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 谭苑芳: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的冲击与对策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4-20 点击数:


  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的冲击与对策

大湾区内参》2020年第3期(总133期)

王先庆 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教授;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

谭苑芳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 (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理事长


  可能没有人会预测到,在当前调结构、促消费、稳增长、培育新动能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会以新冠肺炎疫情横行肆虐这种极端、残酷的方式开场。据相对保守的估计,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九市范围内100%的传统批发市场、零售、餐饮、会展、电商、物流、贸易、旅游、酒店、娱乐、休闲等商贸服务业都受到重创。其中,1月份,除电商、物流、便利店等新业态外,传统批发市场、零售、餐饮、会展、旅游等所受冲击最为严重,超过6%以上企业是零收入,各种库存、退单、租金、人工等经营性损失超过1300亿左右。如果疫情延续到3月中下旬,预计15%左右的相关企业会直接关闭歇业和破产,涉及150万以上的员工需要再就业或直接离开。由于多重因素的叠加,预计会导致2020年全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8-1.5%左右。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冲击严重


  人们喜欢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非典”相比较,但应该看到,此次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的冲击,与2003年遭遇“非典”的情况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以商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占整个GDP的60%以上,而2003年只占比40%左右;二是相比于内地等其他区域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内大多数传统商贸服务企业已度过了高成长期,业态,模式、人员、物业等老化现象严重,高度成熟,正处于新旧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生命力相对脆弱,而2003年
尚处于高成长初期,生命力旺盛;三是第一季度正是商贸服务企业一年中的“黄金档”,传统的“开门红”,是一年中备货最多、订单最多、生意最好的时候,而当年“非典”高峰期则是第二季度,是商贸服务企业的相对“淡季”。因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的冲击,其严重程度和损伤力,要远远大于2003年的非典。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的冲击呈现
出明显的四个特点:一是范围广。此次冲击不仅涉及到商贸服务业的各个行业、相关行业,而且由于商贸服务企业是社会消费和商品流通的“总闸门”,一头连接消费者,一头连接生产者和上游环节,因此通过订单取消、断供等传导机制,覆盖到几乎所有的行业;二是影响深。在目前批发市场、百货、超市、餐厅、酒店等业态出现老化现象的情况下,这次冲击将是“伤筋动骨”,因为这次受冲击最大的是企业供应链、价值链和资金链(简称“三链”),对这些“三链”本来就相对脆弱的商贸企业很难抗得住,在他们还在摸索如何升级转型、路径选择还不是很清晰的关键时候,疫情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进一步说,这次冲击直接涉及到行业的生存和变革,我们认为具有革命性意义;三是强度大。粤港澳大湾区拥有3000多个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涉及120多万个商户,是全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商品集散中心、贸易中心、供应链服务中心,预计疫情过后,15%左右的批发市场将直接关门,相当一部分商户将直接经营姓破产,离开大
湾区转行或回内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餐饮门店总量超过4万家
(不含香港、澳门),“受伤”更严重,预计疫情过后可能关门歇业的超过5000家。尽管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援助性的支持政策,甚至釆取降租免租、降税免税等措施,但仍然有不少中小企业甚至大型商贸服务企业,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四是传导快。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在“去中间化”以及“线上线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的大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透明、传播的快捷以及新的通讯、物流、支付等手段的应用,上下游以及产业链各环节,市场对此次疫情冲击的反应和响应速度可以“小时”计。基于数据的精准传送,使得商贸企业能够对产业鐘、供应链各环节容易做出判断,进而做出相应决策。因此,相比传统通讯和信息环境下,此次疫情对商贸服务业冲击的反应不会像以前的反应那样过于延迟和滞后,而是比较快捷、高效的反应状态。

二、正确判断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 
商贸服务业冲击带来的“危”与“机” 

  由于这次疫情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好是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商贸服务业新旧两种体系、业态、模式、动能以及发展理念激烈
碰撞和较量的关键时期,再加上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城市升级正处于加速期,因此,此次疫情完全可能成为一条“导火索”,点燃了新商贸、新批发、新零售、新物流等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烈火”,掀起粤港渙大湾区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浪潮,成为实现结构性变革、现代化体系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避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伤害和损失不论,如果理性地加以分析,可以认为这次冲击的性质是一次结构性冲击,是粤港澳大湾区新旧两种商贸服务业体系根本性变革的转折点,因此具有巨大的革命性意义。
  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作出科学、理性的判断。例如,2003
年“非典”的产生是残酷无情而令人痛心的灾难,但它却产生了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间接的“衍生效应”,即孕育了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业态。客观地说,2003年“非典”的爆发直接催生了中国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和快递物流等的快速发育成长;“非典”造就了商贸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越来越多人从线下购物转向网上购物,刺激了当时电商、互联
网的快速发展,也造就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现代商贸企业长达17年的腾飞。
  有关研究表明,2003年,以卖家电为主的京东尚在起步阶
段,连锁门店已经开到了 12家,并打算在当年将门店扩张到18家,并采购了大量的货物。然而,由于“非典”猝不及防的来临,导致商场大量库存积压,京东差点濒临倒闭。正是在此情况下,京东的刘强东和留守员工尝试在网上卖货物,度过了发展瓶颈
期。也正是源于这段经历,刘强东才决定自己开一个电商网站。很多年以后,刘强东还说是“非典”成就了京东。
  无独有偶。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大跨步发展,也和“非典”
有明确的关联。在2003年,阿里巴巴旗下的员工,从当年的广交会回去后不幸感染“非典”,成为了确诊案例。处于蓬勃发展的阿里巴巴,不得已进行全员隔离,员工只能在家办公。在此期间,马云发现网上业务还没有直接面向个人的业务。于是,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宝,让人们可以网上购物。可以说,当年突发的“非典”逆向加速了阿里巴巴线上业务的发展速度。此外,携程旅游等也是在“非典”期间,调整了企业的运营模式,走上了高速扩张的道路。总之,今天中国电商之所以渗透率达37%,远超欧美10%左右的比率,处于全球最高水平,不能不说与当年“非典”有很大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与当年的“非典” 一样,对中国商贸服务业来说,尤其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的结构性调整来说也将是一次难得的契机。实际上,近一个月来,以到家零售、非接触配送、远程定制、跨境采购、宅居购物、在线设计、平台交易、外卖服务等为主要方式的各种新业态十分活跃。因此,可以大胆地设想,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将起到和当年“非典”一样的间接效应,将会直接将中国商贸服务业带入以在线消费、到家服务和数字商业为主的新时代,电商渗透率、网络购物率、到家配送率等比重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显然,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可能带来的这种趋势和发展效应,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做好战略性布局和安排,因势利导,化危为机,以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先行示范区以及出新出彩、激发新活力的责任担当和战略使命,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一带一路”重要支撑为出发点,以深化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着力点,在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和稳定消费、生产、服务的同时,及早准备,主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实现结构性大变革,一旦疫情缓解,果断实施和引领全国商贸服务业走出低谷,“满血复活”,在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推动商贸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三、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

商贸服务业冲击的对策建议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就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九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商贸服务业的冲击以及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问题,提出“实施一大战略、吸取二大教训、抢抓三大机会、落实四大工程”的四大对策建议。


  (一)实施一大成略;以创新的理念应对疫情冲击

  面对突然而来的疫情和原有秩序的瞬间打破,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容易首先想到的是灾难、困难以及如何防控眼前的疫情,短时间内很难理顺疫情下可能存在的机会以及疫情之后如何率先走出困境,获得更好发展。如同战争年代由于随时可能出现的战局改变而展开的战略反攻,也如同疫情下股市暴跌时的及时进场布局。虽然华为一直在准备过“华为的冬天”,但绝对没有消极被动地等待春天的来临。总之,疫情带来的结构性震荡,不可避免地淘汰一部分旧经济、旧业态、旧模式,使之退出市场,同时孕育和滋生大量的新经济、新业态和新企业。一分为二地说,就是疫情冲击的残酷性和严重性,使得平时状态下难以完成的结构性变革和转型升级,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得以完成。

实际上,这次疫情抗击和防控中,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大量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跨境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智慧供应链等新经济、新业态展现出于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强大的国内外采购、物流、配送、仓储能力,其优势已经
展现得一览无余、这一表象背后,正是十多年来我国商贸创新的结果,也预示着未来的方向。


  (二)吸取两大教训:错失大力发展商賢新业态、推进育业
大并购的机会

  时隔十多年以后,我们现在反思2003年“非典”过后的港澳大湾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态势,认为有两大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吸取,这也是我们应对此次疫情过程中发展商贸服务业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错失了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管以及构建履盖全国的连
锁经营体系和电商大平台的机会。从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来看,2002-2003年是广东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分水岭。当时,广东最早在全国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200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甚至以一号文的方式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粤发[2002 ])1号),可见重视程度之高。这份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一批省级流通龙头企业,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然而,由于当时广东传统实体商业尤其是传统专业批发市场、百货业、大型超市的生命力还十分顽强,因此对自身发展充满自信,对新兴的电子商务甚至不屑一顾,十分排斥。在京东、苏宁等传统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的时候,大湾区的主要商贸企业几乎都不积极。

  面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一种力量破除旧的理念和模式,给传统商贸注入新活力。正是在此背景下,2003年非典疫情给当时的实体批发市场和实体零售业、餐饮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进而也带来了转型升级和战略调整的好机会。遗憾的是,当时各方面都对此缺少认识和指引,而且由于传统模式根深蒂固,结果错失良机。非典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但在“非典”核心区的广东,却对商贸服务业的结构性变革没有产生多少影响。到今天为止,粤港澳大湾区既没有出现过一个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商贸企业,也没有产生一家能够覆盖全国的电商平台及连锁网络体系。“广东商贸”远远滞后于“广东制造”已成为客观事实,与广东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严重不匹配。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商贸服务业整整错失了 15年的第一轮互联网商业大发展的机遇。


  二是错失了商贸服务业结构调整和商业资源重组的机会。

  2003年“非典”过后( 2008年金融危机也是一次机会),不仅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有不少中小商贸企业关门歇业,而且全国范围内更有大量的传统百货企业面临生存困难,在这一时期,以广百、天河城、白马、宝供、广州酒家等为代表的一批广东商贸企业成为全国各地争取引入合作的标杆性企业品牌,更是进入品牌输出和资本运作的好时机。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贸企业由于缺少连锁经营这一核心动力以及电子商务平台这一新兴业态的助力,结果几乎缺席了全国商贸资源大重组、大并购这一主战场,错失了在全国进行战略布局的好机会。直到今天,广东传统商贸企业基本上都是单体企业,小而散,多而弱,很少“走出去”。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金字招牌,慢慢都在退色,再也没有早期的光芒和巨大的品牌价值。

这个教训的关键,就是行业缺少联合,企业缺少资本运作和整合,缺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商贸渠道体系构建和网点体系建设,也缺少战略布局和系统性安排。然而,国内外现代商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没有大范围的资本并购和体系布局,它永远不会做大做强。


  (三)抢抓三大机会:数字化、生活化、体验化

  1、数字化;数字商业是新一代商贸服务业变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是数字商业的基础形态。2019年,我国网络购物总额突破10万亿元,在整个社会消费品总额的比重超过30%,同时我国电商渗透率也超过了30%,这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即它意味着我国商业的网络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数字商业取代传统的实体商业将成为基本形态。
从这次疫情爆发后,各重点商贸企业所展示的商贸核心竞争力看,数字商业及数字化经营是最大的亮色。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的新技术应用于商贸的各个领域,从口罩等重点商品的全球性分布及精准的数量动态追踪,到用户缺货、消费动向等,数字商业基本消除了市场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数字鸿沟”。另外,基于智慧供应链管理的快递物流,体现出了强大的快速响应需求并做到精准配送的能力。在此处疫情环境下,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医院内将外卖、药品等直接精准配送到医生和患者手中,实现了“无接触配送”。
  从前商业的主要资源是店铺、商品以及客户关系,但未来商业的最大资源是各种数字化的商业数据。从用户需求、商品品类、物流配送到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各个数据将整合到各个商贸企业的平台上,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数据的核心价值就是实现精准“链接”,即通过这些数据将商品、商场、市场、农场、家庭、个人、厂家、社区以及各类末端网点、消费场所“链接”起来,以C2B、C2M等方式构建新的商业生态和运行体系。
  总之,商品数据、消费数据、物流数据、支付数据等成为各区域和企业商贸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2017年阿里巴巴与顺丰的“数据接口”冲突预示着一个新商业时代的来临。近三年来,阿里巴巴不仅参股并购了中通、圆通等十多家国内大型物流企业,而且还并购了银泰、大润发等二十多家国内各类商贸企业,其并购的最大动力就是为了获得和掌握这些企业的客户数据。

  对此,粤港澳大湾区为了打造全球性的国际贸易枢纽,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大力推进商贸企业的数字化经营,比如,对于那些在疫情下出现经营困难的传统批发市场,引导其客户资源和交易网络等宝贵的商业资源数字化,发展无店铺经营,发展在线批发、在线零售、在线设计、在线服务等新业态,以防资源流失, 同时也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提升商贸竞争力。同时,发挥大湾区范围内零售、餐饮等各类线上实体的店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数字化为导向,推动它们实现连锁并购和适当整合。



  2、生活化: “售卖生活”正成为商贸经营的核心功能和主要内容
  在传统商贸时代,所有商业经营的核心功能就是直接或间接 出售不同类型的商品,或者为此提供相关的服务。商业场所开店的目的就是为了“卖东西”,而消费者去商场的目标也是为了“买 东西”,商场实质上就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基本上也是唯一的渠道和场所。在这里,基本上实现 “现金、现货、现场”的“三现”统一,达成‘交易,促成销售,满足消费。 

  然而,这一流传千年的商业模式和格局,却由于互联网商业尤其是手机购物的普及而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商业直接消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信息不对称以及渠道不畅障碍,第三方支付直接消除了无法“一手交钱,一 手交货”而带来的支付障碍,快递配送将可以实现“零售到家”,直接消除了网络购物的物流难题,更主要的是,智能手机可以将与购物有关的要素实现全面整合。于是,以前的商场、市场等卖场的购物功能越来越成为“多余”,渠道的扁平化、“去中间化”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是近几年各类百货、超市、卖场出现大面积 “死亡” 现象的根源所在。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商场、市场等实体商业场所,如何转型 升级?基本方面就是从 “出售商品”的场所变成“出售生活”的 场所,商场的收益不再是“中间差价”,而主要源于“生活服务价值”。简单地说,未来的商贸企业将不再是 以 “卖鱼”等商品为主,而 是教你如何一起烹鱼,或者组织消费者一起上山去采茶制茶。实际上,2017年马云提出的“新零售”以及苏宁推出的“苏宁小店”等,实质上就是各类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引入到商业经营中,在这方面,广州正佳广场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生活化”趋势推动着传统商场变革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手机购物导致“零售到家”、外卖服务、在线消费等“宅居经济”的迅速兴起。而这一次疫情导致的延迟上班、开学、开业, 使得 “商贸”与“家庭生活”实现了更广泛的对接,除了聚会、 交往等必须要亲临现场消费外,“渠道下沉”到社区和家庭,使得商贸的功能中越来越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了,商品开始逐步只是“出售服务”中的一部分了。



  3、体验化:以互动参与为导向的消费体验正成为商业革命 的推动力
  在成熟的市场化、法制化环境下,商品信息 、商品质量越来越有保障,数字化、生活化等趋势的叠加,更使得“消费者心智”越来越难被打动。那么,在当下的新时代,商贸服务业如何吸引消费者,如何促进消费?关键在于,如何提供最能打动和吸引消费者的体验场景。 
  从目前的动态看,这种新的体验场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传统市场、商场和餐饮店的改造升级而来的新场景,如广州轻纺交易园、正佳广场等;二是以各类网红直播、网红打卡基地为主的新场景;三是从传统公共场所等延伸而来的新场景,如机场、高铁、地铁、风景区等。
  进一步说,传统商场以优质服务、待客如宾式的体验,与当前新商贸背景下的体验,有着本质的差异。新商贸的“体验价值”强调的是顾客、消费者与服务者平等的互动、参与、共享、分享, 而不是传统售货员那种“单向输出”式的体验。因此,如何跳出传统的商场式经营模式,营造各种新的体验气氛、实现真正的“人、货、场”重构,发展各类“直接带货”、时尚定制以及个性体验,就是这一轮商业创新的主要领域。

  疫情过后,建议经营困难的传统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商场等,多从体验场景重构角度入手,转型创新。同时,为了激发消费,建议大湾区各城市制定相应的方案,发展一批示范性网红直播基地、时尚创意园区。


(四 )落实四大工程:积极推进 “十百千万”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广泛的商贸创新条件和优越的现代商贸资源,然而为什么在数字商业领域,相比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而言,近十年来却发展滞后?有二个原因:一是过去传统实体商业过于繁荣和发达,导致转型升级的阻力过大,抑制了商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育成长;二是一直缺少一个淘汰旧业态、旧模式的“引爆点”和加速器”。显然,当前疫情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可能出现的近15%的市场、商场和商户的关门歇业,则可能成为湾区商贸实现结构性变革的拐点,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前布局,推进四大工程,迎接新商贸时代的到来。


  1、打造10个以上示范性数字商业产业园区
  基于租金、成本等经营压力和对市场的担忧,疫情过后有一部分商户、商家将退出原来的市场和商圏,但他们不会离开商业以及所在城市,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客户资源仍然在。对于这些中小型商贸企业,可以引导他们进入新建或改造的数字商业产业园区。包括供应链、渠道、中间商、釆购商、专业服务商、物流服务、会展服务、餐饮、商品定制等各类分散的商家,都可以是这类园区的客户来源。因此,打造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数字商业专业园区(包括以商贸为主但包括旅游、文化、教育等功能的时尚创意园区),不仅可以承接传统市场和商圈的商业转移,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城市更新带来的土地价值,形成新的商贸科技园区和价值园区。

  这种数字商业产业园区可以比照早期的工业园区进行布局,分为省、市、区(县、镇)三级。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内九个城市,可打造10个以上的示范性数字商业产业园区。 其中,广 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宜布局二个,即琶州国家级数字商业园区 (作 为国家级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试验区内的一部分)、 黄埔临港经济区新贸易中心。此外,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其他各地市至少打造一个类似的园区。对于这些园区,政府应该比照类似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给予扶持。这项工作可以直接由省商务厅负责,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


  2、打造100个以上示范性网红直播基地 
  网红直播带货,本是商业体验化的产物,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目前,国内的网红主要集中在浙江杭州。粤港澳大湾区已有广州创投小镇、肇庆四会玉器城等一批知名的网红直播基地。但相对而言,这些网红直播基地大多还处于探索阶段,从业态到模式都还要进一步 “固化”。 

  面对疫情冲击,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需要重新建 立起 “商业链接”,显然,网红将比传统商贸企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更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选择个体性的商贸创业,引入网红直播机制。同时,越来越多的商贸企业、工业企业也开始构建自己的网红直播中心或基地。因此我们建议,在未来一至二年内,粤港澳大湾区至少可以打造100个以上的网红直播基地,平均每个地级在10个以上,基本上每个区、县或中心镇至少有一个。也可考虑每个主要的产业集群尽量有一个。这些网红直播基地,既可以是传统批发市场或商圈转型升级而来,也可以由传统的工业区、大型厂区改造而来,还可以新建。对这些网红基地,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能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


  3、打造 1000个示范性社区商业中心 
  随着社区商业、到家零售以及商业经营的 “生活化”,未来的商业重心越来越转向街道、社区,传 统中心城区的商圈将逐步变身旅游景区或商贸创意园区等新的形态,这也就是说,贴近居民生活的大量社区商业中心将获得快速的发展。这些社区商业中心,本质上就是社区的生活中心和消费中心,包括商业购物、餐饮住宿、影视娱乐、休闲保健、文化体育、物流配送的前置仓等各个方面的数十种业态,因 此,这些社区商业中心将至少拥有不少于 5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 

  原则上,每个街道或乡村至少有一个社区商业中心。考虑到此次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可以在疫情过后,推动各级商务部门, 以发展社区商业中心为切入点,全面刺激消费,恢复商业繁荣。至于示范性社区商业中心的建设标准、评选方法和鼓励措施,都可由省商务厅出台相关方案,由各级政府商务部门负责落实。


  4、发展 10000家以上的智慧型品牌连锁便利店
  在这方面,国家商务部出台了相关文件,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品牌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尤其是在社区、小区和生活区的布局。其中,苏宁、京东、阿里巴巴等代表性企业,都声称要在全国发展 10000家 以上的智慧型的品牌连锁便利店,即新零售网点。对此,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要措施,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各级政府,可以结合促消费、惠民生、城市更新改造等,对那些生存困难且仍有市场需求的中小商贸企业,直接推动他们走上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道路。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辖区内的九个城市,每个城市至少引导、培育和发展100家以上的智慧零售店,从而缓解此次疫情的冲击带来的社区内中小型商户关门歇业的影响。此外,除了已经被重视和已经发布的各类稳定商业经营的常规性措施外,还有其他已经被广泛应用呐对策措施,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对策主要是从新商贸、新格局和新体 系重构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商贸如何转危为机、利用疫情倒逼机制再上一个新台阶而设计的方案。


作者:王先庆  编辑:雅雅力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激 王先庆:工业化后期专业市场
    热门资讯
    王先庆谈香港大屿山开发对粤 王先庆等:广州中大布匹市场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