是内外兼收。
经济之声:当前还有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中国的经贸合作仍在不断加强,在哪些方面未来的合作潜力比较大?
刘艳:首先,我们要持续高端制造业持续输出的优势,第二,我们应该进一步提升过去特别不擅长的谈判与营销手段,一流的生产要配合一流的品牌营销,同时也要搞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中国的企业,不仅仅是让政府主导的项目或央企这类企业走出去,也可以让更多新型业态的企业,放心大胆的走出去,这样才能使得“一带一路”发动国内外相应的经济圈的合力。
经济之声:目前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刘艳:首先,虽然我们硬实力的生产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但是我们的谈判能力以及处理与大国之间合作关系的能力,特别是游离于外交和经贸之间关系的处理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学会应对像希腊欧债危机这样的突发事件,以及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要走的资本运行的轨迹,都要进行全盘的考虑。尤其不能一流的生产,二流的营销,三流的品牌打造。这样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附加值的打造。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王先庆:格力模式的形成与国美、苏宁渠道控 [2017-4-17 16:42:15]
- 王先庆解读湾区经济 [2017-4-11 10:44:21]
- 王先庆:国内外互联网集聚区发展趋势对广州 [2017-4-10 9:17:30]
- 王先庆课题组研究报告获广州市领导批示 [2017-4-8 15:51:01]
- 王先庆等:扩大内外销产品促进消费升级需求 [2017-4-8 11:55:30]
- 王先庆:投身物流革命,创新物流教育 [2017-4-7 9:26:50]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